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11 00:28:45 | 人氣5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育/藝術/音樂】古典音樂家的介紹恩斯特、克萊斯勒、卡薩爾斯、費迪南‧大衛、馬勒、葛路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恩斯特 Heinrich Wilhelm Ernst (1814-1865)

出生於維也納,自幼便顯現他的音樂才華,11歲進入維也納音樂院就讀。

1828年,也就是他14歲那年,因聽到Paganini來維也納的演出,而深受感動,便更奮發地努力練習,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像Paganini一樣好。

而他也真的努力有成,在他23歲那年真的就獲得與paganini同台演出的機會。作曲家也是鋼琴家的Mendelssohn就很稱讚他,並有多次為他伴奏的記錄。

他也有寫下很動人的樂曲,最有名的就是:改編自舒伯特「魔王」的獨奏曲、採用「夏日最後的玫瑰」的主題所寫的獨奏曲,而這些都是包含在他的「6首對位練習曲(Six Polyphonic Studies) 」之中,對於當今的小提琴演奏者都還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樂曲。

++++++++++++++++++++++++++++++++++++++

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西元187522生於維也納,1962129死於紐約,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

四歲時就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小提琴,他的父親是位醫生,同時也是狂熱的業餘小提琴家。後來在奧伯(Jacques Auber)的指導下,當他七歲時便獲得維也納音樂院(Vienna Conservatory)的允許入學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學生。

他在那裡跟隨黑姆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r.)學習小提琴,並與布魯克納(Bruckner)學習樂理共三年的時間。九歲舉行第一場演出,並空前非凡地在十歲獲得第一名成績。

之後他前往巴黎音樂院(Paris Conservatoire)向Wieniawski的老師馬薩(J. L. Massart)繼續學習小提琴。1887年他與四位都較他年長十歲左右的小提琴學生同獲首獎畢業,當時他年僅12歲,至此之後他在琴藝上就不曾接受其他老師的指導。

接下來的數年間,克萊斯勒在音樂事業上的發展並不順利,其間甚至有朝醫學及美術方面發展的舉動,但在無法忘情小提琴的情況下,再度重返樂壇。

1901年他第二度赴美演奏,此次則大獲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克萊斯勒返回奧國從軍,1914年因傷退伍並前往美國,但因反德情緒高昂,他只好暫且停止在舞台上的演出活動。

1941年他在紐約街頭漫步時遭車撞傷而不省人事,音樂界一度認為他沒有希望重返舞台。

然而一年後他就重登樂壇,演奏孟德爾頌(F.Mendelssohn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並且技不減當年。

克萊斯勒在作曲方面以小提琴作品為主。年輕時唯恐因自己名氣不夠大,使人不願接受他的作品,因此他曾模仿舊時期音樂家的風格創作許多樂曲,並將樂曲冠上那些知名音樂家的名字,使這些作品得以迅速地廣為流傳。

另外他也改編其他形式的樂曲而為小提琴曲,並為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寫裝飾奏(Cadenza),為後世留下豐富的音樂資源。

++++++++++++++++++++++++++++++++++++++++++

卡薩爾斯 Pablo Casals (1876-1973)

他是對20世紀大提琴演奏影響最大的人。

小卡薩爾斯4歲開始學鋼琴,5歲在教會中唱詩,7歲學小提琴並寫下第一首樂曲,9歲時開始學習管風琴。一直到11歲那年才第一次聽到大提琴,隔年開始學,沒多久他就在他家附近的咖啡廳裡演奏大提琴,賺點零用錢。

13歲那年他發現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並且愛上這套樂曲,便利用了整整12年的時間去研究它、練它。在這之前是由孟德爾頌發現這譜,但大提琴演奏者都把它當練習曲去練,甚至有音樂家們還幫它加伴奏。例如:大提琴家葛魯茲馬赫(Grutzmacher)、皮亞第(Piatti)舒曼(Schumann)

但在卡薩爾斯的一番詮釋之後,這整個六首組曲成為每個大提琴學習者都必須研讀學習的聖經。但這位天才音樂家在求學中也並不是完全順利,19歲去唸馬德里音樂院,21歲老師推薦他去比利時布魯塞爾音樂院,但在頭一堂課裡便受到老師當眾的羞辱,這位非常有個性的青年,就轉身回家不唸了。

