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桑今天去研習,早上和下午的兩位講師都提到帶一車孩子去故宮看晉唐書法特展,還為此事先上了第六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此外,兩位老師都側重描述孩子們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瑪桑對書法一竅不通,甚至愚魯到連這麼有名的〈祭侄文稿〉四個字都沒聽過!不過,聽到「顏真卿」和「祭侄」等字,背過文天祥〈正氣歌〉中「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猜也知道是祭顏杲卿不屈而死的相關祭文。兩位老師當然沒有跟在座的老師們說明背景(我想,他們都認為所有的人理所當然都知道吧),但當他們轉述顏真卿書法真蹟上墨色濃淡字體及塗抹的隨情緒而變化時,瑪桑都鼻酸眼紅了起來......。
「好想去看喔,不知道還有沒有在展?下個星期六搭高鐵去看一下好了。」瑪桑心裡這麼想。可是,回來上網一查,展覽剛剛結束了,永遠後知後覺或不知不覺的瑪桑,又什麼都錯過了......。
不過,瑪桑還是在網路上尋找相關的資料,覺得蔣勳老師這篇文章解說得算很清楚的了,轉貼上來。
看樣子故宮不見得下星期六就得急著去了,但瑪桑還是想好好的去一次故宮,還有講師說的張大千故居。也許,也還是哪個星期六,早上搭了車去,晚上回來,給自己一個空間體驗的週末。
(↑點選,放大)
顏真卿「祭侄文稿」見證歷史╱蔣勳 【2008/11/16 聯合報】
「晉唐書法展」正在故宮展出,吸引了不少國內外的觀眾。
這次書法展使我停留最久的展品,是顏真卿墨跡親筆所書塗塗改改的「祭侄文稿」。
卅多年前在故宮隨莊嚴老師上「書畫品鑑」,老師曾調出「祭侄文稿」,在他副院長的小小辦公室,四名研究生看著顏真卿少有的傳世墨跡,各自思想著書法的不同問題。
顏真卿的楷書是一千年來影響華人大眾生活最大的視覺藝術,從小學生臨摹的「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到滿街招牌廣告碑匾的字體,大多是顏真卿方正厚實的正楷,與日本所受王羲之線條飄逸流動的影響大不相同。
筆意流轉 絕美獨特
從石碑翻刻的正楷來看「祭侄文稿」,字體大大小小塗改無數,一開始可能不習慣。但是正因為如此,真正面對第一手書寫的墨跡真本,才可能領略書法隨情緒流轉的絕美經驗,這樣的審美經驗書家本人也無法再次重複,後來者的刻意「臨摹」往往只能得其皮毛。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五十歲書寫的一篇祭文,一開始書寫到年月日,「為乾元元年(西元七五八年),歲次戊戌,庚午朔三日」,接著書寫了自己當時的身分官職「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使,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顏真卿」,書帖前面六行,像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緩緩述說主題,主題是叔父祭悼死去的姪子顏季明,「以清酌庶饈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安祿山兵變,大軍勢如破竹,唐玄宗出奔逃亡四川,太子在甘肅即位,大唐江山靠幾位重臣穩定。當時顏真卿守平原(山東陵縣),他的堂兄顏杲卿守在第一線的常山(河北正定線西南)。顏杲卿孤城被圍,阻擋了叛軍南下,也舒緩了大唐整軍備戰的時間。
常山城破,顏杲卿被俘,不肯投降,敵軍以杲卿愛子顏季明的性命威脅,顏杲卿破口大罵叛軍,被拔去了舌頭,也就是文天祥「正氣歌」中「為顏常山舌」的來源。結果,杲卿父子都遭殺害。兩年後,顏真卿反攻,收復常山,尋找到姪子顏季明的屍骸,悲家國之痛,傷青春之逝,「惟爾挺生,夙摽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祭侄文稿」的第二段是充滿感傷的回憶,家族裡優秀的青年後輩,生命正要開始,卻遭屠戮殘殺。
筆觸飛揚 嘆為觀止
祭文隨著顏真卿的情緒進入悲憤痛苦的壓抑,「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祭侄文稿的第三段是樂章的高潮。「賊臣擁眾不救」圈改塗去,改為「賊臣不救」,可以想見兩次重複中顏真卿對歷史小人誤事的咬牙切齒,但是小人無名無姓,似乎連可以悲憤抗爭的對象都沒有。到了「父陷子死」是全文筆墨最重的部分,顏真卿書法美學沉著厚重磅礡大氣的力度也達於巔峰。
「天不悔禍」是對顏季明年輕生命遭遇慘死的傷逝,「攜爾首櫬,及茲同還」,帶回了季明的屍骸,「撫念摧切,震悼心顏」。
祭侄文稿最後一段的筆墨變化非常大,從「方俟遠日」等待有一天,也許戰爭結束了,可以為顏季明找一塊墓地,「卜爾幽宅」,好好安葬這早逝的生命。寫到這裡,顏真卿情緒的悲慟糾結變成書法線條尖銳的高音,「魂而有知」開始,筆觸流動飛揚起來,與顏體正楷的方正穩重不同,線條似乎逼壓出書寫者心裡的劇痛,「無嗟久客」,不要在外漂蕩太久啊,是最後對死者魂魄的一再叮嚀。結尾的「嗚呼哀哉」乾筆飛白,輕細的墨色像一縷飛起的灰煙,彷彿書寫也隨魂魄而去,顏真卿書法美學的千變萬化令人嘆為觀止。
