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3-04 08:39:35| 人氣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現代杜甫的社會關懷:陳燕秋帶動編寫新聞故事專刊 ◎須文蔚

杜甫的〈石壕吏〉一詩見證了戰亂中庶民的苦痛,詩人目睹投宿主人家遭官吏抓丁,家中已無壯丁,來自戰場的家書道出:「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悲劇,無情與蠻橫的官吏依舊不放手,讓衣不蔽體的老婦都要赴前線,令人不勝唏噓。晚明的陸時雍評〈石壕吏〉云:「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二語便當數十言寫矣。文章家所云,要會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道出了杜甫能以簡筆敘事,劇力萬鈞呈現出人民的苦痛。

高師大附中的陳燕秋老師覺得杜甫頗得新聞記者的神韻,因此她選擇〈石壕吏〉為基礎,延伸跨領域的實作主題,帶領學生探究新聞故事的書寫策略,希望在閱讀之餘,也能仿效詩聖以敏銳深刻的觀察力,懷抱一顆關懷社會的好心,並以一支展現好故事的筆,全班一起經營一份「新聞故事專刊」,讓經典文本能展現現代價值。

陳燕秋將「敘事詩」與「新聞寫作」銜接的選擇,相當前衛,也讓人感到新奇。在詮釋〈石壕吏〉時,她以「故事山(Story Mountain)結構」為基礎,從開始、發展、問題、解決與結束的敘事元素,依次解讀這首充滿故事情節的作品,把敘事詩觸及的社會現實,詳細地拆解與詮釋。另一方面,她以「新聞故事」點出了紀實書寫內在的敘事成分,和傳播學者臧國仁強調的「新聞敘事」若干符合,新聞不僅僅冰冷冷與客觀事實陳述,其實包括故事的內在存在條件、行為動作描述、核心與衛星事件的報導。在陳燕秋的巧思下,學生一旦受到杜甫的社會寫實精神感染,理解了文字改變社會的力量,不妨進一步思索新聞報導如何影響當代社會與閱聽人。

在二年我策畫的高中國文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培訓活動,以「媒體與國語文素養的跨領域教學」為主題,邀請到台灣推動媒介素養教育的鼻祖陳世敏老師開幕演講,就特別提醒老師們,應當把「媒介素養」當作潛在的課程,融入國文教學當中,藉由日常的報刊閱讀,以及老師提醒學生新聞的產製會受到政治經濟環境影響,媒體本身具有時效以及區域的侷限,記者往往奉行「新聞價值」進行書寫,因此先天上就容易有所偏誤,不可能完全貼近真實。陳燕秋就吸納了陳世敏老師的建議,讓全班共同讀報與比報,畢竟報紙新聞比課文更新穎與接地氣,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作為討論的議題比較吸引學生。果然當導入社會新聞到課堂中,讓高中二年級的同學比較各大報同一則新聞,不僅認識了新聞寫作的特色與原理,也進一步分析出立場造成內容偏誤的狀況,也讓同學提出理想的事實報導。

當老師以青年虐待動物致死觸法的新聞為例,學生就發現了標題與內文為了聳動,就特別強調嫌犯是台大生、冷血與累犯,標籤化了嫌疑人,也有失平衡報導的媒體責任,背後的原因和媒體的立場息息相關。此時,陳燕秋也拿出〈石壕吏〉一詩,請同學思考,如果要改寫成一則新聞故事,站在朝廷、老婦與石壕吏的立場有何不同?要如何區辨?同學相當敏銳地提出,朝廷面對八萬安祿山大軍進逼鄴城,郭子儀大嘆前線無兵,這仗實在沒法打!然而老婦會主張,家中已經沒有男丁,經年累月的戰火,讓庶民完全沒有人權。最有趣的是學生居然同情起石壕吏,遭到老婦欺瞞,徵兵的業績不佳,恐怕會受到長官懲罰。一旦能夠呈現出多重的角色與觀點,陳燕秋就希望進一步提出一套新聞故事寫作與雜誌編輯的學習活動,希望能讓學生建構精采的學習歷程檔案。

在學生高二上學期末,陳燕秋公告新聞故事學習歷程作業,還寫下了抒情的前言:「陳列眼中玉山風雲的壯闊與美,余秋雨陽關喟嘆行旅,郭強生那幽微的長照食堂,洪醒夫筆下單薄的戲台在黃昏中褪去……讓封閉的心眼回溫甦醒,透過我們的發現和觀察、紀錄和評論,關懷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請同學四人組成一組,在寒假期間擇定一個報導主題,寫下兩千字,並搭配照片與影音紀錄,編輯成雜誌、書籍或報刊等出版物。為了讓同學循序漸進,老師規畫了不同階段的進度,分別是:第一階段,寒假期間決定採訪主題,進行企畫;第二階段開學後繳交採訪成果,老師批閱後修改文稿;第三階段,期中考以後完成雜誌編輯,經老師審閱後再修正:第四階段,舉辦觀摩與發表活動。

適逢農曆新年期間,同學在家中陪伴家人祭祖,或到寺廟裡拜拜祈福,開始好奇老人家定期祭拜的原因和動機為何?宗教儀式在心靈寄託的意義為何?焚香與燒金紙會不會造成環境汙染的問題?身心安定與環境保護又該如何平衡?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同學們決定以家族書寫的形式,利用過年圍爐團圓的時刻,採訪各自的家人、長輩與親友,也傳遞家族中信仰的背後思考。

同學剛開始並不熟悉新聞故事寫作的格式,採訪與圖片都相當精采,但第一個作業的題目卻顯得研究氣味十足,其中一組訂下了〈論台灣拜拜的習俗〉的標題,經陳燕秋妙筆修改為〈香煙裊裊──那真誠的盼與願〉,便能表彰文章中的情感與故事張力。她發現,平日與祖父母有些生疏的高中生,藉由採訪的互動,讓同學貼近長輩的心靈,理解了逢年過節或是初一十五的祭拜儀式並不是迷信,而是阿公阿嬤誠心為家人平安祈願,更是感恩神明和天地的誠意,道出了許多動人的生命故事。不僅僅抒情,同學同時也進行研究,呈現出台灣各宗教信仰人數與比例,廟宇的數量,以及神明的故事,資料豐富,充分顯現出同學的熱情。

經過多次的修正,特別是強化新聞故事中人物的對話,讓雜誌排版更活潑,特別是標題能貼近訪談內容。果然在學期中,同學就交出了亮麗的出版品。雖然初試啼聲,同學對新聞故事書寫仍然生疏,但這個前衛與向杜甫致敬的作業,確實引導學生能在生活中思辨與關懷現實,讓國文課的書寫與傳播具有社會意涵,也讓文學課走出課堂,更接近美與真實。

(本文刊於2022/03/03人間福報副刊)

台長: 閱寫協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