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25 14:01:40| 人氣1,4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在我墳上起舞》──關於理想形象的投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又一篇疑於2003年8月以前所寫的心得。

﹡﹡﹡ ﹡﹡﹡ ﹡﹡﹡


哈兒,你愛上的是一張臉龐和一具肉體,然後你再把你想要的概念灌輸進去。

                    ──《在我墳上起舞》

哈兒在七歲的時候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是關於兩個男生在第一次探險時,找到一個裝滿魔術豆子的舊錫罐,他們利用這些豆子穿越時空,在各個重要歷史事件當中,建立奇功。尤其是他們在這些探險中對彼此宣示永遠忠誠,歃血立誓,成為「交胸好友」。

對一名小男孩來說,這個節目詮釋了一個真正的「朋友」關係,從那時起,認識一位「交胸好友」的瘋狂念頭因而深植哈兒心底。隨著成長,幾經失落,最後哈兒終於找到了巴瑞,一個為他的生活帶來「全新體驗」的「親蜜朋友」。

哈兒是個有點自我封閉,喜歡閱讀、思考,遇事總要追根究柢、尋求答案的少年,尤其搬家以後,更顯得與人疏離,凡事多在心裏頭打量、批評。

然而和巴瑞的交往過程中,哈兒逐漸了解到「坦率」的重要:「掩飾自己的感覺簡直讓我壓力沉重,而且我掩飾得也不是很成功,我只會讓自己看來像個笨蛋而已。所以我完全讓它表現出來、讓它發生。坦率讓我覺得輕鬆多了、自然多了。且更能自己主導。如果這就是原來的我,我告訴自己,又何必假裝呢?」

和巴瑞交往的七個禮拜是哈瑞生命中最快樂的日子,直到凱莉無意中介入了他們兩人的情感之間,造成一場嚴重的衝突,這才暴露出兩人對於這段情誼的不同觀念。

哈兒這麼說著:「我挑你是因為我對你存有『幻想』……但是我馬上就喜歡上你了,我是說喜歡你的『本質』。我還以為你要的是和我同樣的東西。我還以為等我們更瞭解彼此後,我們可以共同追求那些東西。」

然而巴瑞卻殘酷的回答說:「但是你不是這樣,對不對?你要的不是那些我們在一起做的『事情』,你要的是『我』,全部的我,完完全全屬於你。這對我壓力太大了,哈兒。我不想被擁有,我不想被搾乾,被任何人搾乾,永遠不要。」

「愛情」在某種情況中,被「依賴者」視為一種「拯救」的方式。藉由愛情,「依賴者」得以走出缺乏色彩的生命;藉由愛情,「依賴者」的生命價值得到肯定。然而,「依賴者」並不自覺他這種「被動」的情境,因而誤以為戀愛過程中的甜蜜愉快,都緣自「愛情」,是愛情發酵後的「香醇」。

正如凱莉對於哈兒赤裸裸的分析:「因為他(巴瑞)讓你活過來了,他讓你做出一些你一個人時不會做的事情、不敢做的事情。……(現在)他已經不能再讓你依賴、不能再照顧你了。你無法面對自力更生、自己負責、自己做出決定。從頭到尾你要的就不是巴瑞,你要的是巴瑞給你的這種『概念』。因為事實上巴瑞不是你想像中的那個人,他也和你一樣會害怕,和我一樣會害怕。或者和所有人一樣會害怕,他只是裝做不怕而已。」

在凱莉的解讀中,巴瑞只是喜歡「追求刺激」,所以「從讓別人喜歡他、屈從於他的過程中」,感受快樂。「他喜歡掌管一切。但是一旦別人屈從他之後,『挑戰』就結束了,於是把他們甩了,對他們感到厭煩。」

在哈兒和巴瑞兩人中,我們似乎看到了「愛情」中的兩種典型角色。一個是「獵人」、一個是「獵物」!「獵人」型態者,喜歡獵捕的過程,想要在「追求」之中,證明自我;「獵物」型態者,總以被動的姿態等待,在「被追求」之中,肯定自我。

