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2-23 20:56:12| 人氣2,025|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03042014解構--從內化到外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解構是什麼意思呢?與建構(社會建構、自我建構有關嗎)?


2.內化,是指內化了什麼?怎麼內化的?對人的影響是?

3.為什麼需要外化?外化是指?什麼東西可以外化?如何操作?外化對人的好處是?

4.從內化如何到外化?


台長: 心靈魔法師
人氣(2,025)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janiel0206
王嫊淩
1.
根據懷特對解構的定義:解構與顛覆理所當然的現實和做法有關,這些現實和做法就如與產生的情況和背景不符合的「真理」,隱藏偏見和成見、脫離現實的說法;還有那些關於自我和關係,會壓抑人生活的常見作法。解構可以幫助我們看見人在每一個現實底下的說法或故事,也就是在主流故事中,被壓抑的故事,都不視為一種理所當然。透過解構,人能從不同的觀點看自己的故事,注意自己是如何被自己或文化建構的事實,注意自己的限制,並探索其他可能的敘事。當人能了解自己的敘事是如何被建構時,就會看到這些敘事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並不代表必要的真理,只是一種建構,而且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建構。解構的意圖並不是要質疑已有的敘事,而是可以提供機會從不同的觀點來考慮其他的可能性。所以解構,建構包含社會建構、自我的建構都是有關的。

2.
在中世紀,如果一個人生病、發瘋或犯罪,原因都被歸於社會或靈性的範疇。現代則重視和強調人要恰當管理自己的心靈和身體的責任,如果一個人心臟病發作,就認為是因為他沒有好好控制自己的飲食和運動;如果一個人憂鬱,就認為是出於大腦某些迴路的化學物質不平衡,需要藥物治療。根據博柯的說法,現代社會最具支配權力的論述,會使人與人彼此分開,並誘導人把自己的身體當成有問題的物體。因此當人自我侷限在狹隘描述中的對話內化時,就會發展出問題,這些故事成為壓迫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會限制人們去認識有用或更有多樣可能性的選擇。
2014-03-04 00:00:10
janiel0206
3. 為什麼需要外化?外化是指?什麼東西可以外化?如何操作?外化對人的好處是?
外化能將人與問題分開,問題就是問題,問題不等於人,當問題客觀化,可為原本將問題視為內化的想法解套。使個案能將自己和問題切割。認為將問題加諸在人身上的都可以外化,(根據我自身的經驗和體悟),外遇的男人,外遇並不等於這個男人;過動的小孩,過動並不等於這個小孩;逃學的青少年,逃學並不等於這位青少年,我們可以將逃學的問題命名為逃學或不關心的態度。當家人可以從中去談到逃學問題對全家人的影響。外化不但能讓人重新定義問題與自身的關係,同時也能發展自我認同感時認可他人的聲音,重新定義彼此的關係,重新體驗自己的生活,並追求自己所珍視的一切。
4. 從內化如何到外化?
例子:在北美文化中,眾人都被貼上互相依賴的標籤。互相依賴成為一種內化的論述,使人開始把互相依賴當成自我認同的一部分。當互相依賴的論述取得主導地位時,人就失去其外的各種生動經驗,人被物化為互相依賴者。以外化式對話處理,可以問深陷此過程的人,相互依賴時如何影響他的生活,當相互依賴放在人之外的地位,就能自由重申他和他的經驗或其他的觀點,他的立場可以決定如何處理相互依賴的情形,或者將之剔除或時重新命名。

問題:
坊間常有一些情緒管理的書籍,比如鼓勵我們做情緒的主人,是否就與講情緒由內化到外化的方式雷同?

