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的史方主要上英國教科書、《女巫》、校史研究報告。都給了我深刻的體驗。以下我逐一談談。
英國教科書的心得
看這本英國教科書老師無非是我們看看英國教科書,如何教學生去重建歷史、如何從問題意識出發去研究歷史;如何大膽的運用分析史料。再回頭對台灣的歷史教育作一番省思。
英國教科書所講的地點就是在英國本地。講述中世紀的人們如何去利用這塊土地,讓學生知道自己所生長的這塊土地從古到今的歷史,找到自己的根才能去建立自己與土地的感情,有了感情之後才會珍惜這塊土地。我想臺灣的歷史教育就是忽略了,我們自己土地的歷史,唸了一大堆我們連看都沒看過的地方,讀起來的感受實在不深,而漠視臺灣這塊土地,臺灣的學生真是雙重的失落。臺灣的教育真是沒有人也沒有土地的教育。現在台灣高唱本土教育,這點是著無庸議,只是師資在那裡?如果沒有好的師資,只是另一次破壞學生對歷史的興趣罷了。
英國歷史教科書回歸到以人為本,這個人跟你我無異只是時間的不同罷了。從人民的角度出發去看歷史,非臺灣從統治者的角度。英國歷史教育尊重每個學生的自主性,是由自己去建立自己與歷史的關係,非臺灣由在上位者制定一套標準的教材,每個人都吃這套,想教出統治者遵行意願的順民。從英國歷史教育中我體驗到的是一個活生生人的教育,除了教導一些歷史的思考外,真的親切了很多。
在我看的這部份中,他們由考古中發現一枝掃把推論當時女人常掃地,所以,他門試圖維持家中的整潔。而台灣高中歷史課本第一冊,從北京人、山頂洞人講起,說北京人已知用火,但並沒有舉出任何證據。北京人已經用火代表現在發現最早用火的記錄,但人類懂用用火的時間必定更早。英國教科書中的問題會問學生:你認為如何?重視學生的思考。而台灣的歷史課本中的問題,出現「你」字的問題,僅佔6%弱。因為根本不需要你來說,答案就在課本中。
我們身處的是一個人的世界,我們日常所見的也大都是跟我們一般平凡的。臺灣歷史教科書上的那些聖人、賢人、偉人就值得我們學習嗎?他們是他們‚我們是我們,每個人追求的事不同,若硬是把這頂教忠教孝的帽子扣在學生頭上,實在太沉重了。
台灣的歷史教育稍微可取的地方是讓學生記了很多史事、史實,而我們如果能對某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有更深的了解,是有助於我們對當時歷史的判斷。但高中、國中的歷史教育讓我們背了那麼多東西,可是不事每個人將來都會去念歷史系(被那樣搞後,對歷史也倒盡了胃口)。根本沒有機會去用到所背的那些東西。所以念了等於白念。我們知道英國的學生不只要看這本教科書,而且還要去參考其他本的教科書,這樣的負擔是否太重了?同樣我們國中的教科書雖然有諸多問題,但讀起來是蠻容易(只要不考試),有學生形容像故事書一樣;而這本教科書充斥著問題、史料,不知在國中之前的歷史教育是否有能力去解答這些問題?而在這樣一個沒有標準答案下的教學,老師是否有能力去引導、回答學生的問題,也是頗令人懷疑的?所以,我認為英國教科書是躁進的做法,這本是他們國中生念的,拿來給我們念,老師對我們的報告也頗多微詞,想必他們念來也不容易呀!所以,我想學歷史應先學方法吧!這方法可以讓你用在各種地方,如果以後真的對這有興趣再慢慢鑽研。
我認為認為臺灣歷史教育的失敗最主要原因就是考試,瘋狂的考試使我們拼命的背誦,在有標準本的情況下,使我們只相信課本所說的,因為考題都從這裡出,使我們無法能夠客觀又獨立的思考。考試的結果使我們關心的是什麼會考,講什麼?講的好不好?不重要。考試的結果使那些歷史考的好的人自認為是治史的良材,其實這根本是個假象,若你越相信大學之前那套,只是僵化自己的思考罷了,也就是說歷史考的越好的人、背的越熟的人,反而越不適合唸歷史。如同老師說的:「如果你是高中歷史考的好而來唸歷史,那你可要失望了」。所以,我很好奇在英國這套歷史教育下,他們是如何評量學生的學習程度的呢?期待有一天臺灣的歷史教育能能回歸到的是一個人的教育。
《女巫》心得
