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2-17 14:00:00| 人氣9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書訊】路寒袖的新書發表會: 3/10 (星期六) PM7:00~8:30 在誠品信義店

誠品購書有贈品,路寒袖邀你一起《走在,台灣的路上!》

 

繼三部攝影詩集之後,一向熱愛開發多面相書寫的路寒袖,於今年一月再度推出第四部作品《走在,台灣的路上》。不同於前三部的圖與詩的純粹結合,本書統合了散文、短詩、攝影、新詩與攝影教學,是一本五合一的創意出版,適合老師援引教學,學生亦可據此自學,一般讀者則打開所有感官,多面相的去領會路寒袖所述說的人與土地的故事。

路寒袖曾擔任二○一○年由台灣文學館出版發行的專書《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一書之攝影統籌,為了拍攝這些經典國片中出現的各方地景與紀錄其中變遷,在短短的數月內,跑遍南北、貫穿東西、上山下海,幾乎將台灣最隱微的美,盡數收羅至鏡頭底下,而歲月遺留在土地上的痕跡,也使詩人的回憶過往翻湧而起。詩人因此從中體悟到土地不僅承載著人,也搬演著人的故事,同一塊土地,卻可以演繹不同世代的人的故事。在地景地貌變動劇烈的現代,詩人能做的,便是勉力挖掘與留存那些仍能感動彼此的共同身影。這份情懷,路寒袖不只寫入了詩裡,也以雋永的散文細細地向讀者傾訴。

土地有屬於她的記憶紋路,觀看她的詩人也有屬於自我與地域、在地人事連結的文學輿圖。因此,將於03/10(六)在信義誠品三樓FORUM舉辦的《走在,台灣的路上》新書分享會,遠景便邀請了梁家銘先生(比菲多食品公司董事長、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林宜澐先生(小說家、東村出版社總編輯)、汪詠黛女士(作家、台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理事長)、陳清貴先生(詩人、新北市社會局專員)等佳賓,暢談他們所共同參與的詩人記憶,合力拼組詩人的生命輿圖!

旅行的目的是為了回家,而家鄉則是永無止境的旅程。之前路寒袖以歐洲行旅為主題的三本攝影詩集如果是在異地剎那驚艷的神思與詠嘆,那麼,《走在,台灣的路上》則是他與台灣長相依存的眷戀與堅守。

             << 遠     料 >>

    書  名   :

走在,台灣的路上

路寒袖的生命記憶與台灣行旅

散文.詩.攝影.教學

   

路寒袖◎文/攝影

商品條碼

9789573908104

ISBN

978-957-39-0810-4

 

    新台幣360

出版日期:20121

  初版

256

 內容簡介: 

喜歡開發多面相書寫的路寒袖,在三年三本攝影詩集告一段落後,二○一○年為《愛、理想與淚光》一書掌鏡,該書並獲國家出版獎肯定,他在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內踏遍全台一百五十個場景,為本書的出版做足了暖身。

本書統合散文、短詩、攝影、新詩與攝影教學,是一本五合一的創意出版,適合老師援引教學,學生亦可據此自學,一般讀者則打開所有感官,多面相的去領會路寒袖所述說的人與土地的故事。

土地不僅承載著人,也搬演著人的故事,同一塊土地,卻可以演繹不同世代的人的故事。在地景地貌變動劇烈的現代,我們的生命故事是否因為舞台場景的異質化而消逝?路寒袖勉力挖掘、留存的,或許是還能感動我們的共同身影吧。

旅行的目的是為了回家,而家鄉則是永無止境的旅程。之前以歐洲行旅為主題的三本攝影詩集如果是在異地剎那驚艷的神思與詠嘆,那麼《走在,台灣的路上》則是與台灣長相依存的眷戀與堅守。

贈  品:

於遠景文學網或博客來網路書店購書,可獲得《走在,台灣的路上》攝影明信片乙套(內含八張,市價NT$280)。                                                


作者簡介:

