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區古蹟介紹---淡水紅毛城
紅毛城的歷史背景
十七世紀初期,看上台灣優越地理位置的西班牙人,進入淡水後,在淡水河口邊的山丘上,興建聖多明哥城。爾後,擊退西班牙人的荷蘭人,接著在聖多明哥城的城址附近重建一座更為堅固的城砦—聖安東尼堡。來到台灣的外國人因長期航行與本身髮色稍淡且偏紅,所以平埔族人大多稱外國人為紅毛番,紅毛番住的地方為紅毛城。荷蘭時期的紅毛城綻放著耀眼的光芒,時至明鄭時期,淡水是處犯人流放的地方,紅毛城也連帶成了一座廢城。直到清初,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紅毛城再度成為淡水河口防禦要塞,只是,清軍對它無過多經營。清末英法聯軍之役後,淡水開港,英國人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並在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紅毛城再度熱絡起來,成為和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
二次大戰爆發,日軍向英、美宣戰,台灣當時為日本人所統治,英國領事館因而封閉,戰後英國人重返紅毛城,直至中英斷交。爾後紅毛城又歷經許多波折,還曾經委託澳洲、美國代管,最終在 1980(民69) 年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近四百年的台灣與世界交流史,就在紅毛城的見證下,如舞台劇幕一場場地上演著。
紅毛城的建築特色
淡水紅毛城主堡是一座方形城砦,最適合防衛,同時它的地基深、牆壁厚,加上「外石內磚」的砌法,在古代可不畏砲火的攻擊。主堡內分為上下二層樓,內部採半圓筒形的穹窿結構建造,上下樓的穹窿方向相互垂直,讓主堡更加穩固。英國人進駐後,除了將尖形屋頂改成平台式,在東北及西南角位置增設角樓二處,二樓南側外也增建露台,露台上同樣設有雉堞及槍眼,居高臨下看守,以防止入侵者侵擾。最重要的是英國人將原先灰白色的紅毛城,粉刷成紅色的特色牆身。
紅毛城的歷史發展從原本的軍事用途逐漸轉化成領事辦公的場域,在建築空間的結構上,可以看到主堡建築依舊留有防衛功能的設計,建築內部為了辦公而增置的設備有文件焚化爐、保險庫、文件保險箱及壁爐等。當時英國領事擁有「領事裁判權」,在底樓設有四間牢房,用為在台灣犯罪的英國犯人的臨時拘留所,牢門上並設有送食口及窺孔。
英國領事館主要工作包括處理國際事務和照顧僑民,同時兼管海關稅務。自從淡水港貿易額大增後,英國商務拓展,領事館的業務於是日漸龐雜,其地位自然也更加重要,在 1878 年於紅毛城主堡東側增建領事官邸。
【領事官邸】不那麼突兀地立於高地,前庭綠地讓它退縮其後,靜伴主堡;紅磚、迴廊、斜屋頂,散發細緻、溫暖的風格,更是軟化了主堡軍事剛強的建物線條,這兩種氣氛完全不同的建築體,如此協調地結合在這片坡地上。
興建這座精美的紅磚洋樓的英國領事為班德瑞 (Bourne) 或荷蘭 (Holland) ,他們當時聘請英國建築師設計,但是紅磚及匠師可能來自福建廈門。領事官邸底樓西側為客廳及書房,東側為餐廳及配膳室,後側為洗衣間及數間傭人房。二樓有三間大臥室及貯藏室。底樓入口設一座扶手大樓梯通往二樓,天花板懸垂大吊燈以示氣派。院子裡滿植玫瑰花,官邸迴廊是喝下午茶的場所,屋後有許多僕役供其呼喚差遣,體現領事優越生活的一面。官邸內的客、餐廳及主要臥室內皆設有壁爐,英國建築空間的特色。
位於園區入口處的「南門」,是紅毛城園區裡唯一的中國式建築,是清初修建紅毛城圍牆時的同期建物。採用觀音山石條堆砌而成,非常堅固,門額上題有「南門」二字。清初建構保護紅毛城的四周城牆,並設置東西兩大門,南北兩小門,目前僅留南門,餘三座城門已於英人時期為出入安全管制而拆除並封閉。
紅毛城地址:臺北縣淡水鎮中正路28巷1號
紅毛城的陳展品介紹
紅毛城園區內最大的兩件陳展品便是紅毛城主堡與英國領事官邸,細部建物可分成荷、英與內部與建築相關的陳展品也多屬英國時留下。紅毛城主堡底樓以呈現牢房原始面貌,二樓設置介紹大航海時期的資訊展示版。領事官邸一二樓皆以呈現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貴族居家樣貌,並於僕役房展示淡水港的發展史。
〈紅毛城主堡區〉