在看《女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之所以會獵巫,是有長期存在的,如:黑死病、天災,有些是立即的因素,如:因宗教改革,就叫被新教指為不純,所以,加強獵巫以證明自己是純的。當時的基督教四分五裂,各派別林立,這些派別就被稱為「異端」。「異」相較於「同」,只要你的行為跟大多數人不同就可以稱為「異端」,並不遷涉任何的價值判斷。這些異端通常是教會的改革者,因為當時的教會腐敗,販賣贖罪卷,有些人就反對,主張要回到最初安貧守貞的生活。一個團體要能鞏固,有一個方法就是創造共同的敵人,形成一個我群團體。於是基督教就把這些改革派扣上巫術的帽子。巫師崇拜撒旦,撒旦和上帝是對立的,於是這些施巫者就該死,以免污染到其他人。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女巫這個小點去看到當時歐洲的時代背景,發生了那些事、問題?這些問題又對巫造成了什麼影響?而其中各地獵巫的風氣不一,也提醒我們不能以單一地區來解釋所有地區,很多事情是因地制宜的。而所謂義大利、西班牙對巫教寬容,可知很多事情是比較性,非絕對性的,特色是比較而來的。即使在寬容義、西之間亦有差異。當什的宗教法庭判罪以個人的自白,因為宗教最是難舉證的,所以後來的調查訴訟被世俗法庭所沿用,因為比較適合思想犯罪,基本上就假定你有罪,只是要如何讓你自己招供。而現在則是要有人證、物證,光靠一個人的口白是不能定罪的,也可看出司法審判的變遷。另外巫術的流行也與當時印刷術的流行。從一個小小的女巫可以看出這麼多的層面,我覺得這是老師最想交給我們的史學方法,不要怕做的問題小,只怕你不能深入的去解釋背後的意義。
三星堆心得
這次的三星堆的擺設相當大膽,很多大陸的人來故宮看了覺得相當的震驚,因為這些在大陸是不可能像故宮這樣,都沒有一些防護的措施,如一進去那個雕像指用個東西圍了起來,讓人可以那麼靠近。在其他的設計上,看不出到底是根據什麼來排,是根據同樣的種類?是根據時間?頗顯凌亂。上次必卡所我提到價錢太貴的問題,英明的甘懷真老師也呼應此說,他痛批故宮說:「那有因一特別的展覽而要特別收錢,沒有這種事的」。
四、校史報告心得
做校史特殊的地方在於,非一人報告,是多人合作。資料非只在圖書館,散落在世界的個個角落,你必須「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但也可能「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說真的我還不知道能否做出來,西諺不是說:「眾人之事無人管」。這報告又非可一人扛的。在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以前不會去看得東西,如校訊、社團刊物等,去了以前不太會去的地方。由於你的有求於人,必須對人必恭必敬,也感到人情冷暖。以前中央日報為黨報,任何單位都可來干涉刊登的新聞,他們的總編感嘆現在只是為了混一口飯吃就心滿意足了。我也以能趴就偷笑了。在定題目時往往覺得怕定太小,沒有資料,於是定的很大,但後來又發現講的太廣沒有重點,其實可以就專就一點去談。在口訪的過程中,尋人不易,找到了也不一定願意接受訪問,換別人?NO,非他不可。口訪其實不只要做一次,很多問題是後來冒出來的,必須再問,這是難上加難。發現歷史是由問題意識出發,再去找資料,再加以解釋,再加以連結,然後以小窺大,去發掘這問題背後的意義,可看出那些東西。覺得檢討是一件好事,看看那些是預期之內,那些是意想不到的。我想做校史,讓以後的人知道東吳的歷史,就像現在提倡台灣史一樣,但這必須要有好的社群,甘先生說:台灣的科學研究就是沒有好的設群,像外國老早就有科學研究院,台灣史也要有好的師資來教,做校史不是一樣嗎(我指的是team)?
五、靜心一得
這學期過的頗快,最大的報告就是校史的研究。做這報告我對邱耀弘的話有深刻的體驗。跟一年級合作做〈西方文化與台灣文明〉的報告很愉快,同樣是要口訪、找資料、討論。而史方的合作卻總覺得大家時間不能配合,分工的狀況也不好。我想就如同老師寒假讓我們看得那篇〈良好的討論〉,先決條件是大家對討論的主題有興趣,而二年級給我的感覺,大家對歷史的興趣似乎非常淡泊,這當然是比較一年級。二年級絕不會像世通那樣,大聲的喊:「我要」。這種聲音聽起來多舒服呀!史方,老師的笑容也明顯的減少。史方(包括我)總是面面相覷。一個人做報告不管如何,結果可以自己負。一群人做報告如果可以一個人擔也不錯,省麻煩。但像校史這報告非要集眾人之力,可是人心各異,合作真是件困難的事。以前文字學朱先生說:想重注《說文》若要以己之力是要相當費時,但要集合十幾個像自己這樣功力深厚的人,每個人的脾氣又難控制,這也一直擱下來的原因。我想史學的方法包括合作吧!很多的研究計畫不是單一個人所能完成,有形的研究方法易學,但無形的人情世故難懂,在這一年的最後老師點出了「以無勝有」的最高境界,是我對史學的另一體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