路寒袖

本名王志誠,台中大甲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師、中國時

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台灣日報副總編輯、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長等。現專事寫作,並於大學講授新詩、編輯、流行歌曲等相等關課程。

著有詩集《春天的花蕊》、《我的父親是火車司機》等,散文集《憂鬱三千公尺》、《歌聲戀情》,繪本《像母親一樣的河》、《聽爸爸說童年》、《陪媽媽回外婆家》,攝影詩集《忘了,曾經去流浪》、《何時,愛戀到天涯》、《陪我,走過波麗路》,主編各類文集數十種。

歌詞創作涵蓋流行、公益、選舉等諸多面相,被譽為「重拾台灣歌謠尊嚴的里程碑」、「既承續戰前台語文學的優良傳統,復開出當今台灣雅歌的新希望」,其〈台北新故鄉〉、〈春天的花蕊〉為台灣政治史上的首支選舉歌曲,提昇了台灣的選舉文化,出版有:潘麗麗專輯《畫眉》、《往事如影.冬至圓》,選舉歌曲《台北新故鄉》、《有夢最美》、《少年台灣》、《相信台灣》等近七十種。並多次舉辦攝影個展。

曾連獲兩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金鼎獎最佳作詞獎、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出版獎、賴和文學獎、年度詩獎、台中市大墩文學貢獻獎等。


自  序:回家

      每旅行結束飛回台灣,最難熬的是等行李,總覺得轉盤特別的慢。那時內心只有一個念頭,恨不得空橋就接在自家門口。

      回家,緊拉起書房的窗簾、打開窗戶,讓季節的風吹進來;電腦開機,收信,將之前許多聯繫了一半的事重新接起線頭,繼續往下編織;一封一封的拆開郵件,管他是圾或帳單,這是確認自己的到家的最好方式。

      確認回家後,才可安心整理堆積在心中各個角落的異國光影與容,讓自己的心情從夢境一層一層的撤退,然後將觸覺、嗅覺調回熟悉的台灣溫度與濕度。

      於是我了解,旅行的目的就是了回家。

      之前連續出版了三本攝影詩集,書中影像來自我的歐洲之行,雖是三年之中的數行旅,卻早已收納進我生命歷程裡的一段。那些身處異國的時日,心神的浮盪湧動往往難以預測捉摸,人在廣場、堂、博物館、港口,有時校園、劇場、街市、餐廳……,恍神間就與台灣連了線。從遙遠的距離觀看,有時台灣反而晰、立體,甚至更能知曉台灣在世界的位置與處境。

      台灣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念。許多文友、讀者也有同樣的心境,在讀了那三本攝影詩集後,想像我的鏡頭與詩作會如何的去呈顯台灣的美景,那股期待的熱情總在每次相遇時殷殷敦促。

      人往往「只在此山中」時,就會「雲深不知處」。生活、行旅於台灣,處處藏美,不知不覺因而陶醉,終至忘我,也忘了跟同行友人描繪眼睛所見,內心所思。

      朋友們的期盼應是很好的提醒。即時的分享易予人臨場的感動,而所有的事物都有其保鮮期,別自以是的認定愈沉愈香,過期的記憶容易發霉、斑駁、變形。並非所有的人間事物都如醇酒,有些可是像蔬果,新鮮才能品到原汁原味。

      所以這本書的誕生順理成章,亦是時機成熟。前三本以歐洲素材如果是他山之石,那這一本就是返照自身了!

      其實本書的前世今生還有個因緣。二○一一年初,《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主編王秀蘭小姐邀我該版撰寫專欄,其靈感來自於我的攝影詩集,但希望能在一、兩張照片與詩作之外,再加篇攝影或心情筆記。

      當時我正想潛心完成陸陸續續寫了一半的台灣地誌詩集,因此打算婉謝邀稿,偶然跟遠景發行人葉麗晴小姐提及,卻有不同的見解,專欄與台灣書寫並不衝突,甚至可以整合一。經此一點,於是我以王秀蘭小姐的構想基礎,將原定的信手心情筆記個人的生命步履與地理空間的映照交響。

