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08 04:18:55| 人氣2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給我一顆好蘋果---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號外、號外,打仗了!」3月20日下午,台北木柵捷運大安站,年輕派報生賣力吆喝著。出入站的人潮顧不得細雨紛落,人手一份地看將起來。這份報頭上崁著一顆紅蘋果圖樣的快報,名叫《蘋果日報》--一份讓台灣中時、聯合、自由三大報近1萬名員工,戰戰兢兢了180天的報紙。
就像布希把巡弋飛彈射向海珊的總統府,以劃破暗夜的火光來宣戰,這份正式出刊(4月18號)前的號外試刊,點燃了埋伏已久的台灣報業戰端。
捷運站外往西走3公里,大理街上的《中國時報》總社內,從總編輯黃清龍到各版主任,都快速把翻著這份號外,新聞和經營兩頭戰事同步開打,編輯部氣氛顯得有點緊張,六個月來,中時同仁已經模擬揣測它的長相許久,但董事長余建新抽著煙、坐在正對著總編輯的辦公桌前,卻不發一語。「今年會是報紙很精彩的一年,」去年底社內聚會時,余建新這麼說。
早在前一天,台灣三大報之一的《自由時報》突然宣佈全部改成彩色版面,還增張擴版,連自家同仁都大吃一驚,一位記者就回憶:員工尾牙宴上,董事長林榮三還曾向《蘋果日報》的香港籍創辦人黎智英叫陣,「老闆說:『想來台灣辦報,先拿500億再來說』,」他指出:「我們以為他不緊張,沒想到一緊張起來,動作就超大!」
然而,最把《蘋果日報》登陸看得正經八百的,當屬《聯合報》系統。《聯合報》高層不僅在前年10月就拔擢年輕(48年次)、女性的黃素娟出任《聯合報》總編輯,開啟一系列年輕化的組織換血工程,由去年下半年開始,高階主管更每週召開對戰會議。在今年初的主管工作會報上,《聯合報》總管理處總經理王必立正式發布「宣戰」告示:「這不是世界末日,該打的仗還是要打,我們要賺的是《聯合報》的聲譽,要把《蘋果日報》和其他對手打在下面。」他除了要求版面要革新、加強彩色印刷,業務上也要求作更大膽的突破,「以前的作戰只是平常的小型戰役,今年打的是世界大戰!」他說。

台灣報業的破壞式創新
全球化競爭浪潮打來,台灣的各個產業領域,都在過去10年裡經歷了激烈洗牌,唯獨在平面媒體的報紙類裡,中時、聯合、自由長期三分天下,沒有任何一個挑戰者構成過威脅。這次三家老闆同時荷槍實彈、上緊發條,「算是第一次!」青年時期歷任過聯合和中時報系主管的PC home集團發行人詹宏志描述。
為什麼台灣三大報業如此緊張?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非常成功、但卻又極度陌生的對手--黎智英;以及恐懼這十年來,在各大產業裡上演的各種「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戲碼。「破壞式創新」是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里斯丹森(Clayton Christensen)於研究數位時代企業競爭時,所提出的總結概念:根基穩固的大公司為了服務老客戶,無法掌握市場新進者所導入的全新產品或服務,從而在新舊市場交替之際,不知不覺拱手讓出江山;換句話說:半路殺出的陌生贏家,可以一舉翻盤,而老大巨人,居然也可一夜崩盤。IBM輸掉PC、美林證券輸掉網路下單、Seagate輸掉硬碟機,都是顯例。
做為一個媒體老闆,黎智英大概是當今世界上最傳奇的創業家,他不到10歲由大陸偷渡到香港,因此連小學畢業的學歷都沒有。靠著苦幹和機靈、背英文字典學英文,他由一個紡織廠童工變成經理,再自己創業開國際代工廠、經營佐丹奴(Giordano)牛仔褲品牌。1990年,他進軍媒體產業,頭一個創業作--香港《壹週刊》便橫掃香江;1995年他又創辦《蘋果日報》,用「一份報紙、送一顆蘋果」的行銷手法和「同一職位、薪水加倍」挖角手法震動香港報業,截至今日為止,發行量15萬份的香港《壹週刊》和35萬份的香港《蘋果日報》分別高居香港雜誌和報紙營收第一大,為壹傳媒賺進9億5855萬港幣(根據壹傳媒2002年財報,5億4370萬港幣營收來自《蘋果日報》,4億1485萬港幣來自四本雜誌及書籍)。
2000年底,黎智英決定渡海來台開創壹傳媒集團第二春,隔年5月開辦台灣《壹週刊》,也同時宣佈要籌辦台灣《蘋果日報》,去年年中,他大手筆籌資60億,買下位於內湖的兩棟大樓作為辦報總部,又興建桃園新屋和高雄岡山兩座印刷廠,進口6套印刷生產設備,大手筆資金一搶灘,台灣三大報隨即進入全面動員備戰狀態。

台長: flo
人氣(2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