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02 02:10:14| 人氣2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誰的禮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Group某次的活動是談愛滋和其他,然後想到YY的這篇文章。

想到很多事。


http://blog.twblog.net/YY/archives/film/001122.html

(上面這篇文章,建議大家都去看看,那是一切討論的開始。)

其實一開始只是對C的一些觀點不認同,所以寫了點東西,沒想到後來越寫越多,就雪球一樣。哈哈。(後來把這篇文章po在Group的板上,回應很安靜,或許是累了吧,這麼耗腦力又離自己很遠的東西)

後面提到的數據是去年九月的,就是以那時的數據來談,大家可以略過,不過可以注意的是疾病管制局的網站換地方了(www.cdc.gov.tw),上面有很詳細的月報表,大家可以去看看。

http://www.cdc.gov.tw/webmgr/CategoryList.aspx?IndexID=1218

(附帶一提,2004/Sep統計是6125人,而2005/Feb是6702人)

總而言之,還是貼了上來。


ps. 沒想到這跟日後發生的一件事和一些人有關係;人生就是這麼多出乎意料的連結。



--
談到愛滋,情況真的很複雜。這不是我們能單純的以道德或是群體利益/自由意志可以批判的。

我第一次聽到barebacking,是來自於一家同志成人電影公司,他們出品的片子標榜不帶保險套。他們網頁上觀於徵求演員/模特兒那一欄寫著一堆Q & A,其中一段簡譯如下:

--Q: 那安全性行為咧?

--A: 我們相信自由選擇(Freedom of Choice)。任何成人都知道人生就是由決定和後果所組成。我們希望每個人了解安全性行為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下個經過思考的決定(informed decision),決定自己是否要進行這種可能會有危險的行為,去得到任何由與這種危險牴觸而來的快感。我們相信藝術模仿人生,因此任何人都有自由在我們的電影裡做自己。


好熟悉的論調:「自由意志(Free Will)大於一切。」當下覺得非常亞美利堅。

不過知道有這樣一部紀錄片來看這樣barebacking的現象,我還是蠻意外的,或許我一直覺得是小眾的"特殊癖好"吧。然後讀著讀著,就想到C之前寫的那篇有關愛滋感染數據的文章,數據是來自於疾病管制局(CDC,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八月的統計,我對過了,沒有錯。

我贊成C的敘述:

> [你遇到一個同或雙性戀時,你發現他同時也是愛滋病帶原者的機率是你遇到另一個異性戀的 7.2 倍 ( 3.1 / 0.43 )]。這跟衛生署公佈的數據所訴說的另一個事實:[你遇到一個愛滋病帶原者, 而你發現他是同性戀的機會稍低於異性戀] 並且 [同性戀人口遠少於異性戀, 但感染到HIV的人數與異性戀卻是差不多] (2205人 vs 2123人),這是不同的涵義的。

但是我不贊成下面這一段:

> 而我們一般所應該在意的,不是哪個族群總共有多少人得到 HIV。而是哪個族群感染 HIV的機率比較高。


因為:

1. 統計上我們要估計潛在族群的時用的「黑數」,其實對不同族群(同/異/針頭傳染)是完全不同的。舉大家最常聽到的卻無法證實的例子來說:同性戀會自己主動去驗血的比率比異性戀高很多,因此檢測出來的數字也高的多。

2.比率高,又代表了什麼?



我試著努力不要掉進媒體所投射的"高危險群"之類的言論陷阱,也只能得出「非關同異不管男女,大家在玩的時候,除了玩的爽之外也要自己多小心喔~」這個結論。即使同性戀感染的比例高於異性戀,「是同性戀」這件事情不當然讓你得愛滋病。這個結論我想大家都知道,畢竟我們這一代是被愛滋病嚇大的。

公共衛生學是我很喜歡的一門課,從縱向宏觀和橫向比較的觀點,往往跳出單項事件敘述的窠廄;但是我很不喜歡的一點,是唸公共衛生(和之前的生物統計)的時常常會碰到的盲點:過度依賴及解讀統計數字,以及只依數字解讀現象。數字沒有情緒,但是解讀方式卻依我們看到多少資料而定。

而之前在醫院感染科跟門診時,第一次看到HIV 感染者的那種衝擊,後來自己想,其實也是很荒謬的:難道我期待HIV的人臉會上寫著我是HIV嗎?

