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22 00:54:00| 人氣2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940812 幫阿斗說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天ptgsh的國文老師幾乎上台北去參加教學卓越獎的複賽去了。我幫兩位老師代調不開的課,一班高二的是到視聽教室看法國電影「蝴蝶」,一班高三上《出師表》。

老師交代,要我直接講課文,題解、背景那些,她回來再補講。可是一到班上,一問,沒人知道諸葛亮寫《出師表》的背景,我覺得實在很難從「臣亮言」講下去,於是不管她,從孔明十歲喪母.....,開始講到隱居隆中十年,27歲劉備三顧茅廬(同年,劉禪出生。208年),43歲劉備託孤,17歲的劉禪即位,45歲七擒孟獲,平定南方後,駐軍漢中,上此表給21歲的劉禪,翌年第一次出祁山,北伐成功在望卻因馬謖失守街亭而失敗....。
我問同學,「阿斗真的是扶不起的嗎?」
同學有的點頭,有的不太確定。
我把之前看過的一篇為阿斗平反文章內容(憑印象啦)大致說給同學聽,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的樣子。
回家的電車上,我問歷史老師同樣的問題,「阿斗真的是扶不起的嗎?」她回答我「當然啦!」問她從何得知,也只是人云亦云而已。
回家我先把《三國志》劉禪的傳記看過了,又查了一下資料,沒找到多年前看過的那篇,但幫阿斗說話的還是有,選了一篇讓大家參考。
其它不在文中的我的看法(也不完全是看來的),補充如下。

阿斗昏庸嗎?昏庸或扶不起的印象來自哪裡?不就是本篇《出師表》中諸葛亮恨鐵不成剛的諄諄叮囑,給人阿斗如破銅爛鐵、朽木般的想當然爾的偏差印象,加上小說裡的故事,以及「樂不思蜀」的典故之解讀而來的嗎?

其實劉禪在三國時代中的帝王裡面,算是不錯的了,既不暴虐,也不昏庸。他在位41年,是三國時代中所有帝王在位最久的一位,其次是孫權,在位31年。當然,孫權在稱帝之前,已經領導江東很久了;可是,拿劉禪和孫權比,並不太公平;和孫權的兒子輩比,那劉禪顯然好太多。

我說,劉禪若是能力不足,昏庸無能,那諸葛亮一死,劉禪才28歲,不用等南蠻、魏、吳的外患,國內就會先內亂了。蜀國之內的臣民並非特別善良,老臣、功勳之後爭權奪利、野心勃勃的事也是有的,若劉禪無能,早就有人不服而想篡位取而代之了。可是劉禪卻把國內政治、經濟治理得平安無事,經常大赦天下,還支持姜維繼諸葛亮之志履次北伐的經費和人力。可見其善用人才,治國有方。

至於蜀漢滅亡,大勢也,劉禪豈不知。三國之中,蜀之地最小最貧,人才不如兩國,能安定如此之久(況且姜維還長長去拔虎鬚),已是大不容易的事了。我想劉禪生於戰亂,長於兵馬之中者,度量自己的能力,採納譙周的意見投降魏國,要求不傷害更多百姓的決定,應是不差的。相較之下,他的兒子劉諶殺了全家而後自殺,我反而覺得死得太衝動。

劉禪在亡國、又死了一兒子全家後,舉家被司馬昭遷禁於洛陽。一日司馬昭與劉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嬉笑自若。 他日, 司馬昭問劉禪:「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
思蜀。」

相較於李後主被俘至北宋,日夜以淚洗面,42歲生日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詞,被宋太宗忌恨而毒死。豈知劉禪的「樂不思蜀」不是效法他父親劉備嚇掉筷子卻說怕打雷一樣是演戲的呢?我想,劉禪果然是得劉備的真傳而且青勝於藍。劉備取得曹操的放心,劉禪取得司馬氏的放心,其結果是:劉禪封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祕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公泰始七年(271)薨於洛陽。」(64歲)