1.國旗與旗桿:歷經三百餘年,淡水紅毛城上旗桿上的旗幟才正式在 民國69年6月30日 掛上「中華民國國旗」。英租界時代(1868-1970)紅毛城上一直揚著英國的米字旗,直到民國69年才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才換上了自家的國旗。高聳筆直的旗桿高達12公尺 ,為原木材質。
2.戍台夕照:黃昏時刻,倚坐在紅毛城露台看著夕陽西沉,有海口吞日之美景。清林逢源有題詩《戍台夕照》:「高台矗立水雲邊,有客登臨夕照天;書字一行斜去雁,布帆六幅認歸船;戰爭遺跡留孤壘,錯落新村下晚煙;山海於今烽火靖,白頭重話荷戈年。」
3.舊荷蘭時期模型船 - 威廉王子號:1990年10月18日 台北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成立十週年之際,該處贈威廉王子號模型船與紅毛城管理單位,同時於紅毛城主堡二樓展示室公開展出。四百年前在荷蘭的黃金航海貿易世紀期間,其造船業盛極一時,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1602-)所使用的船舶均在自己的船塢建造,威廉王子號(Prins Willem)即為其中之一。此船長達181荷尺(即 51.25 公尺),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十七世紀時建造最大的甲板船型。
4.清朝鐵鑄砲:安置於紅毛城主堡南側露台下方,共四尊。其中兩門砲身上鑄有「奉 獻 鑄造 臺灣北路淡水營大砲乙位重八百筋」。原為遺棄在紅毛城附近的清朝舊軍營內,英人在整建紅毛城時將這些清朝鐵鑄砲搬至城內,做為城堡的裝飾品,讓紅毛城的英姿更顯威武。
5.圖版資訊 - 鄭荷降書:鄭成功於1662年順利的降服荷蘭人於台南熱蘭遮城,同年2月簽下降書,鄭荷和約內其中包括荷蘭人寫給鄭成功的荷人十八條款,與鄭成功的十六條約。圖版展示的是荷蘭人以古荷蘭文書寫的十八條降文,第一條即寫著雙方要忘記一切的仇恨,此條文也成為後來各國簽署和約時共同的頭條默契。
6.文件焚化爐:於紅毛城主堡二樓西側內室,此空間為當時英國領事館祕書的辦公室,祕書室內設置文件焚化爐方便在機密文件閱讀後,可以即時的焚燬,以確保機密性,由此可見當時對機密文件保密的重要性。
7.保險庫:於紅毛城主堡二樓西側內室,以水泥石材建構一厚牆的保險庫,用來庫藏重要文件與錢財,為當時領事館內的重要密室。
8.陡峭的木梯:於紅毛城二樓西側有一上紅毛城屋頂的樓梯,為一陡峭的木梯,斜度達60度行走極不容易。在城堡中設置陡峭的樓梯為軍事常見的設施,用以防備敵人出奇不易的從空攻擊而下。陡峭的樓梯設計可以快速的向上攀爬,但卻不容易下樓梯,進而達到第二層防守的功能。
〈英國領事官邸區〉
1.VR磚雕:位於領事官邸入口立面兩側立柱,共有十二幅磚雕。VR字母是維多利亞女皇 (Victoria Regina 1837~1901 在位) 的縮寫。代號其中「VR1891」。磚柱及牆壁厚度皆為0.5碼 ,顯然出自英國建築師之設計。
2.VR租界碑石:其一立於領事官邸東側花園景觀旁,其二立於南門出口處,其三立於紅毛城主堡前廣場圍牆處。為當時英國向清朝以每年 十兩 紋銀簽下永久租約時所畫設的地界標界點。
3.綠釉花瓶:迴廊的欄杆使用「綠釉花瓶欄杆」,結合中國陶藝與西洋花瓶欄杆之形式,此法常見於十九世紀之洋樓。「花瓶」樣式運用在建築上又取其「平平安安」的吉祥意義,每組設十個花瓶欄杆更有「十全十美」的福氣。
4.錢紋通氣孔:在領事官邸的地基抬高台基旁,鑲嵌中國式的「錢紋」小石窗,使透空的台基內可以通風。「錢紋」圖樣運用在建築上又取其「大富大貴」的吉祥意義,為中式建築匠師常見的施作工法。
5.工字鐵樑與波浪鐵板拱:在領事官邸的一樓東西兩側迴廊天花板,可以看到波浪鐵板拱的構造,架在「工字鐵樑」之上。這種特殊的樓板作法屬於十九世紀末期才發明出來的「波浪鐵板拱」樓板。這是一種具有防火功能的構造,在鋼筋水泥尚未普及運用前,這是最進步的建築技術,在東亞也屬罕見,在台灣近代建築史上具有里程碑之價值。
6.爪哇地磚:在領事官邸室內,一樓東側餐廳與西側客廳的地板與入口樓梯間,均鋪設彩瓷,經幾合拼貼後圖案優美,色澤鮮麗,為爪哇群島進口的高級建料。
7.裝飾掛畫:目前於領事官邸內裝飾的複製美術掛畫,皆為印象派時期名家的作品,畫者有雷諾瓦、莫內、竇加與畢沙羅等。
8.傢俱與擺設:領事官邸內的傢俱並非當時英人所留下的,是為了開放展示而添購的仿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傢俱,擺設地點與方位係參考英國人的居家生活模式而規畫,呈現英國領事的生活樣貌。客廳與餐廳的電動吊扇為舊時所留下,是1941年奇異電子生產的產品。
