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從來就沒有漢字難學的觀念,因為漢字所講求的是正確的學習方法,方法不對本來就是會學不好漢字,只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必然就會學有所成,所以沒有人會去認為漢字難學。
然而真正產生漢字難學的說法,其實是起源於近代的「西學東漸」,人們看到西方的拼音字母只有二十幾個,而且「一維直線」的口語拼寫起來很容易,相對於漢字都是形音分離的「二維圖像」,字數又那麼龐大,相比之下漢字真是難學。
由於當時中國的國力衰弱,面對列強的侵略而無力抵抗,人們以為西方之所以會這麼強大,就是因為他們的文字很容易學習,而中國之所以會這麼孱弱,就是因為中國的文字太過複雜,阻礙了科技的進步,於是人們就用西方人的角度,來產生各種漢字難學的說法,這種自卑的民族情緒長期的蔓延在全國各地,直到今天也還沒有消失。
基於這種對西方文明的崇拜,以及缺乏對中國文化的自信,人們才會從清末以來不斷的倡導「漢字西化」以及「漢字簡化」的運動,此起彼落,至今似乎也還沒有回頭的跡象。漢字經過了百年來的俗化、簡化過程,人們也已經視為必然,然而人們卻已經遺忘了當初為何要簡化漢字,難道這不就是因為崇洋以及自卑的因素嗎?殊不知中西文化大不相同,「漢字」與「拼音文字」的差異更大,不能僅以書寫的簡易來論斷文字的價值。
如今簡化漢字的理由已經被潛移默化,變成是為了普及識字人口,表面上聽起來是合乎情理,然而識字率低的真正原因,卻並不是漢字太難學習,而是因為中國的國力衰弱,政府不能實施強制性的全民教育,這才是真正的原因,人民與政府都把文盲的成因歸咎於漢字太難學習,而無視於國力衰弱的因素,這根本就是倒果為因、本末倒置。
其實文字書寫方式很簡單,並不代表整個文字系統也是很簡單,雖然西方的拼音文字只有二十幾個字母,然而其字彙的孳生、繁衍、膨脹,卻遠遠超過象形文字的中文。事實上文字的複雜之處是在於孳生與繁衍,而不是在於書寫的過程,更何況近代的書寫工具不斷的改進,現在更進化到了數字化的時代,已經沒有簡化書寫的需要,而且僅僅只是簡省筆畫也並不代表就能簡化整個文字系統,反而是導致簡化之後的結構失去了模組化的特性,造成難以檢索,無法整合相關的字義,更增加了學習過程的障礙。
而字彙數量龐大的現象,是因為人類文明不斷的向前發展,就必然會產生更多新興字彙的需求,這不論是在「漢字」或是「拼音文字」來說,其實都是同樣存在的現象,只不過漢字因為有古文的傳承,而拼音文字完全沒有古文的包袱,所以感覺上漢字所累積的字數會比拼音文字更多而已。其實漢字的數量自古以來就一直很穩定,大部分是依靠組字的方式來創造新詞,反而拼音文字的數量才是會隨著時間而不斷的增長,這種識字量不斷膨脹的現象,才是導致文字複雜的最大因素。
中華文明的歷史悠久,漢字的字數的確是很龐大,從古至今所累積的漢字數量已經超過了幾十萬字,人們只要一想到字數這麼多,古文又那麼難懂,就覺得漢字很難學,其實這是因為不瞭解漢字的造字方法,若直接採用西方人的「零碎」學習方式,漢字當然是很難學,但如果採用「模組化」的方式來學習,那就會事半功倍。古人也是採用這種方式來學習漢字,才有可能年紀輕輕就學富五車,成為一代的大文豪,這種範例在歷史上多不勝數。
而且有很多過時的漢字都是「死字」,根本就不會用到,真正常用的漢字數量其實只有幾千字,而且也不會像「拼音文字」那樣不斷地增加新字,然而這幾千個固定的漢字真有那麼難學嗎?字數總不會比不斷膨脹的「拼音文字」更多吧!
對於新興的名詞,漢字只需要「按字推理」,通常是八九不離十,反觀「拼音文字」多數的名詞都是由音節組合而成,很難從音節推理到字義,所以「拼音文字」對於新興的名詞就必須死記硬背,否則就會跟不上時代。
「拼音文字」就算可以利用「字首、字尾、字根」等等來歸納出某些文字的類型,但這些都只是基於「音節」來分類,沒有明確的字義而太過籠統,不足以用來推演詞義,有些名詞雖然也有採用整字組合的方式,但字串太長,還必須加上連字符號才不會混淆,不像是一個正常順眼的字彙,所以這類的字彙數量極少。反觀漢字是完全採用「字義明確」的「方塊字」所組合而成的詞彙,每個「方塊字」本來就很清晰,不會混淆在一起,四個字以內的詞彙就已經足夠涵蓋任何新興的詞彙,不但簡潔精煉,也容易推演詞義。
漢字只需要用幾千個常用字,就可以組合出幾十萬個詞彙,多數的詞彙都可以按字推理出詞義,而不必擴充新字,這樣對比每年都會不斷膨脹幾千字的拼音文字而言,到底是哪一種更難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