比起出身於綺羅堆中的李後主,生長於戰亂中的劉禪,歷練豐富,亡國時已57歲,對於自己亡國之君的處境有相當的自知之明,懂得如何保全自己和身邊的子孫、家人,怎麼會是「樂不思蜀」的昏庸之人呢?況且,思蜀又能如何?情勢現實,不可思也,不如好好安享晚年。

================================
我是溫柔、善良、可愛的小狐貍喲!
=================================
【轉貼】三國之齊桓──劉禪

  在身為封建時期的專制君主,最難的便是能明自身之缺,無意氣
之行,能使下屬一展長才,而無功高震主之慮。而能進一步授以大權
,託付以家國之事,生前保其榮權,身後不因奸佞之言而廢人者,則
更為鳳毛鱗角,可遇而不可求。事實上,符合以上條件之君主寥寥可
數,而劉禪,便是其中的一位。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子,俗語:" 扶不起的阿斗" 即
指其人,然阿斗是否真扶不起,實有待商確,若與其父,或其他兩國
的君主相較,事實上他並不遜色,但現今,讓我們先看看他的生涯:

一. 太子時期

  在這段時期,史書所載不多,但仍可由已知史實加以推測:自建
安十二年(西元207 )出生,自章武三年( 223年 ) 繼任君主,其
十七年間,劉備多忙於在外的奔波,而坐鎮後方大本營擔任後勤補給重
責的正是諸葛(非演義所敘一般),我們不難得知,在對劉禪的教導上
,諸葛佔了相當分量,再看劉備遺詔:」

  「......射君到,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可讀漢書、
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
管子、六韜已畢,未送,可自更求聞達......。」

由此,不難看出諸葛對劉禪的一種「代父亦師」的角色。

二、君主時期(1)諸葛生前

  劉備自帝託孤之際,雖云諸葛:「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
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然而,卻同
時在有意無意間削弱了諸葛的權力,另令李嚴(後改名李平)為尚書令
,伏下日後的奪權之隱憂。

  原來漢代官制分宮、府兩者,宮中主由尚書臺負責,長官尚書令,
原為皇帝私人祕書處,但後來竟也掌握軍國機要的處置權;也就是具有
軍權;府乃指丞相府,下有1囥x,主要負責行政工作,在劉備死前,諸
葛雖無進駐前線,主負後方補給,但必要時,仍會帶兵支援前方,換言
之,他掌握行政權及部分兵權,但劉備託孤之時,卻李嚴以尚書令兼任
中都護,全權處理一切軍事事務,言下之意,不無減少諸葛之權的意味
在,也因此,後世有部分學者懷疑劉備白帝託孤的背後真正用意何在。

  而對於這種情形,劉禪的作為是:事之如父,委以諸事,讓諸葛放
手去做,而無任何無謂的干涉,到了後來,李嚴這個同屬託孤重臣的尚書
令兼中都護,卻似成了諸葛的下屬,對於李嚴而言,心中不平自難避免。
而後在諸葛北伐時,曾出現後主劉禪急召,而功虧一簣的事件,而時,李
嚴正鎮守後方,然未見對此提出勸諫看來,對於諸葛的功業,不無妒忌之
理,到了最後竟矯詔,欲彌軍糧不繼之過,導至諸葛在為大局著想之下,
聯合眾臣上表彈劾,貶為庶人。在李嚴與諸葛的權力爭奪中。我們可以明
顯看出:劉禪可說完全支持丞相,才能使李嚴無法得逞,軍政大權再歸於
一人,在無人掣肘之下,諸葛更能有效掌握。

  讓我們再看看在出師表中的段落:「......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對此, 孫中山先生認為這是一種
極佳的「權能區分」典範,有權者能使有能者充分發揮,而使自己位於監督
的地位,劉禪自知已有能力不足以有效管理全國,故能不暴己短,一切委於
能者,讓他們代管其國,結果不但國家井井有條,自己也樂得輕鬆。然而,
就歷史看來,真正能做到這點的君王有誰?自知其短但又能下放大權予能者
而不忌者,非春秋齊桓,三國後主不可。

