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本篇旨在論述百里侯選戰的政黨重組與政黨解組之問題,自可歸類為政治評論之文章;惟對筆者而言,年底的百里侯選舉或三合一選舉毋寧是地方自治的課題,因此如果改歸類為地方制度或地方制度法的論述也不算離譜(又本篇短文業在2005.10.05登載為中國時報A15版時論廣場學者專論,該報標題則是「喊價的百里侯選戰」).....
年底「三合一選舉」截止登記前夕的關鍵時刻,親民黨謝章捷宣布支持國民黨卓伯源角逐彰化縣長,而民進黨王拓則禮讓台聯黨陳建銘參選基隆市長,多數輿論即認為這兩樁「買賣」(尤其是「買賣選民」的行為)根本就是藍綠內部政黨之間利益交換的代表作。
但問題是,這兩樁「買賣」算是成功的嗎?又這兩樁「買賣」到底對「誰」(那個政黨)比較有利呢?更重要的是,選前政黨重組或選舉結盟的「買賣」行徑會不會反而更容易導致選後政黨解組抑或無黨籍人士參政空間的出現呢?無論如何,這兩樁「買賣」的確對年底百里侯選戰與台灣的政黨政治發展有著重大影響,頗值得吾人予以關注。
首先,這兩樁「買賣」似乎還談不上是成功的政黨利益交換,也就是說,選前所謂全面性的政黨重組或選後各該政黨全面聯合執政的效果並不存在,充其量僅是特定百里侯選區內的政黨結盟(即選舉聯盟)而已。蓋先以泛藍陣營來說,國民黨、親民黨目前在基隆市、苗栗縣、台中市與花蓮縣等地區的對決態勢似乎依舊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甚至已形同宣告泛藍陣營如無法有效整合的結果,會是「鹬蚌相爭、漁翁得利」,導致綠軍可以「守株待兔」輕取很多百里侯寶座;又即使國民黨「形式上」在金門、連江兩縣另分別禮讓給新黨與親民黨的現任者,試圖整合並提早完成泛藍陣營內部的「買賣」,但仍有陳福海、楊綏生等重要的挑戰者,試圖以「無黨籍」的名義扳倒現任者。
同理,就算是在泛綠內部,當民進黨與台聯黨擬以基隆市的買賣交換嘉義市的合作空間,甚或另試圖再進行台南市的政黨利益交換時,惟面對年底「三合一」的選戰結構,大綠與小綠之間如何發揮「母雞帶小雞」的「裙擺效應」卻已是最大的難題。舉例來說,基隆市台聯黨籍的市長參選人要如何既帶領台聯黨籍的五位市議員參選人,又同時帶領民進黨籍的十位市議員參選人呢?也就是說,民進黨籍的市議員參選人真的能夠容忍台聯黨「入主當地」的自相捉對廝殺嗎?
其次,有關這兩樁「買賣」到底對那個政黨較為有利的問題,就顯得更為有趣了。先以藍營來說,親民黨在彰化縣的禮讓固然有利於國民黨在當地選情的加溫,但其他縣市的拒絕禮讓,不僅將有利於民進黨百里侯版圖的佈局,也未必有助於藉由壓縮國民黨的生存空間以爭取親民黨政治利益的意圖;尤其是,如果親民黨與國民黨在選舉登記截止後,重新再就基隆市、苗栗縣、台中市與花蓮縣等地區進行政黨利益交換的「第二次買賣」,卻不見得會對所謂的「藍軍整合」有利,因為在選舉登記後截止的持續買賣(事後買賣),反而容易導致泛藍內部樁腳的不斷反彈與選民的極度不滿。
另就綠軍而言,這樁基隆市政黨利益交換「買賣」之目的,似乎是在測試台聯黨的政治實力,並沒有所謂對民進黨有利或不利的問題。蓋民進黨與台聯黨如同時在基隆市對決,可能依然會不敵國民黨與親民黨的任一勝出者;不過,微妙的是,若台聯黨在民進黨禮讓之後卻依然攻取不下藍軍內部爭鬥最為激烈的基隆市時,則代表台聯黨一點都不強,果爾如此的話,更代表該黨日後的發言份量將形同是「泡沫政黨」;反之,台聯黨若在基隆市勝出的話,就可以繼續扮演牽制民進黨政策走向「重要配角」的戲份。
總的來看,目前彰化縣的「國親合作」只能算是泛藍內部在當地的選舉結盟而已,還談不上是真正的政黨重組,更重要的是,日後當地能否出現泛藍內部的「禮讓競選、聯合執政」也還在未定之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泛藍陣營如果無法在其他縣市整合成功的話,或其選前整合成功的縣市卻無法進行選後的聯合執政者,則泛藍內部的政黨解組(尤其是親民黨的裂解)就會全面引爆。同理,現階段基隆市的「民台合作」,也攸關泛綠軍內部(尤其是台聯黨)的政黨解組問題。
有趣的是,單就百里侯選戰而言,當政黨之間的利益交換(尤其是「買賣選民」的行為)已與菜市場的肉品交易並無不同時,就會導致無黨籍人士參選空間的加溫,例如金門縣、連江縣、屏東縣等地隱約就有這樣的趨勢;再不然就是引爆選舉樁腳或是當地選民的不滿情緒。