當時的他頓時沒有任何的經濟援助,他只好到夜總會去拉琴,一直到回到巴塞隆納後,恰巧老師退休,讓他接任並開始在歌劇樂團工作,這時他的生活狀況才開始好轉。

1898年西班牙戰爭,讓他感受到戰爭的毀滅性,便影響他許多,也因此他後來非常致力獻身和平工作。1900年左右他住到巴黎,認識畫家竇加 Degas、文學家羅曼羅蘭(Roman Rolland)、小提琴家易沙意(Ysaye、提博(Thibaud)、恩奈斯可(Enesco)、鋼琴家科爾托(Cortot)、作曲家拉威爾(Ravel)、荀白克(Schoenberg)。並與提博(Thibaud)鋼琴家科爾托(Cortot)組鋼琴三重奏有30年之久。

1936年西班牙內戰,因為他極力反對當時的政權--佛朗哥,也因朋友的幫忙,而逃出西班牙,到邊境附近的小城普拉德,開始他20多年的流亡生涯。

有一回他受邀在英國演出、錄音,他在錄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時,才錄到第二樂章,正逢英國公開承認佛朗哥政府,非常愛國的他便馬上不錄並表示不去英國演出。

1950年因美國小提琴家史耐德(A. Schneider)的幫忙,巴哈逝世200週年的紀念活動在普拉德舉行,它的成功便延續了後來每一年的盛會,而在1966年以前卡薩爾斯每年都會回普拉德演出。

1956年他到波多黎各定居,1957年,當時已經81歲的他,與他當時才18歲的學生Marta Montanez共結連理。這位女士目前就是紐約曼哈頓音樂院的院長Martha Casals Istomin

1960年他開始到美國佛蒙州的馬波羅音樂節(Marlboro)舉辦大師班,現在市面上可以買到他在Marlboro時的許多音樂會紀錄CD

他最後在Purto Rico定居,97歲那年過世。

+++++++++++++++++++++++++++++++++++++++

費迪南大衛 Ferdinand David (1810-1873)

1810年出生於德國漢堡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及老師大衛,他13歲便跟隨德國小提琴家Spohr學習小提琴,17歲那年便和他的妹妹Louise一起在巡迴演出。

後來他認識了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也進一步成為孟德爾頌的密友,常常一起演奏室內樂。

1836年受孟德爾頌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Gewandhaus Orchestra)的首席,一直到他晚年。1843年萊比錫音樂院成立,大衛是該院的第一位絃樂組主任,也經由孟德爾頌介紹姚阿幸(Joachim)就成為大衛的學生。

1845年他首演了孟德爾頌那首動人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而孟德爾頌在寫作這首樂曲的時候的確聽從他許多建議。1847年孟德爾頌過世,對於他的打擊相當大,葬禮時他還是抬棺的其中一人。

1851年有人邀請他到科隆,但他仍舊保留在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職位,雖然職務減輕但仍舊非常受到敬重。當1861年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慶祝該團25週年時,還由他的學生及朋友一起慶祝他就任25週年呢!

他晚年身體狀況不是太好,神經系統的痛楚常常導致他無法演奏,但當他的醫生請他暫時停止拉琴好好養病,他總是回答「若要我不拉琴,那倒不如讓我死了吧!」

他的肺部狀況也不太好,常讓他有呼吸不順的情形,但他仍照常在表演,他最後一次公開演出是在1873年的一場室內樂演出。

1873年他與家人去渡假時因心臟病突發而辭世。

大衛雖然不是以炫技的獨奏家而出名,但他絕對是位非常成功的音樂家、老師及樂團首席,而能夠達到這樣的成就,他的技術也是相當傑出的。

萊比錫音樂院也因為他而成為音樂學習的一個重鎮,許多小提琴的練習曲,例如:Kreutzer(克羅采)Rode(羅得)FiorilloGaviniesPaganini(帕格尼尼),及KreutzerRode小提琴的協奏曲都因他很好的詮釋(edition)而相當受到後代的採信與沿用。

他也是第一位將巴哈小提琴無伴奏寫下版本,並常公開地演出它,讓大家欣賞到。

他常使用的小提琴有:1698年的StradivariusLark(雲雀)Guarneri del GesuDavid」後來在Heifetz那裡,後來被改叫Guarneri del GesuDavid-Heifetz」。

++++++++++++++++++++++++++++++++++++++++++++++++++

馬勒 Gustav Mahler (1860-1911)

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馬勒186077出生於波西米亞,是個釀酒場老闆的兒子,10歲那年他在家鄉舉行一場鋼琴獨奏會,隔年他被送到布拉格唸書,但唸了兩年就因為他身體虛弱便休學返家。

