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龍山寺
龍山寺的歷史背景
寺廟的起源,都是與居民的生活及歷史背景有密切關聯。而台灣的龍山寺乃是由晉江安海龍山寺分靈來台,故名龍山寺。較著名的總共有五座,分別是淡水龍山寺、台北艋舺龍山寺、台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以及鹿港龍山寺,淡水龍山寺現為三級古蹟。
龍山寺的信徒主要是泉州的晉江、惠安、及南安等俗稱「三邑」人士,雖說觀音信仰為中國普遍信仰,但在泉州仍有強烈的地緣色彩,也即是在台灣仍是以來自三邑人士較有可能建造「龍山寺」。其中最早創建的是台南龍山寺 ( 雍正年間 )、其次是鳳山龍山寺(乾隆初年) 、艋舺龍山寺(乾隆三年)、鹿港龍山寺(乾隆五十一年)、最晚的是淡水龍山寺(咸豐八年)。而淡水龍山寺位於淡水鎮中山路九十五巷二十二號,在淡水老市場內,主祀觀音菩薩,配祀媽祖和註生娘娘。光緒十年(1884)爆發清法戰爭,相傳在戰爭期間觀音菩薩顯靈,保佑淡水居民平安無事,事後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頒賜「慈航普度」匾額感謝神恩。
龍山寺的建築特色
傳統建築空間,往往面積越大,即表徵地位越具崇高性。淡水龍山寺正殿屋宇最高,三川殿次高,最後為左右過水廊及近年所建的拜亭,從中顯示其最尊之空間地位。
淡水龍山寺,坐西朝東,是一座風格古樸造型簡潔的三開間兩殿兩廊式建築。前殿正脊三段構成,正面裝修全用觀音山石材,光緒二年所立的龍柱,龍首張口但左含珠、右不含,形成一特色。另一個較特別的是淡水龍山寺位於老市場內,沿街面連幢住商混合「街屋」區,主要形成原因多因市街形成初期,沿街面土地分割界限所造成的模式。多呈前後進深長而面窄的情況,並兩側有鄰房緊臨,甚至成為共同壁。寺的東面入口與南面清水街側壁,長久以來都已為固定攤販所據,使原本路寬狹小的清水街,成為攤販彙集的市場,而各攤位都各自設遮陽避雨蓬一路緊連相接,使清水街猶如不見天日的「暗街仔」,雖對當地環境衛生造成部份影響,但此種「暗街仔」特殊街道景象在台灣已不多見。
綜觀台灣這幾座龍山寺,平面格局不盡相同,材料亦有別,且與祖廟安海龍山寺也不同,呈現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及不同地區背景影響,給予每一座寺廟獨特風貌。然而不同風貌中,仍突顯泉州派匠師的共同特色,即木結構及斗拱技巧成熟,用料較細,瓜筒較長。另一個共同點,即是初建時都選擇在市街的邊緣或郊區,如台南龍山寺則在東門外,艋舺龍山寺在新店頭街南郊,鹿港龍山寺在五福大街的南郊,鳳山龍山寺則在面臨出東門的下橫街尾,這些地理位置似乎反映屬於佛教的龍山寺,有性喜幽靜的傾向。但較為特殊的是位居鬧市之中的淡水龍山寺,非常值得我們去觀察、了解它。
重要事典
咸豐八年 (1858) 黃龍安等三邑眾創建龍山寺。
咸豐末年 因地震毀壞部分建築,黃龍安等三邑眾修建。
同治四年 (1865) 在同治元年因三次大地震造成龍山寺毀壞,王盛泰號與許水來沿用舊材形制未變修護龍山寺。
光緒二年 (1876) 首見福州人與東北人、旗人捐獻柱聯、匾額與香爐。
光緒十年 (1884) 為了答謝神庇光緒皇帝賜匾額「慈航普度」。
日治時期 許丙籌建龍山寺,但目年未能在廟中找到相關文物以資佐證。
民國三十八年 李鈞池、洪開源修護龍山寺,抽換龍邊次間門柱。
民國七十一年 因白蟻侵蝕、漏雨滲柱,慧心法師籌資修護龍山寺,並添建
拜亭。
其他文物
將廟點綴得金碧輝煌是一般寺廟的主要特徵,透過裝飾藝術的傳達,我們可獲悉廟宇的輝煌時期,而工匠的巧思亦表露於此。一般百年以上的廟宇,大多經歷多次的修建和改建,因此現存之廟宇多數與創建時之風貌多有差異,真正能維持原有風貌的極為少數。淡水龍山寺歷經幾次修建,大致仍保有始建原貌。其中以廟宇上方掛的匾額更是淡水龍山寺一大特色。
匾額 :
一.龍山寺
咸豐八年季冬晉南惠弟子敬立
民國已酉年春重修
二.慈航廣濟
光緒伍年暑春已卯之月
訂戲花釵特辦台北通商稅務福州旗營協鑲劉清潔
訂戲花釵辦理滬尾通商董余金浙江補用知府李彬璽 敬立
三.慈雲普覆
四.聖德巍峨
五.慈航普度
光緒十二年
巡撫劉銘傳奏請賜匾光緒帝御筆欶頒
六.慈光普照
光緒五年歲次已卯仲春吉旦
福州侯邑信士周拱辰周光辰仝百叩
七.南海朝宗
光緒辛巳年荷月吉旦
都辦台北通商稅務鑲藍旗協領 得泉敬酬
八.安平寶筏
咸豐八年季冬吉旦晉南惠弟子 敬立
民國己酉年春重修
九.金身普現
十.法雲廣蔭
丙午良月吉旦
洪性弟子仝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