於是,「獵人」在獵捕的過程結束後,他會繼續搜尋下一個狩獵的目標;「獵物」則面對獵人的離去,感到懊惱、憤恨,甚至因而否定自我。

「愛情」其實只是一種「人際關係」,但大多數的人卻把它看成自我價值的尺標。因而所謂被拋棄的一方,往往會認為自己不夠好、配不上對方,自信心受到嚴重的打擊。

佛洛姆認為:「我們整個的文化都奠基在『購買慾』上,奠基在『交易互惠』的觀念上。」因此,「墜入情網的觀念通常只與『人性貨品』相關──而這些人性貨品是限於個人的購買力所能達到的界限之內的。」於是,「如果發現對方是市場上自己所能獲得的最佳貨品,就墜入情網。」(《愛的藝術》)

這種不健康的觀念也反映在傳統的婚姻中。傳統的婚姻觀念,依然講究「門當戶對」,因而結婚對象的挑選難免像是「商品交易」,是一種「條件互換」,是一種世俗的價值判斷。所以「社會條件」較差的那一方,總是淪為「被選擇」的對象;不甘於被選擇的一方,則努力爭取「社會條件」,以瀰補其自卑心態。

前子陣聽聞,嬸嬸刻意阻撓堂妹一段感情,原因在於對方的雙親從事殯儀方面的工作,她認為這樣有失門面。為了切斷他們的感情,嬸嬸特意安排許多相親的機會,但堂妹賭氣不去,因而被嬸嬸打了一個耳光。從此,母女兩的感情失和。

一直以為這種門當戶對的落伍觀念僅存於喜愛面子的有錢人身上,沒想到小康家庭依然脫離不了階級的腐陋思想。不禁感嘆所謂「開放社會」竟然只是假相,傳統觀念依然禁錮人心!

或許在每個人都能獨立自主、自我肯定那一天到來之前,正如波娃所說:「愛情是以最『動人』形式表現的『禍根』!」在這種情況下,渴求愛情,不過是一種尋求依賴與肯定的方式,人們要尋求的只是一個逃避孤獨的避難所!

《在我墳上起舞》的故事終了,哈兒認識了另一個少年──史皮。只要和史皮在一起,哈兒就覺得神采奕奕。史皮是一個老好人,是一個叫人永遠不必提心吊膽的傢伙。長年穿著鬆垮垮的襯衫和牛仔褲,哈兒甚至曾經認為他是一個蠢蛋。可是在發生了巴瑞的事件之後,史皮的親切隨和令哈兒重新感到振作,和他成為好友,哈兒說:「這是我第一次完全沒想到史皮是不是那個有魔術豆子的男孩,真實永遠的交胸好友。『因為那不再重要了』!」

我們是否也是如此呢?在心中有一個「理想的形象」,而在尋覓對象的時候,不自覺的總把這個「理想形象」的框框架放在他人身上來審視?結果愛的不是對方本人,而是一個自己理想的投射?!

哈兒擺脫了所謂「交胸好友」的理想框架,終於得以真實的認識對方,並釋放出真實的自己。

佛洛姆認為:「要能夠達成『愛』,主要的條件是克服自己的自我陶醉。」所謂「自我陶醉」即是只從自己的角度來判斷外在的事物。「自我陶醉的反面是客觀;客觀是一種能力,以人和物『本來的樣子』來看他們,並且能夠把這個客觀的圖像與自己的願望和懼怕所形成的圖像分開。」

「愛」不是一種「身不由己」的反應,不是一種抽象曖昧不可言說的「感覺」。隨著「心智」的成熟,「愛的行為」也會隨之成熟。然而「愛」也是一種「人際關係」,這意味著「愛」不是「一個人」所能決定的情境,而必須是「兩個人」互動的結果。

一段不愉快的戀情,不能否定一個人的價值,常常是彼此價值的衝突罷了!「朋友」可以選擇,同樣「情人」也可以選擇。但這不意味「愛情」僅僅只找一個「適合」的對象,更重要的是在彼此「給予」的過程中,喚起彼此更多「愛的能力」!

佛洛姆認為「愛是需要學習」的,可是一般人卻認為「愛是一種不需學習的本能」,所以才會在自己有限的經驗中坐困愁城吧!

台長: 餅乾
人氣(1,4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讀書札記 |
此分類下一篇:《兩個芙烈達‧卡羅》讀後
此分類上一篇:《小腳與西服》讀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