「祭侄文稿」是難得的書法墨跡的珍本,也是歷史文件血淚斑斑的傑作,與一般俗世「書匠」的人云亦云不同,是領悟書法美學最好的真跡。
(本文作者為聯合文學社長)
原文:(括弧內為塗改)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
午朔三日壬申(從父) 第十三叔銀青光祿
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
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
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
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
惟尔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
階庭蘭玉 (方憑積善) 每慰
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
釁稱兵犯順 尔父 (□制 被脅) 竭誠常
山作郡余時受 命亦在平
原 仁兄愛我 (恐) 俾尔傳言尔既
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
大蹙 (賊臣擁眾不救) 賊臣 (擁) 不救
孤城圍逼父 (擒) 陷子死巢
傾卵覆 天不悔禍誰為
荼毒念尔遘殘百身何贖
嗚乎哀哉吾承
天澤移牧 (河東近) 河關 (尔之) 尔明
比者再陷常山 (提) 攜尔
首櫬 (亦自常山) 及茲同還撫念摧切
震悼心顏方俟(□ □) 遠日(□) 卜尔
幽宅 (撫) 魂而有知無嗟
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點選,放大)
卷 紙本 縱:28.3公分 橫:75.5公分
顏真卿(709—785),山東臨沂人。李西烈叛亂,魯公奉命前往諭降,貞元元年(785)八月三日,以不屈殉節,後世尊稱顏魯公、顏平原。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擁兵不救,以至城破,杲卿與子季明及顏氏一門罹難者多達三十餘人。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後魯公派長姪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作〈祭姪文稿〉,時年魯公五十歲。
評論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於翰墨,本卷最為論書者所樂舉。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呵成。
本卷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當是存世魯公手書第一名墨蹟,更有「天下行書第二」之讚譽。
http://www.npm.gov.tw/exh97/chintang/cht_item.html#item_5 ( 故宮博物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祭姪文稿,全名「祭姪贈贊善大夫季明文」,為書法大家顏真卿所著,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被後世譽為「在世顏書第一」。
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時,河北二十四郡紛紛瓦解,只有顏真卿的堂兄弟顏杲卿及其兒子顏季明守常山(今河北省正定縣西南),顏真卿守平原(今山東省陵縣)。顏杲卿設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一時之間河北有17郡響應。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叛軍圍攻常山,抓到顏杲卿兒子顏季明,藉此逼迫顏杲卿投降。但顏杲卿不肯屈服,還大罵安祿山,顏季明被殺。不久城為史思明所破,顏杲卿被押到洛陽,見到安祿山。顏杲卿瞋目怒罵安祿山,也被處死。顏氏一門三十餘口被害。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得季明的頭顱,揮淚寫下了《祭姪文稿》一文,有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元人鮮于樞跋語謂:「祭姪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僅次於王羲之《蘭亭序》;陳深曰:「祭姪季明文稿,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若天造 豈非當時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于工,而反極工耶?」。
《祭姪文稿》曾經由宋宣和內府、元代張晏、鮮于樞、明代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現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