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六日台中文學館全區開幕啟用,不僅是台中文學的重要里程碑,對台灣文學史而言,也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日子。
從日治時代開始,台中文學就屢屢引領全台風騷,當時北中南三大傳統詩社瀛社、櫟社、南社,就屬中部的櫟社成立最早,最具批判抗議精神,影響力當然也最鉅。像各縣市文化局(以前為文化中心)頗受肯定的核心業務之一「作家作品集」,便是台中縣首創,我個人的第一本著作《早,寒》(詩集)正是這全國第一套其中的一本;因為這個創新的計畫,讓在當時像我一樣的年輕作家開始了他們的著書年代。還有,全國第一部地方文學史就是《台中縣文學發展史》(二○○一年),由施懿琳、許俊雅、楊翠三位教授合力撰寫。
這兩年來台中市文化局也有許多創舉。一九二一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霧峰林獻堂擔任首任總理,為啟蒙台灣人的民族主義,這群「文化先仔」的成員四處奔走,推廣《民報》、創立台灣民眾黨、開設中央書局、募建台中一中、進行一系列的啟蒙演講,文化、農民、教育、婦女、學生、議會請願等議題,如一把把的火炬照亮全台灣,在在都讓台中成為最有文化、進步思想的城市。我深知演講的影響力,於是仿傚台灣文化協會,創辦「百師入學」,每年敦聘一百位知作家、文化人進到台中山屯城區的校園、藝文空間分享他們豐富的人生經驗、專業智能、創作心得等。
另外,連續兩年讓作家身影登上公車車體廣告以宣揚文學,隨著公車深入大街小巷、山巔海角,行駛30萬公里路,在文化界掀起熱議。前不久還與紅茶業者合作,將詩人的照片、詩作印於產品瓶貼,稱之「詩人紅.茶」。或「媽祖隨香」徵文,不僅活動是全國首辦,更摘錄得獎作品印製文卡,置放於台中知名的糕餅禮盒裡,讓文學走進一般消費族群。
而出版的成績尤為亮眼,新版的《台中文學史》(廖振富、楊翠合著)超越地方文學史純時間軸的書寫概念,另闢議題分類的平行軸線,雙軌進行,內容交織對照,至為扎實。《台中文學地圖》以作家的生命歷程、代表作品映照城市空間,除了繪製出文學輿圖外,也是作家的微型傳記。《我的初書時代》則邀請作家現身說法,自我述說出版第一本書的背後故事。
台中文學館的前身是日治時代的警察宿舍,一九三二年竣工使用,後來朽損塌壞,甚至祝融紋身,原擬全區拆除,經民意代表、文化界力保,終於留下六棟做為文學館,其中文學主題餐廳、研習講堂各一棟之外,常設展間有二,主題展一,兒童文學區與行政辦公合而為一。
台中文學館的啟用其實分兩階段,去年四月庭園與館舍主體結構修復完成,乃先行開放戶外空間,亦即文學公園,室內則加緊裝潢與佈展的工程。孰料文學公園一開放立即躍居旅遊新亮點,打卡、coser拍照者絡繹不絕,而且每天幾乎都有婚紗業者來此攝影,對於空間的經營,我定有一指標,稱之為「婚紗指數」,台中文學公園早就達標。即便只開放戶外空間,但台中市文化局已同步進行保溫的諸多活動,利用不必施作的研習講堂與文學主題餐廳,前者每週舉行演講、新書發表會、讀詩會、研討會、文學音樂會……等,後者則辦各式展覽。
開幕當天特別舉辦全國首創的「文學市集」,邀請八位作家下海擺攤兜售自己的著作,原以為只是應景的活動,沒想到每一位作家帶來的書幾乎銷售一空,其中一位還在短短的兩個小時之內賣了一百多冊,令其他人扼腕哀嘆帶太少了,當天許多作家來賓紛紛要求、預約,希望以後至少每季辦一次。
眾所周知,日式宿舍的空間皆窄仄,因此內部的展覽規劃便煞費苦心,必須利用科技的優勢,如電腦可容納繁複的資料,而互動裝置不僅讓看展活潑化,也藉此
讓苦心蒐集的資料發揮其效益。常設展以時間和空間呈現台中文學的發展與特色,也介紹作家的作品與土地的關係。
而開幕第一檔主題展的主角則是楊逵,他雖台南新化出生,但大半輩生活、創作都在台中,連離開人間時也在台中,他一生為公理正義打拼,為弱勢奔走,坐遍了日本殖民政府與國民政府的黑牢,然而永不屈服妥協,真正是壓不扁的玫瑰花,堪稱台中文學的表徵。
所以,這樣豐富的文學館,豈能不來?
──2016.9.20人間福報第5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