       本以為很認識台灣,但省視土地哺育生命的跡痕,愈是挖掘、書寫,乃發現台灣愈寫愈豐富,特別是,二○一○年,以影像為台灣文學電影重現拍片場景,從北到南,由西而東,甚至離島澎湖,短短三個月,走訪了一百五十餘處地景,這有如考前總複習,題目一看,才驚覺竟然有那麼多地方沒去過,原來自己對台灣的認知是何等的貧乏與浮面。

      走在台灣的路上,北宜公路的豪雨乍晴、蘇花公路的彤彩霞、新劉氏雙堂屋的雨後夕照、麻豆電姬戲院的荒涼頹敝、台東海岸公路的寂靜燠熱……,自己的生命記憶與文學的、電影的情節一幕幕的交織錯合,演繹出難以言詮而肌理層疊的情懷。

      於是我知道,家是永無止境的旅程。

      本書諸篇章以《國語日報》出發地,考量讀者應是老師、少年學生居多,因而規劃了「小詩一分鐘」與「攝影一分鐘」兩篇創作筆記,初衷雖是給老師、學生的學、學習參考,但即使一般讀者,亦可據此而了解作者在構思攝影、詩寫時,所架設、尋索的種種路徑與門道。

      然報紙的篇幅促,版面又是黑白,與成書之後大相逕庭,其實,本書每篇主文幾乎雙倍於報紙所刊;且照片不僅是彩色的,其數量更是擴增至九到十二張之多。

       本書每一單元無不涵蓋了散文、影像、詩作與兩篇教學短文,成了一本五合一的著作,把書的內容設計得如此豐富、複雜,既非為了補償,也不是尋求救贖,倒是面對台灣,不知不覺就有很多話想要說,很多事可以做。

 

試  閱:九份──通往記憶的幽徑

記憶的窄梯

現在開了家

寬敞光鮮的懷舊商店

販賣昔日五六色的夢

貨儲存在後面的倉庫

唯有從藏在旁邊

那座由記憶舖建的窄梯

才進得去

小詩一分鐘

前兩句以「現在」為主詞,正面呼應畫面,是看得見的景,第三句「五顏六色的夢」是店家內的商品,但從照片上並看不到,因此是想像出來的,當然就沒人能證明對錯,正因為無從查證,所以作者說了算,這是詩的特權與魅力。第四句「貨儲存在後面的倉庫」亦做如是觀,只是將空間更往照片的深處(後面的倉庫)延伸,這樣的安排是在舖梗,以便讓照片的另一視覺焦點─階梯有個合理,甚至更具意涵的譬喻(記憶舖建的窄梯)。主題寫的是時間(或不同階段的生命)與夢想、記憶的關係,並賦予多彩、開闊的人生態度,迥異一般常以灰濛寫記憶的書寫策略。

攝影一分鐘

到過九份,並看過電影《悲情城市》、《神隱少女》的人對這條豎崎路大概都不陌生。由於名氣響亮,即使平常時日,各方遊客依然摩肩接踵,

但梯小,一擠滿人就看不出階梯的陡與險,然而這可是山城的重要象徵呀。因此,按快門時應注意:一、梯上人宜少(但也不要空無一人)。二、人的位置得恰當。三、人正爬梯(如此才有動感,以及向上延伸視線的效果)。本照片捨棄一般以直式全拍階梯,而採橫式構圖,且將大部分的空間讓給這家店舖,「主角」陡梯似乎被擠到邊陲,但覺不覺得,那兩位向上爬梯的女性反而讓陡梯輕鬆的奪回視覺焦點。

 

〈通往記憶的幽徑〉

一直到踏入社會,有了工作收入之後,我才擁有人生的第一部相機。彼時我在永和某私立知名職校教書,由於課業繁重,心情其實跟學生沒兩樣,總期待著假日的來臨。

      假日我就可以著新買的相機暢遊私淑的風景,一方面紓解壓力,更重要的是練功,那時我常去的是淡水、東北海岸(從水湳洞下車,一路經南雅、鼻頭港走到龍洞)、九與金瓜石。淡水離台北最近,但遊客也最多;東北海岸人雖少,但沿路各型大貨車競速狂,轟炸聽覺,威脅人身;而九、金瓜石一帶無車又無人,時間好像都進坑道裡,一動也不動。

