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3-26 20:40:31 | 人氣6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健康你我他】極端氣候影響健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極端氣候影響健康

防感冒 中暑 腸胃不適

全球氣候快速變遷,氣溫上升、水患、旱災、沙塵暴頻率增加,這些,你都感覺到了嗎?今年初,英國皇家醫學院呼籲: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的危險,甚至比菸、酒和肥胖問題大多了!對照聯合國在去年的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會議中指出,全球暖化影響下,瘧疾、霍亂、登革熱、營養不良、中暑及過敏等健康問題都將愈來愈嚴重。台灣今年初持續濕冷,造成過敏性疾病、感冒、腹瀉者大增,現在開始,你不得不關心因天氣變化帶來的身體不適問題。
報導╱楊琇雯、余孟芬 攝影╱高大鈞

 

氣象醫學
3月初大陸沙塵暴是2年來最嚴重的;從今年初到2月份的天氣都很糟,又濕又冷,誘發許多呼吸道疾病,很多人感冒、引起過敏,更因為氣溫忽冷忽熱、變化劇烈,不少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病患都感覺到病情更不易控制了。開春後,天候雖漸漸趨穩,不過到底今年上半年的氣候會如何?氣象專家李富城、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醫師黃中瑀以及台大全球氣候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都說,今年將是個「極端化」氣候,濕度高、夏天更熱、冬天更冷。尤其是從春末到夏天的天氣變化可歸納出3個氣候極端,就是溫差大、雨量集中、夏天乾熱。以下針對3種極端氣候型態請專家提供健康保養法。

溫差大 特別容易感冒

 

春天月均溫會較低
黃中瑀醫師從《內經》的「運氣學說」推論當中發現,今年為戊子年,走火運,但年初的火剛起時,仍敵不過去年的水氣,所以在水、火兩力互相抗衡下,天氣比較容易有反反覆覆、溫差大的情況。整體來說,今年的上半年會是高溫、雨量集中的情況,推論雨水會持續到清明節前後;下半年則可能缺水、冬天較冷。李富城則表示,由於反聖嬰現象,全球各大水域的海水溫度普遍升高,海水會釋放溫度,使得天氣溫度降低,觀察今年1、2月的月均溫分別是16.5℃和14.1℃,比去年的1、2月月均溫17.3℃和18.7℃降低了1到3℃,而且都低於溫度平均值。由於海水持續釋放溫度,李富城預測,到了今年春天4、5月時,月均溫仍然會比往年的月均溫下降一些,要做好保暖,別太早收起保暖大衣和棉被。

當心發燒喉嚨痛
溫差大在西醫的觀點中,認為是容易感冒的時節,而且今年因為火過旺,黃中瑀醫師認為今年感冒的情況,大多會出現發燒、身體過燥的情況,通常也伴隨著喉嚨乾痛、容易咳嗽、氣喘易發作的情況。

 

空氣變差致氣喘
春天溫差大,且常是沙塵暴盛行季節,尤其在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的台灣,更會造成呼吸道疾病。新光醫院小兒科主任穆淑琪在去年的兒科醫學會中,發表環境變遷對於小兒細支氣管炎的研究報告,她收集94年到96年的空氣品質監測值和空氣污染指標(PSI值),發現溫度和濕度對於幼兒的氣管影響較小,反而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和細懸浮微粒影響幼兒氣管較大,會增加2歲以下的幼兒引發哮喘和細支氣管炎的機率,當PSI值達100以上時,每增加50,細支氣管炎發作的機率就提升10%。穆淑琪醫師表示,汽機車排放的廢氣是二氧化硫的主要來源,可觀察每日行政院環保署網站上公佈的空氣污染指標,出門最好戴口罩,減少反覆暴露於過敏原,若經濟允許,家中可準備空氣清淨機,可減少小兒呼吸道感染次數。

 

 

