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最近又變得很愛哭鬧,稍一不如意(有時簡直是莫名其妙,玩一玩就突然發脾氣摔玩具了)就賴在地上打滾哭「我不要!」怎麼哄,怎麼打罵都沒用,而且哭鬧時間有時可以拖很久。哭完一陣,好了沒幾分鐘,又來一陣,沒完沒了。
昨晚吃飯才吃沒幾口,寶寶又拉扯圍兜開始哭鬧。結果變成我和爸爸大吵一架,爸爸很生氣的走了。而寶寶還是哭很久。停了之後,吃了半碗又開始鬧說不要吃了。於是我把飯才全部收掉,叫她下來,寶寶哭得更大聲。那說不然妳吃啊,又說不要!搞得我非常火大,上網找資料,結果看到有人上網求救,其中有一篇回應很長,於是把它copy下來,慢慢看......
====================================================================
版媽的妹妹好像我家哥哥哦(應該說一模一樣)!
但我只能說真的要很有耐心.堅持.時間.愛.關心.抱親.鬆嚴要拿捏好, 只要妳真的都有做到,我相信妳女兒知道父母的底線,
當然也要用點小技巧,因為我不知妳女兒的喜好.最怕是什麼, 所以,要由妳去瞭解去運用孩子的習性.喜好來改善孩子, 像我家哥哥很怕癢.我大都會抓弄一下他,讓他生氣轉笑, 然後不生氣後就好好抱抱著他,跟他說理,大多都會聽得進去!
我發現到,很愛生氣又固執的小孩真的不能用硬碰硬或冷處理的方式,這樣反而要讓他更生氣更愛哭,
所以我用抱抱來取代,也真的改善了很多!
我常常告訴我家哥哥,哥哥你跟媽媽那麼久了, 你應該知道媽媽的做法.處理.脾氣.底線對不對? 媽媽也有說到做到對不對?不乖時,媽媽也會處罰對不對? 他都知道,所以,父母的處理.堅持.對待方法真的很重要!
-------------------------------------------------------
孩子真的很倔強? 樟新托兒所所長 黃琬玲
當孩子對事、對人、對物有所堅持時,家長可以多觀察後,再判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堅持與變通之間衡;勿因為孩子的堅持,而以強迫的方式讓孩子遵從,剝奪孩子選擇的權益,反而可能助長孩子倔強脾氣與固執的性格。
個性倔強的孩子,為了堅持己見而與家長發脾氣抗爭,個性固執的孩子,為了不易變通而與家長爭執不休,一方面這的確是令許多父母頭痛的時刻,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正是培養獨立人格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
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堅持已見的時候,父母別用生氣、權威方式壓制孩子的自主意識。
從小讓孩子有多點機會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鼓勵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意志與見解,對孩子適應未來社會是有幫助的。
獨立、剛毅、堅強的人格特質,與倔強、固執是否有相似之處?孩子成長過程中,展現出倔強、固執或剛毅、堅強等特質時,父母該如何面對?如何處理呢?
不同教養態度v.s不同個性的孩子
不同父母就有不同的教養態度,不同的教養態度與不同個性的孩子相遇,也會產生不同的交互作用。
父母面對孩子的倔強,常會產生下列幾種不同的效應,分析說明如下:
1.當親子衝突升高時,遇到親子雙方的堅持度都高的情況,有的孩子選擇與父母抗爭頂撞,若父母親態度更強硬,易造成日後孩子脾氣更倔強。
2.當親子衝突升高時,膽子小或堅持度不高的孩子,在父母強勢壓力下常會放棄己見,選擇順服父母,易造成日後孩子個性懦弱沒主見。
3.當親子衝突升高時,尚無反抗能力時,在父母強勢壓力下暫時壓抑自己,表面順服父母,易造成日後孩子個性叛逆反社會規範。
4.當親子衝突升高時,父母因為寵溺孩子或受不了孩子的堅持,選擇放任,易造成日後孩子個性跋扈不講理。
由上述四個例子看來,無論是父母任由孩子予取予求,抑或以權威壓抑孩子,都不是最好的教養方法,都可能助長孩子產生倔強脾氣與固執的性格。
合理、一致的教養原則
其實,孩子的倔強脾氣常導因於父母或照顧者,成人總是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道理,直接命令孩子要無條件聽從命令,長期強迫孩子服從自己,孩子在不明道理的情況下,反而更容易產生固執己見或表裡不一的行為,甚至出現特別倔強的個性,公然挑戰父母的權威,與父母抗爭到底的情況。
父母也經常因為管教的需要,制定各種家規,對於孩子而言,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及的,有的父母太講求管教的效率,說制定就制定,說執行就執行,孩子一時間不容易達成目標,反倒又興起家庭裡的另一場親子戰爭。
父母非聖人,受到生活與情緒的影響,難免會對教養子女的尺度失去準則,心情好的時候,孩子犯錯無所謂,在情緒不佳的時候,遇到相同或類似的事件,孩子可能會被處罰得很重,這樣反覆的教養態度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隨著孩子成長,智力發展愈來愈成熟,當然也會培養出自主意識,家長應該有合理且一致的教養原則,告訴孩子那些事是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又有那些事是必須請父母幫忙的,長期下來才可以建立孩子對於「為什麼要這麼做」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的共識,有了親子共識,自然就可以減少親子間的爭執。
民主氣氛從小開始營造
孩子有被尊重的需求,想要孩子能接受父母的意見,父母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權威思想多半是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認為好孩子就應該乖乖聽話,倔強固執、脾氣不好就是不聽話的孩子。
