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6-25 14:54:23| 人氣16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神經病、精神病,還是神經精神病? ◎劉秀枝

某些場合,當我被介紹是「神經科醫師」時,總有人會好奇地問:「請問你開腦嗎?」


我回答:「不,神經內科不動刀,開腦的是神經外科醫師。」


「那你們做什麼呢?」


「只要是神經系統的疾病都是神經內科的範圍,大部分的病都不需要開刀,我們下診斷、給藥和追蹤,例如中風、癲癇、失智症、巴金森氏症、頭痛或手腳麻木等。」


「那麼失眠呢?」


「有些神經科醫師也看失眠,但失眠主要看精神科。」


「精神科和神經科有什麼不同?」


這真是個大哉問,只好簡單說:「腦子裡有病變的如中風屬於神經內科,腦子裡找不到病變但精神有問題的屬於精神科,如憂鬱症、精神分裂症等。」


但真的能分得這麼清楚嗎?


喜怒哀樂、思辨力皆源自大腦


我們習慣把理性的思考歸之於腦,把情緒的感受歸之於心。但其實心臟只司管血液循環,供應全身器官的血氧和養分,而與情緒感受無關。當然情緒激動時心跳會加速,但那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所以「我心裡高興」的「心」應該是指心情、心智,還是源自於大腦。


2500
年前,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認為人類的喜怒哀樂和思辨的能力都源自於大腦,也就是就心智合一。19世紀神經科學蓬勃發展的歐洲,著名的學者像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醫師等常是兼具神經科、精神科與神經病理專長於一身。


到了20世紀中期,神經科與精神科卻開始分道而馳。一方面是因為神經科醫師開始專注於大腦的局部定位與功能,如布洛卡(Pierre Paul Broca)和威尼克(Carl Wernicke)兩位醫師發現失語症患者的腦部病變在左額葉和顳葉,而對難以定位的疾病如情感性疾病和精神分裂症等興趣缺缺。另一方面則受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影響,他原本研究神經疾病,後來開創精神分析學派,把精神科帶入另一個方向,更促成精神科和神經科的分家。近年來,神經精神學(neuropsychiatry)的出現,讓這兩科醫師漸走漸近。


台灣與時代潮流並進,以台北榮總為例,最早的神經精神合為一科,隸屬於內科部的一個科別,於1976年自內科部獨立為神經精神部,又於1983年分別成立神經部與精神部,神經部更於1989與神經外科合併為神經醫學中心迄今。


神經與精神科領域相輔相成


其實神經科和精神科密不可分:


1.
許多神經疾病會出現精神症狀,甚至以精神症狀來表現:例如阿茲海默症除了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減退,超過一半的病人會出現焦慮、憂鬱、失眠、妄想和幻覺等精神行為症狀。某些部位的中風也會讓病人發生中風後憂鬱症或精神症狀。因此神經科醫師也需熟悉抗憂鬱症或抗精神病等藥物。


2.
某些自體免疫或全身系統性疾病會同時或先後出現神經及精神症狀:如自體免疫腦炎、胰島素瘤,或當紅斑性狼瘡侵犯到大腦時常出現癲癇、認知功能障礙、憂鬱或幻覺等精神症狀,複雜而多變,使得疾病不易診斷。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更是以認知障礙、不自主動作和精神症狀來表現。


3.
不少精神疾病雖然腦部沒有發現病變,但與神經傳導素的變化相關:如憂鬱症與血清素有關,神經功能影像研究也顯示患者腦部額葉的血流或葡萄糖代謝有降低的現象。所以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腦也許沒有結構上的病灶,但可能有功能性的障礙。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症狀都可以用腦部結構性病變來解釋。曾有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中年時因癲癇發作而發現左側顳葉有動靜脈畸形,家人曾經希望這存在已久的動靜脈畸形可能是其精神症狀的原因,但動靜脈畸形經手術和血管栓塞治療成功後,其精神分裂症依舊存在。


可見神經和精神疾病就像兩個重疊交錯的大圓圈,雖然有各自獨立的部分,但中間這這交錯的部分,就很值得神經科和精神科醫師的互相交流和切磋了。



(本文刊登於20171月康健雜誌的劉秀枝專欄)

台長: 閱寫協會
人氣(16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健康樂活 |
此分類下一篇:老了,胖點沒關係? ◎劉秀枝
此分類上一篇:長輩教會我的事 ◎劉秀枝

劉大迷
謝謝分析 受益
2018-06-27 12:06:5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