我知道這樣的想法毫無疑問的如同醫學知識的智障,而且完全的政治不正確;但是當看到一個個病情因為控制的好看起來再平凡不過,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男有女,阿伯阿桑年輕媽媽抱著小孩,自己來或是家屬陪著或是"朋友"陪著來拿藥時,我必須承認我真的是如此可笑無知。

一個感染科的老師曾說,雖然雞尾酒療法的藥物很貴(一個月三萬多,因為健保將HIV 列為重大傷病而從86年起全額給付),很多人認為用健保給付是不合社會公義的(「你們自己亂搞要我們出錢幫你們擦屁股?」),但是如果我們將HIV帶原者的狀況控制好,讓他不要進展到AIDS,病毒量控制到很低,這樣他就不容易去感染別人,就公共衛生的觀念來說,這是預防的一部分,可以省下更多的社會成本。但是他附帶一句:「同性戀的人都很有藝術氣息很有才華,我們不能夠因此歧視他們。」剛覺得這個老師有概念,但是聽到這句話臉上又多了三條線......。唉,所以,有愛滋防護的概念和有同志平權的概念是兩回事啊。

這個疾病並不會因為你對同志友善就免疫,也不會因為你是父權沙豬就沒救。這個疾病是不認人的。(好啦我知道雖然它的亞型可能有人種分布傾向,不過我不想再做一次流行病學報告.....)

然後我看到最面講barebacking的紀錄片介紹時,我又想到<急診室的春天>中,有一集也是講一對同志戀人來到急診室,其中一人已經帶原,另一人要求做HIV test,結果出來是negative,結果他大叫:「怎麼可能!我們什麼保護都沒做啊!我知道這種快速化驗的偽陰性很高,你們這裡可以做PCR(理論上檢體中只要有一隻病毒就可以驗的出來的檢測方法)嗎?」那個急切的想得到這個"禮物"的表情令人難忘。

有防護的概念和有概念的選擇是兩回事,個人的意志和團體的利益也是兩回事啊。


--
延伸的問題更多。

這個影片是紀錄美國的事件,而美國不像台灣,套句常聽到的話:「沒有保險的人是沒有資格生病的」。我手邊的資料不夠多,沒有辦法知道關於HIV感染者治療費用,保險公司是全額給付還是部份負擔,或是依保險公司不同而給付有異;不過我懷疑,當保險公司知道我是故意要感染時,會同意全額給付那一個月超過一千美金藥費;甚或,可以終止保險的契約,使得感染者必須自付全額的藥費,甚至從此失去所有其他保險的機會。

或許因為真的可以個人負擔全額藥費,所以美國的感染者可以有理的講說「我做的事情自己負責!」,百分百個人主義。但是人類是群體的生物,除非你離群索居,不然連你打個噴嚏都都會影響到別人,這關乎人群構成社會的意義。每當一個新的感染者出現時,社會便要再度重新分配醫療資源,而這不是簡單一句「我自己負責」可以說的過去的。回到台灣,在健保制度裡,由於現在的感染者還算少,加上在公共衛生預防的概念下,健保目前還勉強撐的起這六千多位的感染者的全額藥費,但是這種狀況還可以維持多久?目前已經感染14+年的張維是台灣有紀錄的最存活最久感染者。九月底統計6125人,一人一年35萬元。你自己算算。

(參考網頁:http://www.gov.tw/PUBLIC/view.php3?id=36873&sub=63&main=GOVNEWS

這不再是道德或是社會公義或是個人自由或是社會資源的問題,這是一個經濟問題。


--
另外,台灣與愛滋病相關的政策是依照<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而行。
http://203.65.72.83/ch/das/ShowPublication.ASP?RecNo=1830

其中似乎只有15條提到:「明知自己感染HIV,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或共用針器施打,致傳染於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基本上這條的規定,解釋上應該認為是在保障身體法益;換言之,不是在保護社會成本,或是健保資源的浪費,主要是肯定人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主決定的權利。雖然這樣,還是沒有講清楚「意願」在傷害的構成裡面佔了多大的意義。跳出來看,刑法上仍然有「加工致重傷罪」,就是說「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傷,或受其囑託而得其承諾而傷害之,成重傷者,處多少多少年有期徒刑......」;但是矛盾的是,當兩個法令討論同一件事情時,我們會以那個規定比較詳細的為準。也就是說,在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管制條例不處罰的部分,雖然在刑法內有相關規定,但是還是有可能因為以AIDS管制條例而不罰。

