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31 23:28:03| 人氣2,279|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學漫談20:千金難買少年貧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天,作文班上課時,我為小朋友講「江郎才盡」的成語故事,才剛說到江淹小時候家境不是很好,但是他很用功讀書,文章因此寫得很好時,一個很可愛的小四學生──小捷──突然嘆了一口氣說:「我終於領悟到一件事了!」

「領悟」?!小學生使用這個詞彙實在令人好奇!我笑著問她:「妳『領悟』到什麼事了呢?」

小捷睜大了皎潔的雙眼,若有所悟的說道:「古時候非常用功讀書的人,通常都是家境貧困的人。」

我聽了以後,有點想笑,不過還是肯定而認真的呼應道:「好像是耶!」並且問其他小朋友:「歷史上還有誰也是從小家境貧困,但很認真讀書的呢?」

於是孔子、孟子、韓愈、歐陽修等人都被小朋友一一點名,更有小朋友說:「而且他們的爸爸都很早就去世了,都是媽媽辛苦帶大的。」

對啊!對啊!

大家我一言你一語,還把孟母三遷和歐母畫荻的故事說了一遍。

隨後小捷卻說了一個驚人的結語:「所以我應該可以不用用功讀書!」

「咦!為什麼呢?」

「因為我的家境不錯啊!沒有必要用功讀書吧!」

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邏輯,雖然充滿童稚情趣,但仔細思索,「家境不錯」卻是當代孩子們一個共同的「困境」啊!

《商業周刊》第1180期中,王文靜撰寫了一篇〈千金難買少年貧〉的文章,文中對於備受寵愛的孩子們感到憂心。她提到:「富足社會,現代父母總是心疼孩子受苦,幫他們處處鋪捷徑,不知不覺中剝奪了他們真實碰觸生命的機會。譬如,碰觸搭公車遲到的後果,從中學習因應;碰觸吃不到冰淇淋的渴望,理解人生不可能天天有party;碰觸每天洗碗的家事,累積責任感。生命中沒有過匱乏,該如何懂得珍惜與具備向上動力?」

我曾讓孩子們寫一篇關於「快樂」的題目,請他們設想快樂是什麼?在討論過程中,發現孩子們衣食無虞,沒有任何期待得到卻得不到的物質,出國遊玩的經驗也比我還豐富,因而在討論中我赫然察覺這一代的孩子們生命中沒有感受過「匱乏」,因而不能體會什麼是「珍惜」的感覺,以至於「快樂」對他們而言,也就顯得短暫而淺薄,僅是一種情緒上的興奮,不具滿足與感恩!

既然在物質上不易激起快樂的感受,於是我引導他們往人際關係進行思索,讓他們想一想「當別人為你做什麼事時,你會感到快樂」?或者「你曾為別人做過什麼事,所以讓他們感到快樂」?

但也許因為年紀尚小,對於人際關係的理解也僅是一種直覺的判斷,並且習慣以自我為核心,比較缺乏同理別人的態度。所以當我問他們認不認為「助人為快樂之本」時,他們反而會頑皮的回應說:「為什麼要幫助別人?」當我問他們「禮讓老弱幼小」時會不會感覺到快樂?他們則露出不悅的表情回答說:「為什麼要禮讓他們?」

曾經,我去參加先生學校某屆學生的謝師宴,當師長們一連串的致詞結束後,學生們歡愉地一哄而散,搶著去拿buffet上的食物,徒留校長和師長們尷尬地留在座位上。當時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議,這些孩子難道不知「禮讓」師長嗎?這究竟是教育的哪個環節出現問題了呢?

是否正如王文靜所言,他們是「備受寵愛」的一代,父母從小把他們照顧得無微不至,凡事都以他們的需求為優先考量,於是他們不能了解為什麼要禮讓;父母總是為他們解決問題,於是他們不懂得錯誤應負的代價;父母幫他們處理好生活大小事物,於是他們認為只有「讀書」這一件事需要學習,需要由自己承擔。

在討論中,我逐漸發現對於這一代無物質之憂的孩子而言,只有「不上課」是最快樂的事。有一個孩子說:「我覺得最快樂的事就是:學校被炸掉!因為這樣就不用去上課了。」在什麼壓力都沒有,只有讀書最累的情形下,孩子們自然會把讀書視為壓力的唯一來源,當成獲得快樂的明顯阻礙。

我小時候當然也期待不上學的日子,但那並不是我認為「最快樂的事」。我曾經只要打開便當看到半條香腸就很快樂、舀湯時撈到一片魚板就很快樂、過年時穿新衣新鞋會樂得眉開眼笑、遠足時有一條「謝謝口香糖」就會呼天搶地、作文被老師讚美會一整個學期走路有風。

「快樂」對我而言是一種懂得「珍惜」的感受,小心翼翼地維繫那種得之不易的事物,因而感到滿足。

也許因為世代不同,我對「快樂」的感受無法傳遞給小朋友,無法讓他們理解,所以那一堂課,我忽然覺得自己在和外星人說話,完全不著頭緒。

雖說為了讓孩子體悟「珍惜」是一種很重要的過程,但若要現今的父母們「忍心」讓孩子過苦日子,也著實沒有必要。只是適度的要求責任與說明代價,卻是可以用心經營教育的。

我有一位學妹便安排兩個孩子們輪流當值日生,值日生要做家事、倒垃圾,但同時可以享有決定觀看電視的半小時中,看什麼節目的權力;讓他們懂得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也同時對於用心做事的人予以鼓勵。

我們這一代,因為大時代的共同困境,使得我們的父母無需在物質的珍惜教育上費心,我們自然因為家境貧困而懂得惜物。然而當代的孩子們,生長在物資豐足的時代,周遭充滿剌激消費的訊息,他們在這些氛圍的耳濡目染之下,自然產生喜新厭舊的心態,又如何能夠懂得因為「珍惜」而來的「快樂」?

王文靜的文章中還提到:七年前,商周舉辦「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座談會,一位企業家與三位出身貧困但奮發向上的孩子對談。這位企業家恭賀這三位孩子「出身貧困」,這並非諷刺貧窮,而是由於「少年貧」可以養成一個人難能可貴的「耐挫力」,是任何人花再多「教育訓練」都很難培養出來的特質。

在大學課堂中,我常常借由勵志小故事勉勵學生,但對他們而言頂多是幾則感人的故事,在教室裡也許對他們有一些小小的震撼,但走出教室又有幾個人能真正領略而實踐呢?

孟子認為:「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的品德、智慧、能力、體驗,都是從挫折、受傷、失敗和打擊中「學」來的。而「孤臣孽子」正因為處境艱難,臨事往往必須全力以赴,反而從挫折中獲得扭轉生命情境的契機,所以可以度過許多難關。

換言之,知道再多的「道理」終不及「遭遇與體驗」。

這一代生活在物資富裕家庭的孩子們,缺乏體會生命匱乏的滋味。這不是他們的錯,卻很可能是因為家長寵愛呵護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啊!

話說回來,我自己不也有許多「觀念」上的盲點難以克服。真是說人容易,自省難啊!

 

台長: 餅乾
人氣(2,279) | 回應(2)|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教學漫談 |
此分類下一篇:教學漫談21:解字班
此分類上一篇:教學漫談19:教學相長

Janine
所以呢,還是要製造一點[適度匱乏]的環境給孩子,以及父母適當的教導吧!
唉....
2010-08-01 11:38: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