民主時代的親子教育,家長應避免採取高姿態,勿把自己的意見當成至高無上的聖旨,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接受。
父母必須先修正自己的傳統價值,認同孩子在家中也享有自主的權利,才能順利推動民主氣氛。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堅持度發展 我們可以從孩子的先天氣質中「堅持度」了解其個性,更重要是要依據孩子的特質因材施教。
父母所採取的是怎麼樣的教養態度與方法,與孩子互動的結果是正向還是負向,對培養孩子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堅持度表現原本並無好壞之分,成人的褒貶態度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成人的「褒」會讓堅持度轉化為正面「有責任」與「剛毅堅強」的特質;成人的「貶」則會讓堅持度轉化為負面的「倔強」或「固執」。
平時可以觀察孩子對某人、某事、某物是否有堅持的情形,如果不是太過份的情況,家長可以給予多一點的時間來轉換。
孩子堅持也是專注的另一面向表現,更是未來學習過程中持之以恆的原始類型。當孩子堅持時,家長可以多加觀察後,再判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堅持與變通之間的平衡。
避免造成孩子倔強性格的教養技巧
家長應該明白您的教養態度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未來,當孩子非常堅持某件事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幾個項目來檢視自己是否給予孩子最佳的引導。
(詳文請見2006年七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
【磨娘精?孽緣?漫談難帶的子孩】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臧汝芬
許多媽媽常來兒童心智科請教醫師,家中有一性情善變,動不動發脾氣,問他為何發脾氣,自己卻又說不出所以然來的小孩。媽媽稱此種小孩屬「磨娘精型」,存心折磨母親,甚至有些母親會用「孽緣」來形容此種難帶的孩子。其實,這群難帶的孩子只是在性情上與一般小孩有些不同,只要媽媽多花一點心思去了解他、去配合他,就沒有所謂的「前世孽緣」之說。故在此簡單介紹一下,何謂難帶的孩子(Difficult child),父母當如何去了解他們,配合他們而養育之。
在1968年美國的托瑪士(Alexander Thomas)與其妻崔絲(Stella Chess)等人在研究中表示,嬰兒在出生後之前兩年,便大致可看出此嬰兒是否難帶還是容易帶。一般難帶的孩子對外界新刺激,多以畏縮的方式回應,適應力差且有強烈的反彈行為;相反的,容易帶的小孩對新刺激的反應較正向,較快且少有強烈的反彈表現。
此種性情的差異來自於先天的遺傳與後天大環境的配合,此意謂小孩子的性情是先天遺傳的結果,但如果剛好碰到一個能與此乖戾小孩配合的母親,或者剛好不幸碰到一個病態且無法配合乖戾小孩的母親,這小孩將來所發展出的性情狀態會大有所不同。專家們認為難帶的孩子如果缺乏好母親的配合,將來此兒童會發展出許多情緒與行為的障礙。
●大體上,我們可從下列九方面了解一個小孩的氣質:
一、 觀察其規律性:觀察嬰兒飢餓時之表現,譬如某些嬰兒肚子一餓便大哭一頓,另外可從吃奶型態與排便狀況,也可了解其規律性。
二、 適應度:藉孩子對新事物的適應狀況了解其適應度或接受度。
三、 趨避性:有些孩子對新刺激表現出退縮的反應。
四、 反應閾:藉了解孩子對不悅事物之反應基準點來了解反應閾值。有些孩子有一點點不舒服,便會大哭大鬧。
五、 反應強度:了解孩子情緒表達的強度。
六、 情緒本質:了解孩子的情緒是屬正向、快樂或是負向、悲觀的。
七、 堅持度:了解孩子對事情的堅持度。
八、 注意力:觀察孩子的注意力。
九、 活動量:孩子的活動量。
大致上,活動量大、注意力不集中型的孩子,易衝動、不聽話、心不在焉、不遵守規定。
所謂低反應閾值的孩子,表示他非常敏感、或對聲音或對燈光都會有許多敏感反應。易畏縮而適應力低的小孩子會黏父母、會有懼學傾向或是不易與人打成一片。
堅持度強的孩子,很頑固、很好辯,老師會抱怨此種孩子非常不聽話、不聽勸、要怎樣就怎樣。
反應強度強的孩子,會帶給老師很大的壓力,譬如說,他高興時便會大聲說話、不聽勸。
這些孩子會帶給父母與老師極大的困擾。
針對難帶孩子的管教,首先,父母必須承認孩子的性情,並相信某些特質是與生俱來的,絕非故意搗蛋。
當面臨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時,先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在氣頭上,是否又認定孩子是故意的。
如果確定自己是心平氣和,可以處理孩子的麻煩行為時,才開始以中立的立場去思考,試著去分析目前你所看到的問題行為,是否屬於他無法控制的天生難帶性情中的一部分。如果是,則嚐試以了解與同情的心態去回應之;如果你所看到的問題行為不是性情的一部分,是屬故意的破壞行為,則要以堅定而有效的方法處罰之。
譬如,某小孩出去逛街時在地上打滾,此時,家長要試著去分析,是否因為孩子首次進出公共場所,有害怕、陌生感而哭鬧,或是事先沒有溝通好那些東西可以買、今天可以買幾件東西而哭鬧。如果媽媽確定只是性情問題,可先把他抱起來,帶到廁所或人少處給予安撫。如果確定是屬於一種蓄意的破壞行為,則以堅定的口吻警告他起來或給予處罰。
「了解孩子」不同於「溺愛孩子」。應該說是因著了解孩子,而再去尋找解除孩子焦慮的方法。
更多的事前計劃與演練,更多加強學習動機的方法,更有效的去學習可被接受的行為。
如此我們週遭的困難兒童才不致於因過多的毒打與虐待,而在未來產生嚴重的情緒與行為異常。
(原作者於 2010-09-08 10:34:37 重新編輯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