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05 19:09:35| 人氣2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商成海西戰略積極參與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http://www.hdzxw.com/hdnews/mtld/200709/286894.html
海都資訊網 > 新聞點擊 > 黨的十七大 > 媒體亮點 > 文章正文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福建日報(福建日報記者 海峽導報記者)
更新時間:2007-9-18



金秋收穫季節將臨,廈門集美台商投資區也將迎來15歲生日,區內500多家台資企業獻上一份厚禮:15年來,這裏的台企九成以上盈利,八成以上增資擴產。

目前在閩累計批准成立台企9000多家,集美台企是它們的縮影。

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提出以來,台商投資福建出現“井噴”現象。2006年,福建合同利用台資19.5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14.18億美元,分別增長 6.5%與18.9%,遠高於台商對祖國大陸整體投資水平。2007年上半年,台商來閩投資再次大幅增長,新批合同台資(含第三地轉投)18.08億美元,同比增長34.5%;實際利用台資10.4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1.4%。

正如臺灣銘傳大學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樊中原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說,福建是臺灣人最為熟悉的地區,也曾經是最重要的投資區域,後來隨著大陸開放面不斷擴大,台商投資一度更關注其他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非常及時,把台商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這塊離他們最近的土地。

“海西”,正跨越海峽,為兩岸人民共創福祉。

臺灣媒體: “海峽西岸”的時代即將來臨!

“在距離臺灣最近、也是80%臺灣人原鄉的福建推出海西這樣一項務實的規劃與戰略,讓臺灣民眾進一步感受到善意”。這是樊中原研究得出的結果。

海西戰略首先通過臺灣媒體的報道傳遞給臺灣各界。早在2004年7月5日,臺灣《聯合報》就以《福建催生“海峽經濟圈”》為題,作了分析報道:“福建省今年初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構想,受到北京方面的肯定,認為除了極具經濟意義外,也有特殊的政治意義,是加強兩岸關係,更有效地促進兩岸經濟與文化融合的基礎。”

“支持海峽西岸發展”寫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臺灣媒體對海西更加關注。臺灣《經濟日報》載文提出,“海峽西岸”的時代即將來臨!臺灣東森電視臺則推出系列報道,深度解讀海西背景之下臺商的新狀況。

臺灣東森亞洲新聞台總編輯林天瓊說,在海西背景之下,台商會有什麼新的契機,新的發展機會,台商關注,也是東森亞洲台最關心的。為了更好、更及時地捕捉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脈搏,東森台還派出長駐福建的記者。海西成為東森電視臺在祖國大陸除北京上海外的第三個長駐點。

樊中原針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在臺灣的反應做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無論是“陸委會”,還是各類民間組織、基金會,都對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抱著關注和期待的態度。

海西現場:臺灣政要感受濃濃“台味”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執行長洪讀多次參訪福建,海西八方縱橫的交通網和熱火朝天的項目建設,讓他每次參訪都印象深刻。他對記者發表了考察感言:在實地看到了 “十一五”規劃下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正付諸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積極推動,福建交通受群山阻隔的局限已經被打破,海西的吸引力越發明顯,西岸聯合東岸前景強勁。

這也是近年來許多臺灣政要來閩訪問後的共同感受。

2005年,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福建訪問時表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兩岸“合則雙贏”的具體體現。

2006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返閩祭祖,用閩南話對記者說:“我們正在進一步瞭解‘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實際規劃內容和相關步驟,大家認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政策方向,有助於我們在兩岸的交流中把握當下,共創未來。”

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於2006年5月到福州參加第八屆海交會,對會上所見所聞,他用“震撼”來形容。眾多的臺灣商品和展館,讓江丙坤感受到海交會上高濃度的“台味”,深感“海西戰略對廣大台商充滿投資發展機會”的判斷,絕非憑主觀願望臆測。他說,台閩交流十分活躍,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正在崛起,將連接珠、長兩大三角洲,輻射內地,形成環海峽經濟圈。

多次訪閩的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蕭萬長也表示:“我已感受到,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不但能給福建百姓帶來福祉,也能給台商創造良機。”他更直接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可以成為兩岸共同市場的試點。

把握良機:台商成海西戰略積極參與者

春江水暖鴨先知。面對海西良機,廣大台商迅速行動,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的積極參與者。

梁林美玲,廈門市台商協會副會長、東龍陶瓷總經理。談起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她十分振奮:“這是福建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所催生的需求,也是廣大台商的機遇。”梁女士1992年來到廈門,斥資1200萬美元建起1萬多平方米的廠房,成為第一批來祖國大陸投資的台企。15年來,東龍陶瓷的產值年年增長。作為一位和福建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的台商,梁林美玲認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要有新的作為。今年,她為廈門引進了一家高科技日資企業,同時,自己也成為日本高端櫥櫃生產商的中國市場總代理,從原本的瓷磚製造商變成了高端消費市場的一線推動者,借助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力道實現了自己的事業提升。

在福建,許許多多的台企正像東龍陶瓷一樣,抓住海西戰略實施的新機遇,大力拓展新的領域。同樣作為廈門台商協會副會長的廣懋公司董事長陳滿華,就把親哥哥陳信仲從新加坡請到廈門投資,陳信仲用大手筆在海滄的農田邊建起了著名的日月穀溫泉度假村。

