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0-12 14:16:59| 人氣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江南北】 海黎根 貝多芬紀念館 ◎陳雲和

貝多芬紀念館庭院一隅。圖/陳雲和

貝多芬(L. V. Beethoven 1770-1827)生於德國波昂的音樂世家,是位充滿想像力和熱情的作曲家。音樂家前輩海頓推薦他到奧地利維也納發展。當事業漸入佳境時,他的聽力開始出現狀況。


一八二年,醫師告訴貝多芬耳疾可能無法治癒,建議他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近郊的海黎根小鎮靜養,這個殘酷的宣判,把他推入絕望深淵。在這間房子裡,他寫下〈海黎根遺囑〉,向兩個弟弟交代後事。這年,貝多芬三十二歲,正滿懷壯志邁向音樂創作之路。

……是藝術,就只是藝術留住了我……」他告訴弟弟,深信音樂能夠拯救自己。聽力受損的貝多芬避居在這個偏僻小鎮,他把敏銳的心思轉向自心,試圖以音樂反映外在世界的脈動和內在世界的覺醒;藉由每天在森林裡漫遊,為困頓的生命找尋出口。

大自然的寧靜祥和溫暖了貝多芬孤寂的心靈,給予他重新站起來的力量。漸漸的,他敞開心扉,試著「聆聽」風吹、鳥鳴,終於「聽見」大地的呼吸,寫下膾炙人口的《田園交響曲》。最後一個樂章,雨過天青,明朗歡愉的旋律,描繪出大自然欣欣向榮的無限生機,也訴說著他生命流轉的契機。過世後,這處居所改名為「貝多芬紀念館」。

一九九九年,筆者來到海黎根的「貝多芬紀念館」。兩層樓的建築座落在小小庭院裡,一樓展示樂聖的生平及軼事,二樓的工作室,展示樂譜、樂器和鋼琴等。〈海黎根遺囑〉赫然在列,原來當年並未寄出去,直到貝多芬過世後才被發現。

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的〈歡樂頌〉取材自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詩篇,席勒所表達的博愛和幸福,也正是貝多芬希望在現實社會中能看到的。〈歡樂頌〉如今已成為歐盟的盟歌。直到生命最後,貝多芬始終滿懷希望和創作熱忱。最後一首作品《a小調第十五弦樂四重奏op.132》,又稱《海黎根感恩頌》,旋律時而明快,時而悠揚,感動人心。貝多芬藉這首樂曲感恩上帝幫助他從疾病中重拾創作力量。

因耳疾來到海黎根靜養的貝多芬,憑著對藝術的執著,接二連三創作出傳世樂曲。優美的樂章,撫慰了後世多少困頓焦躁的心靈。

二十年後再度造訪海黎根,欣喜景物依舊。對樂聖貝多芬超越耳疾,寫出振奮人心的樂曲,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和敬佩。

(本文刊於2021/10/11)

台長: 閱寫協會
人氣(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海天遊蹤 |
此分類下一篇:探訪三峽祖師廟 ◎阡陌
此分類上一篇:【大江南北】追尋康丁斯基的抽象軌跡 ◎陳雲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