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近期中央社記者有關5都17縣市的訪問報導(系列報導),其中兩篇均有筆者的觀點......
大都小縣成形 南北失衡解藥?毒藥?
中央社 (2009-07-25 11:51)
5都17縣的明天系列報導6-2(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25日電)電影海角七號男主角阿嘉為圓音樂夢到台北奮鬥,最後怒摔吉他,失意地回到故鄉屏東恆春。現實生活中的方啟丞,2004年為照顧年邁雙親,從原任教台北市興德國小,請調回故鄉─台南縣學甲鎮,當中的落差讓他難以適應。
「以前在台北班班有電腦,每間教室至少有1台電腦供小朋友查詢上網,老師也有專用電腦,教室還備有單槍投影機,但在台南,什麼都沒有,誇張的是,連資料影印,老師還得自備紙張」。回到台南的第一年,硬體設備付之闕如,讓方啟丞很不習慣;同事還笑著跟他說,「從台北回來的都會不習慣個2、3年,慢慢就會習慣」。
看著教室外,同樣是國家未來主人翁享有的教育資源竟有如此差距,方啟丞語氣中透露出無奈。南北教育資源的落差只是冰山一角,城鄉差距、南北失衡充分反映在各個面向上。
「我欲來去台北打拚,聽人講啥米好康的攏在那」,歌手林強的「向前走」,唱出異鄉遊子北上奮鬥的心情,也凸顯坐擁國家資源的台北市,繁華與熱鬧,其他縣市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以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例,主計處統計,每個家庭收入扣除賦稅後實際可運用的所得,2007年高居全台之冠的台北市有新台幣128萬7803元,嘉義縣不到台北市的一半,以63萬8887元敬陪末座。
再從房價觀察,台北市信義區、大安區豪宅動輒每坪百萬元,南台灣最具增值潛力、高級住宅群聚的高雄市美術館周邊,每坪20幾萬元就買得到,鄰近的台南縣或屏東縣甚至一坪不到10萬元,房價的懸殊,凸顯的也是南北長期失衡。
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台北市向來是台灣政經發展中心,大專院校、公司企業、保險銀行業、媒體總部雲集。同樣是直轄市,高雄市都市發展腳步與繁榮程度明顯比不上台北。高鐵通車後,全台形成一日生活圈,縮短南北差距的成效尚無法顯現。
為拉進這樣的差距,遷都議題迭有討論,都僅止於紙上談兵階段,民進黨執政時期,2007年10月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南遷高雄,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8年2月也在高雄左營掛牌,終於不再只聞樓梯響,不過,1年不到,去年8月,農業會就表示為求效率與方便,將視業務需求要將漁業署部分業務再移回台北,讓均衡南北的美意大打折扣。
南北發展失衡由來已久,「5都17縣」行政區劃完成後,「磁吸效應力量增強,短期來看,非5都縣市會被邊緣化」,長期研究行政區劃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所長吳濟華點出隱憂。
可以預見的是,台灣將有近1/3人口、約700萬人集中在合併台北縣市、基隆市的「北都」,加上262萬人生活的「中都」台中縣市與276萬人的「南都」高雄縣市,超過1/2人口居住在三大都會區內。對比宜蘭縣46萬人,花蓮34萬人,甚至離島的連江縣不到1萬人,「大都小縣」隱然成形。
有人認為現行財政大餅的分配是導致南北差距的原因之一,2直轄市分配43%統籌分配款,23個縣市只分配39%,12%分配給319個鄉鎮,直轄市明顯分得多。以97年度為例,台北市419億元、同為直轄市的高雄市僅分到123億元,近200萬人口的桃園縣僅62億元,台南市32億元、嘉義縣42億元、台東縣29億元、花蓮縣33億元,未來財政資源高度集中5都,南北差異只怕更難平衡。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陳朝建十分憂心,「未來5都佔台灣一半人口,分給直轄市的43%統籌分配款可能增加為70%,資源的餅如果沒有做大,城鄉差距只會更大」。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教授韓乾也認為,5都吸引人才、資金、技術與投資,城市將越來越大,花蓮、台東、嘉義原本已經是發展弱勢的地方該怎麼辦?「被納進去的很高興,沒被納進去的高興得起來嗎」?