這個結論讓我再度覺得台灣的法令讓人無法期待。


(感謝D的法律解釋)

--
但是有很多東西是就算我們可以清楚的理解,也還是不夠的。那種理智和實際間距離遠的令人悲哀。

其實這部片有一個網站 http://www.thegiftdocumentary.org。進去之後首頁就可以看到這部片的trailer片段,也是極推薦大家去看,以及導演接受CNN記者專訪的過程。印象很深的是訪問後面其中一段:

CNN主播:「沒有人告訴他(HIV帶原是這樣的)?!所有需要的資訊都在那裡了啊!」

導演:「Doug是從來不抽煙的,因為他知道肺癌是沒藥醫;但是他知道HIV是有藥醫的。」

CNN主播:「所以他覺得他可以吃藥就好,得到HIV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導演:「沒錯。他是這麼想的。」


--
然後今天下午當我終於找到我們感染科的另一個老師,跟她提到世界上真的有這麼一件事存在,想要詢問她之前提到的一些有關「主動感染」的保險和法令的意見時,不管怎麼講,她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想要感染HIV。或許是時間不夠長聊的不夠多,或許是背景關係(畢竟我是個男同志她是個已經結婚的女異性戀),話題完全失焦;但是我深刻記得她那時的那個表情:

「這種病不是好玩的!當你得到HIV時,你面對的可能是人格,家庭,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全面破產!」

我知道她不是嚇唬我的。她站在第一線第面對AIDS病患已經將近十年了。


一個同學在聽完我的焦慮之後說:「其實我一點都不意外。因為美國人就是這麼天真的動物:天真到愚蠢的地步。」開完校歸開玩笑;他負責我們學校交換學生事務很長一段時間,不是沒見過世面的人。這是美國的導演,美國的紀錄片,美國的現況:當美國社會努力幫HIV去污名化時,在媒體上有很多事情似乎卻看的太正面了。當我們大力宣傳,得到HIV還是可以繼續活下去時,其實沒有說清楚,那活下去的代價是多麼大。

我只能自嘲,還好在台灣的愛滋人權以及去污名化的腳步沒有走那麼快,似乎還有一些時間可以思考,不必面對那麼早面對這個問題。

那段接受CNN記者訪談的片尾導演說,「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面對這個疾病的態度,那就是這部紀錄片想講的。」


--
今天晚上去跟一個從非洲替代役醫療團的回來的學長聚餐,飯桌上意外的聽到他提到非洲HIV的盛行。雖然他們的檢驗做的很好,但是絕大部分都買不起藥,很多人不願去檢驗HIV的理由是:「驗出來有什麼用?沒藥醫只能等死!」一個個國際藥廠和藥商黑幕,政治考量,公衛措施缺失,國際非營利組織之間的愛橫糾葛和權力關係,醫療資源不足的小故事,讓我想到之前看的<不一樣的人生--20位愛滋感染者的故事>,那些再這些億提之前消失的小人物的故事,那感染的單身中年婦女,那感染的外籍新娘,那感染的孤軍後裔,那感染的原住民少年……

雖然非洲的整體情況跟台灣及歐美差很遠(或說完全不一樣,感染是以異性戀間的性行為佔了近90%,加上社會資源的分配規劃是一片荒漠,還有.....),但是聽到還是覺得,這些完全不同背景的人這些因為一個病毒而被連結起來帶有相同身分的朋友,而在這個想像的共同體之下,卻有這麼多歧異的地方那些掙扎那些焦慮,那些憤恨,那些衝突,那些不捨。

就算只是文字或是被轉述的故事,還是無比真實。

突然覺得HIV/AIDS是一個龐大的黑洞,任何議題怎麼裝都裝不滿。他絕對不炫,卻也絕對不只是在會議桌上以及課堂討論中,隨著投影片一張一張晃過的一個主題而已。他極其實際。極其龐大。極其複雜。

祝大家一切安好。

台長: 野人遇上路人甲
人氣(2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