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筆者所寫惟尚未修飾的初稿內容,內容就是昔日以來筆者短文的組合與擴大,談論的主題是:二○○八年立委選後的地方政治發展..............
二○○八年立委選後的地方政治發展
陳朝建*
壹、前言
無論是早期增額立委選舉時代(一九九○年代以前),抑或國會全面改選之後的立委選舉(一九九○年代以後),台灣立法委員的選舉制度,原係以「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為主(既實施於區域立委選舉,也實施於原住民立委選舉,惟少數區域立委選舉仍為單一選區之設計,如金門縣、連江縣等小型縣市),並藉此區域立委選舉、原住民立委選舉夾帶所謂的「政黨比例代表制」(即原來的全國不分區立委與僑居國外國民代表)。
然而,就在二○○四年八月艾莉颱風襲擊台灣前夕,原本朝野對立已久的立法院,不敵聖雄式、民粹式的改革聲浪,「被迫」通過攸關國會改革的八二三修憲案,因為當時候的民進黨或國民黨都沒有勇氣敢於承擔所謂「反改革」的罪名而影響當年底立委選情。迄二○○五年第七次憲法增修條文正式通過後,國會改革的修正重點為:
立法院立法委員自第七屆起一百一十三人,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於每屆任滿前三個月內,依下列規定選出之,不受憲法第六十四條及第六十五條之限制:
一、自由地區直轄市、縣市七十三人。每縣市至少一人。
二、自由地區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各三人。
三、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共三十四人。
前項第一款依各直轄市、縣市人口比例分配,並按應選名額劃分同額選舉區選出之。第三款依政黨名單投票選舉之,由獲得百分之五以上政黨選舉票之政黨依得票比率選出之,各政黨當選名單中,婦女不得低於二分之一。
該次國會改革的重點有二:一是規劃國會席次減半,二是調整立委選制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前者眾人所關注的是,國會席次減半所帶來的代表性及效率性之問題,再不然就是擔心日後委員會制度與國會內規的配套措施。後者備受矚目的焦點則在於「傑利蠑螈」的選區劃分,以及政黨席次消長、合併或消滅與否的政治發展,以及立委選舉新制對地方政治發展的影響[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七屆以後的立法院共計一一三席立委,其中區域立委為七十三席,平地、山地原住民各三席,另外政黨比例代表制部分則有三十四席。學界暨媒體或輿論界都認為,由於近七成立委係以「單一選區」選舉產生,擬擔任立委的政治精英就必須做好「選民服務」而有當選或連任的機會,造成他們更關心家鄉故里的水溝、路燈、馬路、橋樑、紅白帖、人事請託、派系利益或家族發展……等,而更甚於對國家大政的關心[2]。
基此,筆者擬選定「二○○八年立委選後的地方政治發展」為題,就二○○八年一月十二日立委選後、第七屆立委宣誓就職之後,對地方政治發展(包括對地方派系生態與對地方自治運作之衝擊)進行初探性的專題分析,以瞭解下列三項問題:
一、立委選後的地方政治生態(尤其是地方派系政治或家族勢力的部分)將會有哪些重大衝擊?
二、就地方自治的運作來說,是否將和以往明顯不同?甚至,是否會導致「國會地方化」的現象?
三、如果二○○八年立委選後的地方政治發展將不利於良性地方政治生態或地方自治運作的成長茁壯,那麼吾人又可以提出哪些改革的政策建議?
貳、寫作觀點
由於本文係定位為「二○○八年立委選後的地方政治發展」之初探性的專題分析,因此本文的寫作方法將採取「新聞學派」(journalism)或是「記者性分析」(journalistic analysis)的訓練。必須注意的是,無論是journalism 或是journalistic analysis 都是指「a discipline of gathering,writing andreporting news, and more broadly it includes the process of editing and presenting the news articles, especially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events.」[3]。
質言之,此種寫作方法也算是質性研究法的表現,就其信度而言,既係經由筆者和第三者或是相類似分析與報導的結論所得,亦可使讀者做出有關的複製性判斷;就效度而言,則是以歸納法的邏輯分析為基礎,指向事項的發展過程(processes)以及其如何發生(how things happened),並會產生何種可能的結果[4]。當然,如此之寫作訓練亦與筆者長期撰寫報社專論工作有關,從而也運用了文獻分析常見的歸納法。
另就基本概念的使用而言,本文對於地方派系的理解,係以「恩惠侍從關係」(partronage relationship)為基礎。以國民黨為例,昔日以來其與地方派系的互動關係,即是一種「雇主與代理人」(principal-agent)的恩惠侍從關係,以地方派系(為代理人)協助國民黨(雇主)贏得選舉,但國民黨則給予地方派系酬庸(尤其是區域性的地方經濟壟斷特權)。甚至,在一九四九年至二○○○期間,國民黨更是以提名策略建構所謂的「雙系主義」(bifactionalism),於多數縣市內扶植兩個以上的對壘派系,同時國民黨再從中藉由分配協調之權,以避免單一地方派系坐大[5]。
但是在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力之後(二○○○年以後),民進黨也藉由中央的執政優勢轉收編原屬於國民黨系統的地方派系。例如,民進黨在嘉義縣和林派合作,協助林派政治精英如陳明文、張花冠等贏得縣長與立委選舉,也產生民進黨與地方派系之間的恩惠侍從關係。特別是對民進黨來說,之所以和地方派系合作,除了與黨內初選的「人頭黨員」(口袋黨員)有關外,也和金權政治壓力、中央地方統治聯盟效應有關[6]。
不僅如此,「單一選區」的施行更讓民進黨或國民黨在立委提名策略上再度向地方派系或家族勢力低頭。也就是說,立委選舉新制又讓地方派系活了過來,甚至更為壯大,未來合縱連橫的政治空間也逐步加大[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