三、君主時期(2)諸葛歿後

  諸葛遺言,託政事於蔣院琬、費禕,後主一一照行不貳,毫無疑心,此
舉不僅空前,甚至絕後,史上所載,僅此一件。再看以下二事:曾任犍為太
守的李邈,在諸葛死後,上書後主:「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
,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結果後主大
怒,立即將之「下獄誅之」,由此可見,劉禪既不昏,更不庸,對於是非他
仍有一定的判斷,而不為言語所惑;其二,在延熙元年,下詔蔣琬北伐曹魏
(諸葛歿後四年,238 年)可以得知,他雖過安逸生活,但亡父、諸葛之大
志,他並未完全忘懷。

  再看蜀漢歷史:自劉備正式稱寡,迄蜀亡,共傳兩代,四十三年,其中
劉備佔三年,劉禪佔了四十年之久,在劉備治蜀三年間,就因伐吳之舉,使國
內一空,南中反叛魏策動北方鮮卑,南方異民族,發動五路十萬大軍南征蜀地
,東吳意向不明,使蜀差點走向亡國之途;但在劉禪登位,重用諸葛、蔣琬、
費禕、董允的結果,蜀漢享有三十年以上安定,雖戰事仍有,但政治清明,法理
有序,直至延熙十六年(253 年)費禕遇刺身亡,國內良臣賢將之前已相繼凋零
,蜀中名將僅由年已五十三的姜維獨撐大局。在少賢相輔佐之際,政治才逐漸下
坡,但仍維持十年之久,在天下未亂蜀先亂的古諺中,除了對諸葛遺澤感到敬佩
之餘,更為劉禪能大膽放權感到喝采。

四、降後生涯

  後主降後,曾有樂不思蜀之言,有人因此認為他昏庸,但也有人視為保身之
道,但就個人以為,傾向保身之說,我們知道:

  第一、凡降人者,最怕降者懷有二心,就連魏國重臣司馬懿都要演出一幕癡
呆、中風狀,方得以麻痺政敵,奪得大權,更何況劉禪這個外來的降國之君?更
何況蜀亡之際,屬姜維之下的部將在悲憤,痛恨之餘,以劍竟可裂石,可見蜀中
兵將受教化之深,若劉禪有心登高一呼,足以使魏頭大,故若言行稍有不慎,刀
斧加身,自是難免。

  第二、劉禪十七歲即位,劉備在蜀三年,換言之劉禪可說至小即隨著部隊而
行(因其父一直沒有真正的根據地),而對於劉備集團中的人物關係,人事情形
,多少也該有一定了解,對於局勢的發展等等,在耳濡目染之下,他的見識該有
一定。在蜀四十年間,先有李嚴、諸葛之爭(雖諸葛不願),後有主戰(姜維)
,主和(蔣琬、費禕)之執,但始終未有所謂白熱化的衝突出現,劉禪的認知與
態度,佔了相當分量,可見,在處理的手法上,後主有相當的柔度,五十多年的
歷練,若要說劉禪是個不知政治為何物的人,恐難自圓其說,所以劉禪有可能是
因自保,而有樂不思蜀之言。

  蜀漢之治,來自諸葛,但我更要說,諸葛之行,源於後主,若無後主的誠心之
託,諸葛恐齎志以終,含恨而別;若無後主自知、自制,而對政治有強烈感受,則
蜀之國祚可危,其人早成亡國之君。齊桓用管仲則霸,用堅刁則傾;劉禪用諸葛則
強國,用黃浩、譙周則亡,兩者實無相差,但為何一成霸主之名,一有昏庸之稱?
惑之。

ps:
轉載:〈誰才是扶不起的阿斗?〉
2008-10-30 00:11:25 |
 
 

台長: mazon
人氣(27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井蛙‧見地~ |
此分類下一篇:豈能盡如我意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