老師,我今天才知道回應也有1000字的限制.為了不被限制控制,我分兩次回應.
2014-03-04 00:02:24
子嫺
1. ①解構::對於生命故事帶著好奇和尊敬的態度,將其重新審視,並不把問題與人畫上等號,於是可以以貼近、同步的問句來陪伴來談者,陪同來談者探索其已擁有的資源,讓來談者可以跳脫原本對問題故事的定義,找到其他多元的新方向。
②有,不管是媒體輿論、報章雜誌、學校教育到家庭,尤其是現在這網路發達3C化的時代,智慧型手機使得資訊能夠更快速且便利的被傳播,風俗文化、社會主流價值早已融入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裡,而這些,無形中影響著個人的價值觀,因而影響個人的自我認同。

2. 內化是將人當作問題,將來談者的外顯症狀以一種批判的姿態來看待。當人的本質需求、渴望與熱情和主流價值觀不同,甚至相抵觸時,來談者常容易陷入外界和自身的標籤化,外界眼光和治療者以高低不相同的立足點來看待人或經驗,以錯誤或缺點來解釋來談者的狀態。
2014-03-04 07:05:30
洪歆
3.為什麼需要外化?外化是指?什麼東西可以外化?如何操作?外化對人的好處是?

我先選擇這題回答:
-人需要外化,以michael的想法是因為人大多的問題是內在認知造成,我的理解是"都是我造成的",所以透過外化,我們將問題與人切割,將問題客體化,使我們能對問題從一個客觀角度能重新詮釋問題,或對問題有新的發現和定義。

-我所了解的是外化可用在人或物、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也可以作為外化,有時會像擬人化,比較能具象化。

-從michael的「故事知識權力」一書中,第二章講到外化帶給我們很多優點,其中我覺得外化能讓我們對問題有新的定義與想法非常吸引我,外化問題讓前來會談的個案,不只個人或家庭個案,他們首先放下誰要負責的沈重,而可以重新去客觀看這個問題到底我們怎麼去定義他的,與其告訴他心理治療一定會有改變,倒不如告訴他「你可以選擇不同角度去看現在的困境」,對我來說,這對處於困窘的個案像是一道曙光。
2014-03-11 00:54:20
洪歆
我想了解,michael的外化,他是源自於哪些想法概念沿生出來的?是否和社會心理學的歸因論有些類似?還有其他學派是否也有些相同呢?
2014-03-11 00:56:10
巧媖
1.解構是什麼意思呢?與建構(社會建構、自我建構有關嗎)?
解構的概念相對於建構,而建構則是在描述在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群體生活中,是由許多價值觀、文化、習俗、歷史等脈絡所交互作用建構而成,而人在這些社會、環境建構中所熟悉、運用的語言、文字則會形塑與建構出個人的自我認同、意識、形象。當這些建構在我們身上牢不可分時,有時會深深困擾、綑綁著當事人,讓當事人深受所建構的價值、問題所擾,解構便是因此而生之名詞,因為這些要鬆動這些牢不可破的價值、問題,便需要先一一拆解、看見才能知道自己是被何所困。
2014-03-17 22:28:15
林巧媖
2.內化,是指內化了什麼?怎麼內化的?對人的影響是?
內化是指人將過去所感受、所認知的社會價值、規條、約定成俗、以及所看到的世界,轉換成一種在腦中根深蒂固的想法,通常這種想法會影響到人如何看到這個世界與這個世界共處。並且會認為這個想法就是代表我,也因此這個想法會不斷的落實在人的生活中。

3.為什麼需要外化?外化是指?什麼東西可以外化?如何操作?外化對人的好處是?
當一些我們內化的價值觀深植在心中時,外化可以幫助我們從當中的迷思跳脫出框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事情。外化就是將人從我和困擾的價值觀連在一起的迷思中走出來,將我和困擾的價值觀分開,讓人了解困擾的價值觀如何影響我的生活和選擇。

4.從內化如何到外化?
當我們可以把問題和人分開時。為自己的問題命名是個好方法,因為當我們可以為問題命名時,這個問題彷彿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們便可以將它從自身分開與它對話。
2014-05-11 06:32:3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