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楊之儀
陽春麵是市井小民的美食,對它情有獨鍾來自年少時的一段美麗友誼。
「陽春麵」一詞的由來,據《辭海》釋:「農曆十月為小陽春,市井隱語逐以陽春代表十。明人所著《五雜俎.天》中云:『即天地之光,四月多寒,而十月多暖,有桃李生華者,俗謂之小陽春。』據此可見,農曆十月的別稱為小陽春,而陽春麵剛上市之時,價格正好是十分錢一碗,好事者遂將這十分錢一碗的光麵冠以陽春麵美名,取其十分錢與農曆十月皆為十數之故。」
考上曉明初中部那年暑假,我家搬到了台中師專附近的五廊街。開學不久就發現同班一名女孩,和我在同一站下公車,走同樣的路線回家。直到我轉進五廊街口,她繼續前行,想知道她住何處,望著她的背影,似乎她也有所感應,在回頭偷瞄的瞬間,消失在另一個巷口。
後來發現她的座位僅隔一排和我平行,老師點名時,我記住了她的名字「陳季華」。放學時和她同時上了公車下了公車,有意無意加快腳步和她並肩,她轉頭給我一個微笑,像初夏第一聲清昂的蟬鳴,開啟了一道意氣相投的頻率,友誼就這樣奇妙的產生。人們懷念年少時的友情,只因當時鑒照了彼此的純真,多年後想起,仍沉浸在某處的夏天。年少時的我們沒有電話,沒有任何可以聯繫的科技產品,但是我們有心。透過彼此的眼神、透過互動的聲音,牽引著彼此的童真。
那時開始喜歡作夢,常以支離破碎的文字,建構一個寂寞王國,那寂寞裡沒有頹廢滄桑,因為還不懂咀嚼,倒是孤單像針,偶爾被刺傷,在每天傍晚放學回家,面對一屋子的黑時。那年才十二歲,不懂憂鬱,但懂得孤獨與飢餓。幾年後無意間翻閱十二歲時的日記,「怎麼辦?貓咪也和我一樣餓得喵喵叫!」才想起繼母離家,棄我們而去的那段日子。
每天下了公車,陳季華陪我走在中華路往師專的方向回家,經過幾個路口,不遠處的小吃攤白鐵鍋飄出熱騰騰的煙氣,所有的行人、腳踏車、汽車在這生活的蒸氣裡迷離起來,只有「陽春麵」三個方字正氣凜然高高懸掛,昭告童叟無欺,人人吃得起的招牌。口袋裡的一塊錢夠我吃碗麵,季華也陪我跟著進小店叫碗麵,她常多分我一些,說回家還得吃晚餐。但我始終沒告訴她,這是我的晚餐。滲淡的生活久了,以為那是日常。
陽春麵老闆姓高,隔桌都喊他「老高」。老高看兩個小女孩常來光顧,只叫兩碗麵,有時他會送上一小碟豬耳朵或海帶。剛上桌的陽春麵飄著兩三葉綠色小白菜,寬麵上浮游著小撮蔥花,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青蔥與大骨湯加上麵香,三種原始食材在大碗中和合,冒著熱氣撲鼻而來的特殊氣味,絲絲裊裊,彷彿陽春麵樸實的靈魂。
中華路盡頭右轉銜接另一條馬路,是師專的側門,走到這兒我們通常分兩路各自回家。幾年前,特地回來尋找五廊街,那些洋房小院落已不復存在,還有和季華分手回家的路口也徹底的消失了。城市的燈火和霓虹燈依舊閃爍,我來回尋找數次徒勞無功,那座小洋房,那條有著師專圍牆的馬路,以及伸出牆外翠綠枝葉探露新蕊的鵝黃,還有馬路上方天空透青的卵亮,與傍晚時分絢麗雲彩絲絲縷縷掛在盡頭的馬路,都哪裡去了?愣在原地,我想我是和當年的那個自己失散了。喟嘆中回頭,遠處是一抹蒼茫的記憶。
時節是十月,月考完的一天,季華神色凝重的說,以後不會再來上學了,她媽媽要帶她回日本去。原來季華的媽媽是日本人,爸爸呢?我問。季華搖搖頭,爸爸不會離開台灣。雖然當時不明白大人的世界,但隱約知道季華家是不再完整了,就如我家,不但不完整,眼看就要失去。
放學,季華陪我去吃最後一次的陽春麵。吃著吃著,我們低下頭,搓揉眼睛,假裝碗裡的熱氣給沖了眼。那天,回家的路走得很慢,路過師專外牆,看到路的盡頭掛著半顆橘紅的夕陽。季華說我們要永遠記得這夕陽,它見證我們的友誼。那天天邊彩繪了所有光譜的顏色,夕陽紅通通,是那種鋒利得能割傷情感的紅,是那種碰一下就能擠出許多眼淚的紅,她說我們要用笑來道別。說完,她開始大笑,我也跟著莫名的笑了起來,笑聲越來越大,有如一串長長的青春爛漫,隨風被遠遠的帶走。那麼多年了,那笑聲仍在耳邊迴盪。
那天,我堅持站在路口,看著季華的背影轉進她家的巷子。
我知道,當夕陽落下,一切都將改變。
有段時間,我繼續去吃陽春麵,感覺湯麵不如從前好吃。老闆看我獨自一人,問是否和好朋友吵架?他問完我就哭了,感覺比失去家還孤單。老闆看我掉淚,立刻加了顆滷蛋在我碗裡,如果是往常會很開心,但此刻的滷蛋,卻硬生生的卡在喉嚨間。
不久,家被變賣,我搬到學校寄宿。最後一天,站在回家的小路上,我看著仍在盡頭遠處的夕陽,希望自己可以快快長大,主宰自己的人生,包括可以遠行去找我的朋友。在往後成長的過程中,那輪夕陽,在心中始終是個無法填補的空洞。
直到成人,有能力清晰地回頭看自己時,才發現那些年少、回憶中的溫暖、熱呼呼的一碗陽春麵,它們都不曾逝去,始終如向晚的夕陽一直在那兒。
此後,不曾再見陳季華,但我始終記得她細長的眼睛,橢圓的臉,稚氣的鼻頭。多年過去,常想起她,生活得好不好?幸福嗎?最終我們都必須接受融入這個現實的世界。
也許偶有沉靜的哀思,或詫異的回眸,但一碗陽春麵的獨白,讓年輕的歲月,多少呈現出人生旅遊風景般的一些輪廓。
(本文刊於2023/08/31中國時報副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