      沒錯,那時的九、金瓜石彷彿被掏空一般,即使是假日也人蹤杳然。盛極一時的黃金山城,當山頭金盡,淘金客紛紛飛回尋常百姓家,人去,空樓當然只能獨自向黃昏了,這是業沒落的典型荒涼。

      走在沿山坡而建的聚落巷弄,地勢低的一邊的屋頂幾與路面同高,一伸就可了上去,屋頂不是舖著一般平房的瓦片,而是漆塗一層厚厚柏油的布,墨黑低抑,十足沉鬱的山城調性,適合任何的愛恨情仇在此搬演。

      一九九八年,我應台北縣政府之邀,縣轄鄉鎮市寫歌時,其中一處就選了九,我體會其情韻,設定主題,最後兩句:「台灣愁若十分,想起九第一輪」,在文學的象徵中定位。

      如果的九經驗是九○年代以後,可能很難體會上述的描繪,以前門戶緊掩的老街一帶(基山街與輕便路之間),現在是櫛比鱗次、燈光通明的商家,能吃的、不能吃的,無不渾身解數的擠進窄仄的街道,似乎只要能在此佔有一席之地就商機無限,即使根本想像不出,九時候有那多的特,芋圓、紅糟肉圓、草仔粿、魚丸、木屐、陶笛……。

      而這些改變全來自電影,先是一九八九年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開了九再造之端,之後,吳念的《多桑》(一九九四年),甚至連日本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神隱少女》(二○○一年),其創作靈感與劇中靈界的街道巷弄場景等無不來自九

      在一部又一部知名電影的推波助瀾下,九早已飛上枝頭,成了熱門的觀光景點,無論平時或假日,一批批湧入的陸客、港客與日客將老街擠得水洩不通,盛況猶勝採的繁榮年代。

       特別是那條名為豎崎路的窄梯,路如其名,既陡且峭,猶如通往記

憶深處的幽徑,乃《悲情城市》、《神隱少女》的亮點鏡頭,是觀光客非訪不可的朝聖之路。幾家餐廳、茶舖都搶沾侯孝賢電影的光,像店名「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小上海」等,不過最響亮的應屬「阿妹茶酒館」,跟歌手阿妹沒關係,因女老是客家人。

      在豎崎路上,「阿妹茶酒館」不僅建築宏偉超吸睛,更重要的,是動畫大師宮崎駿曾經造訪之地,如果稍加留意,不難發現店裡店外處處隱藏著《神隱少女》取材的元素。

      金瓜石與九是一路的,也有電影加持,一九九二年王童的《無言的山丘》就是在這裡拍的。以前遊金瓜石一定先到八角亭理個髮,有如去蓋「到此一遊」的紀念章,遺憾的,而今八角亭早已屍骨無存,只剩依稀可辨的遺跡。而當時幽靜的日式宿舍區已劃黃金博物園區,遊客不比九少,但似乎國人居多,尤其是來此校外學的各地學生。

      園區的四連棟(日式房子)、太子賓館、神社、黃金博物館等,都得一觀,但如果有時間,端杯咖,到郵局旁那兩百年老榕樹下發呆,讀幾首小詩,才是人生難得的美好。

       金瓜石的首選景點我會推薦往勸濟堂路上的景明亭,那裡有涼亭,又建觀景平台;從遠處望向景明亭,亭亭玉立於天地間,灑脫俊秀,悲喜無佇,是台灣少有的畫面;亭旁剛好俯瞰蜿蜒迴繞的金水公路(金瓜石到水湳洞)巨蟒般的自山巒間竄向海邊,也可遠眺水湳洞漁港與陰陽海,而海岸公路上快速來去的大小車輛一覽無遺,就像生命的奔馳,無聲無息。

 

 

台長: 閱寫協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