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2-20 00:00:00| 人氣2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無能名焉隨想錄】講故事的方法——中間開始法(2)◎文與圖/陳名能

 


(荷馬石膏像素描/ 陳名能)


敘事時序的變化和妙用,並不始於電影,也不始於近代,最早的是西方文學的老祖宗「荷馬」(Homer, c. 8 - 6th Century BC)。

相傳荷馬是位盲眼的走唱詩人,身世不可考,而荷馬史詩有各種不同說法,可能為一人,也可能為二人或多人。他收集當時希臘半島、愛琴海島嶼和西亞沿海地區的神話傳說,使用古希臘文六音步長短短(揚抑抑)格律編纂而成,便於吟唱,並經代代傳誦、增刪和修改,成為史詩經典。

荷馬史詩《伊利亞德》(Iliad)共一萬五千六百九十三行、《奧德賽》(Odyssey)也長達有一萬二千一百一十行,不見得每個人都看過原典或全譯本,但傾城傾國的美女海倫、特洛伊戰爭和木馬屠城記、奧德修斯歷險和復仇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由這兩部史詩發揮出來的文學、藝術、電影更不知凡幾。同時史詩中的人物、典故、詞語,事實上就滲透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

「伊利亞德」(Iliad)希臘文意為「特洛伊的故事」(Ilium Troy的古名),描述約西元前十一世紀時,邁西尼王阿格曼儂(Agamemnon, King of Mycenae)率領希臘聯軍,為討回美女海倫攻打特洛伊城(Troy)爭戰十年的故事。雙方勇將互相廝殺,屍橫遍野,各陣營內部又相互猜忌,內鬨鬥爭。

篇幅龐大,人物眾多,寓意深遠,高潮迭起,布局精巧而結構嚴謹。這是一部遠古人界和神祇相通,驚天地而泣鬼神的英雄史詩。

史詩的主場景是十年戰爭最後的幾十天,希臘大軍與特洛伊的決戰,從希臘聯軍的內訌講起,勇士阿奇力士(Achilles)與統帥阿格曼儂發生爭執,憤而拒絕出戰始,其後因摯友被殺又憤而出戰,最後殺死特洛伊的勇土海克特(Hector),達到悲劇性的最高潮為終。

其間再以多次倒敘的手法插入補充之前發生的豐富情節和人物。《伊利亞德》首行就以「阿奇力士之憤怒」點名旨意,接著數行形容因其憤怒引起的災難和死亡,破題即有雷霆萬鈞之勢。

這種說故事從中間或結尾最高潮講起的手法,羅馬詩人何瑞斯 (Horace, 65 27 BC)稱之為「中間開始法」,此敘事時序的手法運用,最早的就是荷馬啊!

《奧德賽》講特洛伊戰爭後,希臘聯軍的勇將旖色佳王奧德修斯(Odysseus, King of Ithaca)返家,卻在海上飄流十年,歷經各種危難、試煉和誘惑,終於回到家鄉,殺死敵人與家人團聚,達到最後的喜劇性的高潮而結束。其中仍有各種人物的穿插,以及精采的倒敘和補充,如木馬屠城情節等,阿奇力士之死等。

《奧德賽》格局雖不如《伊利亞德》宏偉,但較受後世歡迎,其冒險犯難的追尋歷程,也成為西方文學傳統的原型之一。

羅馬味吉爾(Vigil, 70-19BC)的史詩《伊尼亞德》(The Aeneid);義大利但丁(Alighieri Dante, 1265-1321)的《神曲》(The Divine Comedy);英國米爾頓(Johan Milton, 1608-74)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愛爾蘭喬艾斯(James Joyce, 1882-1941)的《尤利西士》(UlyssesUlysses即為拉丁文之Odysseus),這些文學史上的重鎮,都深受史詩《奧德賽》影響,甚或為仿效之作。

近世大導演庫貝克(Stanley Cubrick, 1928-99)的名作《2001年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就直接以「奧德賽」(Odyssey)為電影片名。

日前看羅青寫的《荷馬史詩研究——詩魂貫古今》,受益良多,因此仿他詩集名「吃西瓜的六種方法」,將此篇小品定名為「講故事的方法」。

2014/12/10人間福報.縱橫古今版】

台長: 閱寫協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