以嘉義縣為例,近年來少有重大公共建設,工商產業不發達,就業機會不多,年輕人往外發展,近10 年來人口嚴重外移,老年人口比例高達15%,居全台首位,一直是西部走廊發展的斷層,也因此嘉義縣長陳明文積極促成雲嘉合併,一起「草地變都市」,擺脫貧窮與落後。
「一定要有共榮的可能性,5都的發展不能造成17縣的痛苦」,在南投埔里長期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感慨的說,政府想藉5都帶動周邊縣市的發展,想法太過理想化,周邊縣市資源被吸走,未來會更弱化與空洞化,成為附庸。
「5都17縣」行政區劃箭在弦上,未來的「小縣」勢必得發展出特色,才能避免邊緣化危機,正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住處副處長郭翡玉所說,要適性發展、因勢利導,例如嘉義縣可以阿里山觀光為主軸,發展成觀光或精緻農業大縣。
就像高聳的101大樓是台北市地標一樣,台北市已成為台灣都會區的發展軸心、NUMBER 1(第一)地位穩固,其他縣市再怎麼努力,也難以迎頭趕上,「既然無法成為NUMBER1,只有發展出特色,成為ONLY 1(唯一),才有機會」,吳濟華這麼認為。980725
縣市升格勢力位移 台版葉爾欽再現?
2009-07-27 新聞速報 【中央社】
5都17縣的明天系列報導6-5(中央社記者李淑華台北27日電)1994年台灣首次省長選舉,宋楚瑜風光勝出,然而地方首長功高震主、聲勢直逼中央的「葉爾欽效應」,也造成中央與地方長達4年的緊張關係。2010年底,台灣新的行政區劃到位,「5都17縣」解構的不只是行政區域,也牽動政治勢力的位移,「台版葉爾欽」是否會再次出現?
15年前那場省長選舉落幕之後,理論大師林濁水就斷言,中央政府只比台灣省多了台北市、高雄市兩個直轄市;「國與省幾乎一樣大,能不出問題嗎?」如今他再度預言:未來一旦「北北基」合併,這個人口總數700萬(約佔全台1/3)、創稅能力提升、富敵半個台灣的台北都,「恐怕連中央也管不動」。
林濁水從數字分析,北市人口262萬、北縣384萬、台中縣市262萬、高雄縣市276萬、台南縣市187萬,5都的格局與規模沒有太大的差別,應不至於產生特別強大的力量,但為了搶更多的統籌分配款,5都可能勾心鬥角,「如果資源擺不平,就算升格還是會吵」。
放眼先進民主國家,少有單一地區人口超過全國的1/5或1/6,日本人口1億多,首都東京都人口1000多萬人;法國人口6、7000萬,首都巴黎地區人口1000多萬人;城市如此的政經實力舉足輕重,巴黎市長甚至被視為當然的法國總統候選人。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陳朝建認為,從政治現實來看,一如法國總統選舉的「巴黎現象」,由於北、高兩直轄市長長期以來獲得社會較多的關注、能見度高,不難想像5都17縣成形後,台灣也會出現「霸侯現象」,即在5都首長內出現總統候選人。
「葉爾欽效應有什麼好擔心?」台中市長胡志強認為,既然縣市合併著眼的是經濟發展,如果能將地方治理得好、獲得民眾支持,為什麼地方首長不能成為未來的國家領導人?
大力推崇縣市改制對台灣絕對是利多的胡志強,引用美國城市學者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的「超級區域」的概念指出:全世界先進國家多半都是由一個大都市帶動周邊縣市發展;因為「沒有足夠的競爭力,就沒有地位!」
7月成功舉辦的高雄世運,想展現的就是城市競爭力。根據高雄市研考會的民調,世運籌備期間,市長陳菊就獲得76%市民的支持,更有高達81.5%受訪者認為身為高雄市民是光榮的事。
志在高雄市縣合併後首任首長的陳菊說,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雖然比不上歐美老牌民主國家,但不至於像解體後的前蘇聯。台北都、高雄、台中都是300萬人以上的大都市,「葉爾欽效應」是否浮現,端視中央政府對待地方的態度,「關鍵在溝通」,如果推動政策前先和地方溝通、達成共識,自然不會有「葉爾欽效應」。
陳菊話說得含蓄,但也正呼應陳朝建的分析:「5都首長政治權重提升,說話份量更甚以往,加上民意的背書,政治地位不會亞於總統任命的行政院長」。
明年底啟動台灣60年來最大規模的行政區域重劃,改變的不只是縣市的版圖,政治勢力的板塊也在無形中位移。如何讓5都平衡運作,中央政府勢必得扮演重要角色。
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樂觀認為,有好的管理機制就不致出現地方與中央抗衡的局面。未來行政區劃法、地方制度法、財政收支劃分法,三足鼎立相互平衡、缺一不可。中央政府好比是公司的老闆,地方政府是公司的經理。任何資源權力的移動仍需老闆授權,「畢竟老闆是老闆、經理還是經理」。
儘管如此,熟稔地方派系人士分析,縣市合併升格後,任何角逐百里侯寶座者,不但具有深耕地方派系的草根能力,更坐擁跨區域性的政治實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挾地方以令中央」恐怕是避免不了的戲碼。
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就剴切提醒,縣市升格的目標:一是國家競爭力、二是國民平等、三是行政效率;在全球化的時代,台灣應著眼與紐約、上海、東京等世界級的大都會競爭,千萬不能在縣市合併升格後,反成為5都首長與中央政府的內部競爭!98072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