懸浮微粒引呼吸疾病
氣候因子會影響生態圈,而近年全球暖化議題日受重視,而從各種統計資料中也發現,呼吸疾病人數愈來愈多,如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肺炎等。當大氣溫度上升時,會影響空氣汙染物的組成與濃度,如生物性空氣汙染物、人類產生的空氣汙染物、能源需求增加而產生的空氣污染物等。成大學醫學院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就授蘇慧貞提醒,研究顯示都會區的空氣污染事件發生時,伴隨著臭氧、懸浮微粒等污染物濃度增加,醫院呼吸道相關病患的就診數也會隨之增加。
蘇慧貞表示,從環保署網站中的空氣品質觀測結果來看,大陸沙塵暴發生的時候,在有利的大氣長程傳送條件之下,臺灣的空氣品質會受到影響。其現象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物質急遽增加,在短時間內造成大規模空氣品質惡化。
而在大陸沙塵暴傳送到臺灣的第1到3天,臺灣因心肺疾病而就醫的人數會明顯增加,而24小時心電圖監測儀檢查結果也顯示,患者心跳速率減緩,而且其體內發炎指標高敏感性C反應蛋白(hs-CRP)也有上升的現象,表示可能發生生物性感染。

 

喝杏仁茶改善咳嗽
沙塵暴來襲時,許多人容易出現咳嗽、呼吸道過敏情況。黃中瑀醫師表示,今年元月到目前3月底的門診中,就有許多咳嗽、呼吸道不適的病患,甚至原本氣喘過敏情況控制良好的人都引發喘咳症狀。建議今年在季節交替時要喝一點杏仁茶、魚腥草茶,可清熱消炎,降低喘、咳的情況,但易腹瀉的人要少喝。

 

雨量集中 易致腸胃炎

梅雨期縮短
今年因為走火運,所以水氣都會集中在上半年,而且雨期短、雨量會較集中,到春末夏初的梅雨季時,下雨情況可能不會像以往陰雨綿綿,而是轉變成雨勢短暫且集中在白天、清晨。等上半年過完進入下半年時,因為火運漸漸旺盛,氣溫也比較高,所以夏天會屬於乾熱型態的天氣,且因上半年下完雨後,在俗諺中有提到「水過,風就來」,所以今年的颱風會比較早來,秋颱、冬颱的情況較少。
有句諺語說:「春寒雨就多,冬寒雨會散。」李富城表示,今年從立春(2月4日)、雨水(2月19日)前就開始下雨,這種情況會為往後的2個月帶來豐沛的雨量,降雨的情況會一直延續到4月才可能會趨緩。李富城說:「連續性的春雨會縮短5、6月的梅雨季,使得1個半月的雨量,會集中在2到3周內下完。」有句諺語說:「入梅1呎,出梅1丈。」表示在梅雨季結束前雨勢是最大的,加上今年梅雨季會縮短,李富城預測,降雨情況可能會集中在6月初,雨勢會很大、很急,而台灣山坡短且陡峭,無法儲存雨水,很快就會流入大海,導致儲水量不足,夏天可能會有缺水的問題發生。

 

濕氣致腸胃不適
因雨勢過大、雨量太集中,下完雨後天氣又熱,濕度加上熱氣,有利病菌生長。黃中瑀醫師認為,在春末夏初時,要小心容易有腸胃不適的情況,再加上這兩年只要一感冒、感染病毒,許多人都出現腹瀉等腸胃症狀,腸病毒、諾羅病毒再次流行也不無可能。

 

喝紫蘇茶防腹痛
今年2、3月的門診中多了許多腹瀉、嘔吐的患者,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大概比往年同月份多了2、3成。在西醫的觀點中,認為只要注意個人衛生,就能預防這些疾病,像是不要用手抓食物;上完廁所一定要用清潔液洗手;摸過電腦、門把、電梯按鍵的手不要揉眼睛或挖鼻孔;出外要戴口罩等,這些都能降低染病機率。而腸胃本身就比較弱的人,黃中瑀醫師建議平常可多喝些紫蘇茶、蔥白茶,或將兩者再加些薑放在一起煮,預防春夏交界亦出現的腸胃不適,但喉嚨正在痛的人則不適合喝。

 