9.僕役呼叫鈴:為方便英國領事傳喚管家僕役,特別設計了一組「僕役呼叫鈴」總機,並於臥室、餐廳、客廳、門廳等十處地點設置「服務按鈴」,只要領事於任一地點按下服務鈴,總機端的鈴聲就會響起,指示地點的號碼牌就會同時落下,這時管家就會知道領事在何處需要服務。
紅毛城的歷史年表
本紀事年表採中西紀元對照,從 1598 年荷蘭聯給東印度公司成立寫起,記錄至 2004 年淡水紅毛城進行封園整修為止,日後將繼續補述。
|
中國紀元
|
西元
|
紅毛城沿革
|
相關大事
|
萬曆 26 年
|
1598
|
|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
|
萬曆 32 年
|
1604
|
|
荷蘭人韋麻郎率艦至澎湖
|
天啟 4 年
|
1624
|
|
荷蘭人自澎湖退至台灣
|
天啟 6 年
|
1626
|
|
西班牙人至雞籠築城
|
崇禎元年
|
1628
|
西班牙人佔領淡水
|
荷蘭人助明軍伐鄭芝龍
|
崇禎 2 年
|
1629
|
西班牙人在淡水初建聖多明哥城
|
|
崇禎 9 年
|
1636
|
聖多明哥城被淡水土著焚燬,西人再重建紅毛城
|
|
崇禎 15 年
|
1642
|
西班牙人被荷蘭人逐出台灣,荷人重建紅毛城
|
|
崇禎 17 年
|
1644
|
五月七日動工,以磚石重建紅毛城
|
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亡
|
崇禎 18 年
|
1645
|
淡水多雨建城工期耽擱
|
|
崇禎 19 年
|
1646
|
紅毛城完工,荷蘭駐軍八十員
|
鄭芝龍降清
|
永曆 6 年
|
1652
|
|
郭懷一反荷事件
|
永曆 13 年
|
1659
|
|
鄭成功攻南京
|
永曆 15 年
|
1661
|
|
鄭成功入澎湖攻熱蘭遮城
|
永曆 16 年
|
1662
|
|
荷人投降,撤出台灣
|
永曆 22 年
|
1668
|
北部荷人退出台灣
|
|
永曆 37 年
|
1683
|
鄭軍何佑進駐淡水
|
|
唐熙 23 年
|
1684
|
|
台灣劃歸清朝版圖
|
雍正 2 年
|
1724
|
淡水同知王洴修葺紅毛城增建四城門
|
|
嘉慶 13 年
|
1808
|
艋舺營滬尾水師守備進駐淡水
|
|
道光 20 年
|
1840
|
|
中英鴉片戰爭英艦襲雞籠
|
咸豐 8 年
|
1858
|
|
英法聯軍訂天津條
|
咸豐 10 年
|
1860
|
滬尾開放通商口岸
|
|
同治 7 年
|
1868
|
英國租用紅毛城為領事館並予修建
|
|
光緒 4 年
|
1878
|
新建領事官邸
|
|
光緒 17 年
|
1891
|
增建領事官邸二樓
|
|
光緒 21 年
|
1895
|
|
中日馬關條約割讓台灣
|
光緒 22 年
|
1896
|
英國軍艦至淡水加強領事館警衛
|
|
光緒 31 年
|
1905
|
第三期擴建領事官邸
|
|
光緒 33 年
|
1907
|
設領事館基隆分館
|
|
民國 30 年
|
1941
|
領事館封閉
|
太平洋戰爭日對英美宣戰
|
民國 34 年
|
1945
|
|
台灣光復
|
民國 35 年
|
1946
|
領事館復館
|
|
民國 61 年
|
1972
|
英國撤館委託澳大利亞與美國管理
|
|
民國 69 年
|
1980
|
六月卅日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內政部劃定紅毛城古蹟保存區
|
|
民國 72 年
|
1983
|
台灣大學負責測繪規劃修復,並由內政部成立整修工程技術指導小組解決現場問題。文建會評鑑並於內政部公佈紅毛城為一級古蹟
|
|
民國 73 年
|
1984
|
十二月廿五日整修完峻,並正式開放參觀。首日參訪人潮超過三萬人次
|
|
民國 92 年
|
2003
|
七月廿六日由內政部轉移管理權至台北縣政府,同時成立台北縣政府淡水古蹟園區負責管理與營運業務
|
|
民國 93 年
|
2004
|
三月一日正式封園,進行整修與再利用工程,預計 2005 年七月重新對外開放
|
|
|
資料來源:李乾朗,民 85 年,紅毛城歷史年表,淡水紅毛城,頁 76 ,台北市:內政部。本表已由淡水古蹟園區做部份修改並新增近程資訊。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