轉貼
問答部分
A:我有些不明白的地方想請教老師。這是關於捨跟慈、悲、喜的關係的:捨心
是不去分別事物、捨棄它們,而慈、悲、喜都是牽涉入事物之中,例如在替人高興
時。這兩種質素是否矛盾呢?
B:非常好的問題。我喜歡用實際的例子,讓我們拿一個實際的例子,例如當你
在走路的時候,你看見有人跌倒在路上。如果你有慈心及悲心的話,你會感到迫切
及有需要對這件事情作出反應。而在這裏有兩個很重要的詞語:“情緒反應” 和
“理性回應”。情緒反應是有情緒牽涉在內的,例如恐懼、不安等,你甚至會叫
喊。如果是情緒反應的話,你便不能清楚地知道怎樣去幫助那個跌倒的人。如果我
們運用捨心,便會學習以一種理性的回應而不是情緒的反應來處理這件事情。可見
這四種質素是怎樣緊連在一起的。希望這解釋能令你清楚明白。還有什麼問題呢?
A:我有一個問題。正如老師剛才說的,當我們遇到這些事時,我們冷靜地去處
理它,但是如果一直都是用這種態度來處理事情的話,內心會不會逐漸變得很冷漠
呢?
B:這就是我回應上一個問題時的例子,當你見到有人在路上跌倒時,你必須有
慈心和悲心,如果沒有慈悲心的話,你看見有人跌倒在路上時,你只是走過而不理
會他。而正因為有慈悲心,你才會覺得有需要做些事情,有所行動,對那人作出關
心及關懷。而從那關心別人的情操中,那種捨心的理性反應亦自然生起。當遇到需
加援手的情況下運用這些質素,當中只有理性的回應,這就是培育這些質素的美好
之處。希望能清晰地回覆你的問題。
A:師父,我們應該怎樣在禪修之中修習慈、悲、喜、捨這四種東西呢?
B:又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實用的問題。是這樣修習的,有時我會像昨天那樣,
昨天我選擇的是慈心質素的修習。如果你想去培育悲心的話,例如,當你的身體在
坐禪之中生起痛楚時,你便會感到受苦。當你感到身體或內心在受苦時,你嘗試對
它做一些東西──學習對它友善,學習放下它。這就是在禪修之中來修習悲心。當
你這樣修習的時候,你也許即時感受到喜悅,感到快樂:“相當好。原本我在受
苦,我對它做些東西後現在轉變了過來。” 因此你能體會到喜悅和快樂的喜心。之
後,你可以體會到最後的一種質素──明白到我不應抓著這些喜悅不放,應該對喜
悅有一個不作情緒反應的心。所以,你能看到在一個簡單的情況中,我們都能培育
慈、悲、喜、捨這四種質素。也許今天在我們坐禪時,我作出包括修習所有四種質
素的導引。
A:我想回到剛才的問題──慈、悲、喜三種質素。當我們看見一個小孩子跌倒
在路上時,我們不是會有反應,會有感受的嗎?
B:我再次重覆同一點及用小孩子作為例子。當你在走路時,你見到一個小孩子
跌倒,而不是一個大人跌倒,道理都是一樣的,你會對這個小孩子作出情緒反應,
可能會叫喊,甚至你會覺得難過:“噢!看看那孩子多麼可憐!” 當你這樣被捲入
情緒之中的時候,你將沒有能力去幫助那個可憐的小孩子。跟看見大人跌倒的情形
一樣,你可以用理性的回應來作出行動、作出關懷來幫助那個小孩子。所以我分別
用了這兩個詞語,請分清楚這兩個不同的意思:情緒反應 (reaction)及理性回應
(responding) 。
正如我之前說過,如果我們有情緒反應時,同樣地,我們也能向這種反應學習:是
什麼使我這樣難過?是什麼使我這樣憂愁?是什麼使我這樣不安?這可能是因為你
有一個聯想:“也許我的孩子也會這樣。”所以,我們可能會從路上所看見的一件
細小事情中,製造一個巨大的故事出來。如果這種情況發生的話,你可以反思一
下:“噢!為何我作出情緒反應呢!”因此,這可成為一個禪修的修習對象。
也許在一些場合之中你能作出理性的反應──十分清楚,十分冷靜,十分平穩地去
作出必須的幫忙。之後你會很清楚看見兩者的分別:“呀!看看當我在作出情緒反
應的時候是怎麼樣,在作出理性回應的時候又是怎麼樣。”看看兩者有什麼不同的
地方。
我們也會在面對自己內心的事情時作出情緒的反應。若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慣常對
事物生起情緒反應的話,當他在坐禪的時候,也很容易會對禪修時所發生的東西生
起情緒反應。舉一個例子,假設你的膝蓋在痛,你可能會想道:“我的膝蓋在痛,
說不定我的膝蓋也許會斷掉,我認識一些禪修者,他們的膝蓋斷了。” 所以,從膝
蓋痛楚的事情當中,你能製造一個巨大的故事出來;從膝蓋痛楚的事情中,你能生
起焦慮、你能生起恐懼、你能生起不安。你能生起全部這些不愉快的情緒。若是理
性的回應,你將會觀察到痛楚只是痛楚而已,你能學習與它交個朋友,到痛楚難以
忍受的時候,你可以更換姿勢。
很多謝各位的發問。現在讓我們在坐禪之前休息一會。在休息期間,請嘗試保持正
念地慢慢走動及保持肅靜。一些朋友告訴我,他們感到這裏的氣氛非常寧靜及詳
和。我聽後很高興,所以請盡量嘗試保持這種氣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