1885年,一位聽過他演奏的農場經理覺得他的天份非凡,便建議且帶他至維也納音樂院接受當時有名的鋼琴教授Juilius Epstein的指導。

但在他獲得學校鋼琴比賽的冠軍後,他反而想轉往作曲方面發展,同時他也在維也納大學修讀哲學課程並私下研讀Bruckner(布魯克納)的文章。

兩年後,他在學校一面教授鋼琴,也一面在為他第一個作品寫劇本,而這第一個作品就是「Das klagende Lied(悲傷之歌)

他指揮生涯的開始是從1880年,在奧地利北部的小劇院。

1883年至1885年他又換到另一個地方,在這裡他與一位女歌手有一段沒結果的戀情,黯然離開到布拉格工作,這時他還為這位歌手女友寫下一組歌曲,連歌詞也是他寫的。

而在布拉格時,他演出Mozart(莫札特)Wagner(華格納)的歌劇深獲J. Brahms(布拉姆斯)的讚賞。

在他三十一歲時便擔任了漢堡歌劇院交響樂團指揮,之後又曾在萊比錫擔任當時最負盛名的指揮家Arthur Nikisch的助理指揮,以及維也納歌劇院的指揮達十年之久,而這十年是他一生中最燦爛活躍的時期,但因為他廣大的名聲加上大力改革,引起樹大招風,使得他不得不離開維也納歌劇院。

1909年他獲聘為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指揮,並在同時也指揮大都會歌劇院。後來因為心臟病加重,19112月回到他的故鄉,518便過世於維也納。

他重要的作品包括多首交響曲,他的作品和聲並非很和諧,主題也變化多端伏很大,並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許多民謠,像在第二、三、四號交響曲皆有出現)、聖詠調般的樂句,第八號則採用一首拉丁讚美詩,他的作品中的「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甚至還使用了一組聯篇的中國詩(cycle of Chinese poems)

目前現存的交響曲中最長的有幾首都是馬勒的作品。在第三首交響曲便有六個樂章,而第一樂章就有45分鐘長。第八首有「千人交響曲」之稱因為當時在慕尼黑首演時台上就是這麼多人。

而有幾首交響曲樂團的規模,也較當時其他作曲家所使用得龐大。因此在音色變化、情感處理也顯得比其他作品家的作品來得不尋常。

++++++++++++++++++++++++++++++++++++++

葛路克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

德國作曲家葛路克於171472出生,與J.S. Bach的兒子K.P.E. Bach (1714-1788) 算是同時期的作曲家,他18歲到米蘭拜Giovanni Sammartini為師,學習歌劇寫作,並在四年之內完成一些義大利歌劇。

1745年受邀前往倫敦,在為劇院作曲,同時也認識了G. Handel(韓德爾),此後15年間,都在歐洲各地旅遊、指揮及寫曲。

奧地利女皇還曾親臨觀賞他的公演,他也曾榮獲羅馬教皇的榮譽勳章,算是當時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

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762年所作的歌劇「Orfeo ed Euridice」,這個歌劇的內容是採自希臘悲劇故事「Orpheus」,當時他認為音樂應該要與歌劇內容相配合,所以這齣歌劇因為劇情感人加上音樂很優美,使得此劇一上演便很轟動。

其他有名的歌劇作品還包括:「Alceste」與「Iphigenie and Auride」。之後他活躍於巴黎的樂壇,一直到1779年他返回奧地利。

在此之後他中風兩次,身體也愈來愈虛弱,1783年他就退休了。

葛路克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

德國作曲家葛路克於171472出生,與J.S. Bach的兒子K.P.E. Bach (1714-1788) 算是同時期的作曲家,他18歲到米蘭拜Giovanni Sammartini為師,學習歌劇寫作,並在四年之內完成一些義大利歌劇。

1745年受邀前往倫敦,在為劇院作曲,同時也認識了G. Handel(韓德爾),此後15年間,都在歐洲各地旅遊、指揮及寫曲。

奧地利女皇還曾親臨觀賞他的公演,他也曾榮獲羅馬教皇的榮譽勳章,算是當時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

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762年所作的歌劇「Orfeo ed Euridice」,這個歌劇的內容是採自希臘悲劇故事「Orpheus」,當時他認為音樂應該要與歌劇內容相配合,所以這齣歌劇因為劇情感人加上音樂很優美,使得此劇一上演便很轟動。

其他有名的歌劇作品還包括:「Alceste」與「Iphigenie and Auride」。之後他活躍於巴黎的樂壇,一直到1779年他返回奧地利。

在此之後他中風兩次,身體也愈來愈虛弱,1783年他就退休了。

++++++++++++++++++++++++++++++++++++++++++++++

來源:印象三重奏團

 

台長: 落葉之楓

(悄悄話)
2008-08-23 07:55: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