酷暑 防熱衰竭 疫病盛行

夏天高溫乾燥更甚
一年中有24個節氣,今年1月21日為「大寒」,當時天氣較濕冷,黃中瑀醫師提到,因「大寒」時太冷,寒氣已過,到了7月22日「大暑」前後,天氣就會非常熱,再加上今年走火運,所以夏天高溫乾燥的情況更甚。李富城則表示,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大寒對大暑,小寒對小暑。」大寒是在1月21日,日均溫只有16.5℃,相對地會使大暑這天特別地酷熱,傳統諺語的說法加上反聖嬰現象,李富城預測,今年夏天可能會非常炎熱,月均溫可能高達32℃以上。氣溫高連帶地會使海水溫度升高,加速颱風的生成,不僅颱風襲台的數目會增加2到3個,侵襲的時間可能也會提前在6月就報到。

防頭昏 皮膚癢
今年正式進入夏天是在5月5日的「立夏」,但真正會感覺到暑氣應該會是在6月21日的「夏至」前後。也因為暑氣過高、氣候乾燥,熱毒興盛,要預防中暑、皮膚癢、身熱口渴、煩躁和沒食欲。

 

綠豆 仙草 解毒降火
天氣太熱又缺水氣時,會耗損體內津液,所以要吃些能清熱養陰、滋養身體的食物。黃中瑀醫師建議,可喝些清熱解屬的仙草湯、愛玉湯,而綠豆和薏仁也能清熱降火,其中綠豆可解毒,適合夏天吃。特別提醒,解暑氣的食材不建議吃冰的,可冰過後在室溫下退冰、放涼後再吃,否則傷暑時吃冰,更損傷肺氣導致陰不足。

蚊子對溫度敏感
可能影響傳染性疾病傳播的氣候因子,包括溫度、濕度、降雨量改變和海平面上升。夏天更熱不僅是皮膚、中暑的問題,對環境衛生、流行病學來說更有大規模影響,像是瘧疾和登革熱的流行版圖將改寫。對溫度改變非常敏感的蚊子來說,愈來愈熱的天氣將助長病媒蚊繁殖,以往只存在於北迴歸線以南的登革熱,都可能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下,疫情漫延到台灣中部。
然而,許多重要傳染性疾病,尤其在熱帶國家,都是藉由病媒傳播。對氣候變遷最敏感的疾病包括瘧疾、登革熱、鼠疫、細螺旋體病、萊姆病與腦炎、齧齒動物傳播疾病的漢他病毒、水媒傳染性疾病的隱孢子蟲症與霍亂等。由於這些病媒無法調控自體內部體溫,因此對於外界的溫度及濕度變化反應較敏感。

臭氧稀薄罹癌增
再從臭氧層稀薄化的問題來看,有研究指出,平流層臭氧濃度每減少1%,到達地表的紫外線中的UVB(波長280到320nm)量則也跟著增加1%,而這是紫外線上對生物體較具有威脅性的,可能造成皮膚、眼睛、免疫系統的傷害。人體照射少量UVB時,可幫助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可減緩骨質流失,但過量時則會造成不良健康效應,如右表。

 

健康問題多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變遷,健康議題和糧食生產都會影響到生物體。我們整理出未來可能面對的公共衛生與環境醫學問題,有待更多的研究和調查提出解決方式,也許就像美國前任副總統高爾所說:「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危機需要我們採取大膽、快速以及適當的行動。」

1.氣溫變化
★氣溫越高或越低,心肺疾病死亡率越高
★年齡越高的人類或是本身已具有疾病者,危險性越高
★熱浪來襲時死亡率會增加
★受冷或受熱導致的死亡率平衡發生改變
★人類對於氣溫逐漸變暖的適應性

 


2.病媒傳播疾病
★氣候變遷對於病媒傳播疾病的間接效應,例如植物、農業作物、海平面、動物遷徙等的改變
★對於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效應

 


3.糧食生產
★農作物減產將造成人類營養不良
★營養不足會造成傳染性疾病增加
★人類的營養狀態與疾病的互動關係了解不足

 

4.水與食物傳播疾病
★病菌與傳播疾病的昆蟲對於溫度變化的適應與生存率
★在公共用水供應與衛生狀況不良的人類社區,易發生水體傳播疾病
★降雨量增加對於病菌與傳播疾病的病媒之運輸與散佈
★對微生物的生存與散播的環境並不是完全了解
★與營養不良狀況的互動關係並不是完全清楚

蘋果日報-970326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