----------------------------
備註-本篇短文業在2005.10.05登載為中國時報A15版時論廣場學者專論,該報標題是由報社修改為「喊價的百里侯選戰」,全文並調整:
年底「三合一選舉」截止登記前夕,親民黨謝章捷宣布支持國民黨卓伯源角逐彰化縣長,而民進黨王拓則禮讓台聯黨陳建銘參選基隆市長,多數輿論即認為這兩樁「買賣」(尤其是「買賣選民」的行為)根本就是藍綠內部政黨之間利益交換的代表作。
但問題是,這兩樁「買賣」成功了嗎?又這兩樁「買賣」到底對「誰」(那個政黨)比較有利呢?更重要的是,選前政黨重組或選舉結盟的「買賣」行徑會不會反而更容易導致選後政黨解組抑或無黨籍人士參政空間的出現呢?無論如何,這兩樁「買賣」的確對年底百里侯選戰與台灣的政黨政治發展有著重大影響,頗值吾人關注。
首先,這兩樁「買賣」似乎還談不上是成功的政黨利益交換,也就是說,選前所謂全面性的政黨重組或選後各該政黨全面聯合執政的效果並不存在,充其量僅是特定百里侯選區內的政黨結盟(即選舉聯盟)而已。先以泛藍陣營來說,國民黨、親民黨目前在基隆市、苗栗縣、台中市與花蓮縣等地區的對決態勢似乎依舊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甚至已形同宣告泛藍陣營若如無法有效整合,將會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導致綠軍可以「守株待兔」輕取很多百里侯寶座;又即使國民黨「形式上」在金門、連江兩縣另分別禮讓給新黨與親民黨的現任者,試圖整合並提早完成泛藍陣營內部的「買賣」,但仍有陳福海、楊綏生等重要的挑戰者,試圖以「無黨籍」的名義扳倒現任者。
同理,就算是在泛綠內部,當民進黨與台聯黨擬以基隆市的買賣交換嘉義市的合作空間,甚或另試圖再進行台南市的政黨利益交換時,惟面對年底「三合一」的選戰結構,大綠與小綠之間如何發揮「母雞帶小雞」的「裙襬效應」卻是最大的難題。舉例來說,基隆市台聯黨籍的市長參選人要如何既帶領台聯黨籍的五位市議員參選人,又同時帶領民進黨籍的十位市議員參選人呢?也就是說,民進黨籍的市議員參選人真的能夠容忍台聯黨「入主當地」的捉對廝殺嗎?
其次,有關這兩樁「買賣」到底對哪個政黨較為有利的問題,就顯得更為有趣了。先以藍營來說,親民黨在彰化縣的禮讓固然有利於國民黨在當地選情的加溫,但其他縣市的拒絕禮讓,不僅將有利於民進黨百里侯版圖的布局,也未必有助於藉由壓縮國民黨的生存空間以爭取親民黨政治利益的發展;尤其是,如果親民黨與國民黨在選舉登記截止後,重新再就基隆市、苗栗縣、台中市與花蓮縣等地區進行政黨利益交換的「第二次買賣」,卻不見得會對所謂的「藍軍整合」有利,因為在選舉登記後截止的持續買賣(事後買賣),反而容易導致泛藍內部樁腳的不斷反彈與選民的極度不滿。
另就綠軍而言,這樁基隆市政黨利益交換「買賣」之目的,似乎是在測試台聯的政治實力,並沒有所謂對民進黨有利或不利問題。若民進黨與台聯黨同時在基隆市對決,可能依然會不敵國民黨與親民黨的任一勝出者;不過,微妙的是,若台聯黨在民進黨禮讓之後卻依然攻取不下藍軍內部爭鬥最為激烈的基隆市時,則代表台聯黨一點都不強,果爾,更代表該黨日後的發言分量將形同是「泡沫政黨」;反之,台聯黨若在基隆市勝出的話,就可以繼續扮演牽制民進黨政策走向「重要配角」的戲分。
總的來看,目前彰化縣的「國親合作」只能算是泛藍內部在當地的選舉結盟而已,還談不上是真正的政黨重組,更重要的是,日後當地能否出現泛藍內部的「禮讓競選、聯合執政」也還在未定之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泛藍陣營無法在其他縣市整合成功的話,或其選前整合成功的縣市卻無法進行選後的聯合執政者,則泛藍內部的政黨解組(尤其是親民黨的裂解)就會全面引爆。同理,現階段基隆市的「民台合作」,也攸關泛綠軍內部(尤其是台聯黨)的政黨解組問題。
有趣的是,單就百里侯選戰而言,當政黨間的利益交換(尤其是「買賣選民」的行為)已與菜市場的肉品交易並無不同時,就會導致無黨籍人士參選空間的加溫,例如金門縣、連江縣、屏東縣等地隱約就有這樣趨勢;再不然就是引爆選舉樁腳或是當地選民的不滿情緒。(作者陳朝建為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