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08 04:20:56| 人氣2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給我兩顆好蘋果---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組織文化到產品的全面衝擊
香港《蘋果日報》的發跡和成功,對三大報高層並不陌生。表面上來看,它是一份視覺導向的報紙,誇張的照片和詳盡的製圖,就超過單頁版面1/2;標題字體斗大不說,而且充滿煽動力;在取材上,香港蘋果聚焦在血淋淋、活生生的市民生活和名人八卦,在報導的語言上,它大量加入生活俚語、流行語;即使在台灣習慣花俏視覺的電子媒體人眼中,它複雜、細碎、拼貼般的版面美術編輯,都比香港著名的旺角夜市風光更繽紛多彩。
對三大報來說,真正緊張的是:香港《蘋果日報》的登陸,是否真的會扭轉台灣報業的產業典範?蘋果在香港的成功,以及台灣《壹週刊》一出手就奪下台灣雜誌王座,確實帶來了合理的憂心;更糟糕的是,台灣三大報度過多年風光歲月後,這兩年經營績效急轉直下,如果《蘋果日報》再度成功,那意味著台灣報業王國可能就此解體。
台灣蘋果能否擊敗台灣三大報?可以經由已交鋒的各個衝擊面,來細部觀察。
第一個衝擊,就是報社的組織和文化。《蘋果日報》去年底展開的大手筆徵人、挖角,確實使得各大報中、壯精英失血嚴重,除了社長杜念中來自《中國時報》,旗下12位副總編輯也有7位來自三大報,至於年資較淺的組長、記者、編輯則超過200人,他們離開的原因除了薪水較高(較原薪水調高30%到50%),更普遍的理由是蘋果績效導向、獨立自主的企業文化,使他們獲得更多新聞人的成就感,「過去報社裡多的是公務員心態,年紀大、又不肯動,」一位跳槽者指出:「讓不摸魚的人,反而有罪惡感;但這裡,雖然壓力大,但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

加強橫向聯繫的團體作戰方式
三大報「老人當政」的官僚文化,既壓抑了年輕記者成長的空間,也使得報紙對讀者的需求反應冷漠以對,一位在三大報體系工作過十年的資深記者就不諱言:「報老闆的心態就是:讀者想看什麼,不重要,『我』要讀者看什麼,才重要,」他分析:這樣的新聞義理來自余紀忠、王惕吾當年文人辦報的創業家性格,在過去戒嚴時代無可厚非,但到了今天的自由市場社會,這種心態就明顯老大過時。相較而言,只聽讀者意見,從不插手編務的黎智英,自然較號召了一群追求新聞成就感的工作者加盟;而《蘋果日報》在組織編制上的機動彈性、充分授權與毫不留情的績效考核,更全面地在內容、工作排序、倫理上衝擊三大報。
《蘋果日報》的「突發新聞中心」編制,就是三大報多次模擬交火的接戰點。蘋果突發新聞中心是老報社裡沒見過的組織,下轄150位記者,分北、中、南三個集散點,負責蘋果第一落1至8版的要點新聞。他們的核心任務是用最快速度,將第一手的現場畫面或事件新聞帶回編輯台,工作標準是「比警察更早達到現場,取得同業採訪不到的最初訊息」,看看他們的行頭,同樣一新耳目:150cc重型機車(配備可登高的折疊梯)是標準配備、腰掛一秒可以連拍8張的400萬畫素高階數位相機(加上16-35mm、24-70mm、70-200mm從廣角到望遠的3顆變焦鏡頭),值深夜班的突發新聞記者為了更快、更火速到現場,還配備2000、3000cc的馬自達Tribute越野休旅車。
3月初蘋果試刊期間,台北縣三重湯城工業園區曾發生火災,蘋果突發新聞中心立即聯繫並派出距離最近的6位記者到現場,一組人向周邊廠家探問消息,一組人對火災現場的各角度猛按快門,當蘋果同仁準備收工,不少媒體記者才慌忙趕來。「上面一直提醒要注意安全,但是為了第一個到現場,油門一定是催到底,」一位轉戰突發新聞中心的記者說。突發新聞中心將畫面和初步的文字稿傳回編輯台,待在報社的記者則進行改寫、蒐集相關資料,一張張現場圖、統計表已經在製作中,如果發現還需要有其他照片支援,主編會立刻打到攝影部,另外再派出攝影記者(用連拍速度較慢,但畫素高達1100萬的數位相機)做相關報導的拍攝。
蘋果突發中心在香港得到龐大市場口碑,因此國內三大報分別都有應戰兵法。在組織上,過去總編輯一條鞭式的威權管理打散,各個橫向聯繫、團體作戰的矩陣式組織開始出現,為了對付蘋果,三報都出現了「特別任務」小組。以《自由時報》為例,現在每天下午收到記者們回報稿單後,主管們會進駐9樓的「戰情中心」討論各版的配稿,以前各顧各的版面組長們也開始檢討彼此版面,高層更鼓勵同仁透過內部網路,提出對版面的意見。

台長: flo
人氣(24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