台商更大的動作接連不斷:包括臺灣“友達”、“中華映管”、“東元”在內的臺灣光電企業4大巨頭中的3家接踵而至,到海峽西岸經濟區投資興業,接著是臺灣玻璃集團簽約福建。現在,來閩投資的百強台企已有50家以上。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董事長林碧κ認為,這些聲譽卓著的高科技公司及其下游眾多的廠商落戶福建,說明在臺灣第三波高科技產業即光電產業的面板上下游產業向祖國大陸轉移中,海峽西岸經濟區成了主要的對接地。

這樣強大的引資氣勢在延續。

2007年4月份,泉州和諧光電科技、晉江和諧光電科技和海峽西岸國際採購與區域物流配送中心3個台資項目正式奠基,投資總額達23.2億美元。這成為去年台資入閩勢頭的一個良好延續。三個項目的投資方是被臺灣媒體稱為“投資巨鱷”的中國美旗控股集團,是由臺灣多家企業和多位知名人士聯合僑資、祖國大陸民營資本組建的一家投資管理型企業集團,在祖國大陸的投資歷史已有17年。

美旗控股戰略決策委員會主席謝秉臻對記者這樣解釋美旗的戰略決策:投資泉州是美旗十年磨一劍的決定。泉州吸引他的原因有二:一是海西提出的“五緣”優勢很重要。“現在台商來投資與過去不同了,過去是一個人來,現在是攜家帶眷前來,這就不光需要投資環境好,還需要適宜的生活環境,泉州與臺灣語言相通,生活習慣相同。這樣一個地方,如果能在投資環境上改善,強化扶持台商的政策,其集聚台商的優勢不會比東莞和昆山差。”二是泉州正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而臺灣這些產業基本上已經完成產業升級,正面臨著產業轉移和尋找新的增長點的問題,於是海西和海東有相互合作的契機和需要。

如今,以台資企業為骨幹的電子、機械、石化三大產業已成為福建的三大主導產業,集聚效應不斷顯現,產業鏈不斷延伸。電子行業以冠捷電子、廈華電子為龍頭,形成華映光電、韓國LG、日本NEC、JVD等一大批配套企業;機械行業以東南汽車、金龍汽車為龍頭,帶動臺灣近百家配套產商落戶福建;石化能源行業的龍頭企業廈門翔鷺集團、華陽電業等多年躋身中國大陸境外投資企業五百強行列。

閩台農業合作一直是閩台產業對接的重要部分,海西戰略為這種合作再添動力。2005年,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擴大到福建全省,經國家有關部委批准,在我省已設立了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試驗區、廈門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霞浦臺灣水產品集散中心、海峽兩岸(福建東山)水產品加工基地等閩台農業合作平臺。福建省也制訂了鼓勵和支持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的政策,搭建了眾多大型展覽會、研討會、論壇等交流平臺,為擴大閩台農業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2007年上半年,福建省新批農業台資項目41個,合同利用台資8901萬美元,實際到資7121萬美元。全省已累計批辦農業台資項目1957個,合同利用台資24.8億美元,實際到資14.3億美元,在祖國大陸各省市中位居第一。

政策效應:臺胞個體戶海西創業忙

近兩年來,一個新的臺胞群體——臺胞個體戶出現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並且日趨活躍。他們是海西優惠政策的受益群體之一。

2005年11月21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全面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允許臺灣居民參照港澳居民在內地申辦個體工商戶”,這是祖國大陸首個提出開放臺胞註冊個體工商戶的政府文件。

2005年12月22日,國家工商總局出臺《關於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意見》。《意見》包含了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依法放寬市場准入條件等6個方面共26條優惠政策,同時為福建開放臺胞個體戶註冊提供了行業規定依據。

工商總局《意見》出臺5天後,即2005年12月27日,台中人曾祥德到福州鼓樓工商局申請辦理個體工商戶手續,在一個工作日內拿到了營業執照,成為祖國大陸首個臺胞個體戶。由此開始,臺胞個體戶這個新職業在海峽西岸各個城市不斷湧現。

臺胞個體戶主要從事商業貿易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商貿較發達的福州與廈門發展最快。在福州,市工商局表示,臺胞申辦個體工商戶的積極性非常高,平均每天誕生3家臺胞個體工商戶。在廈門,從2006年1月第一家臺胞個體戶落戶廈門以來,一年半時間,廈門已有臺胞個體戶250多家(不包括註冊後註銷部分),其中過半落戶思明區。

2007年4月,在思明區工商局的協助下,廈門市思明區個體勞動者協會台商分會在陳彥良個體經營的古柏咖啡店正式掛牌,這是祖國大陸首家在臺胞個體工商戶中成立的協會。臺胞個體戶從個體到集體僅僅用了一年三個月時間。

現任思明區個體勞動者協會台商分會副會長翁明瀾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大企業是資金集中型的,畢竟是少數,臺灣像我們這樣的個體戶才是多數。註冊個體戶手續簡便,關鍵是資金實行自我申報,門檻低,降低了創業風險。這樣的便利政策能起到‘螞蟻雄兵’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普通臺灣人會被吸引到海峽西岸經濟區安居樂業。”

“五緣六求”:兩岸交流呈現新局面

閩台擴大經貿交流,只是海西效應的一個方面。由於福建對台的“五緣”優勢,在海西建設中全面拓展“六求”作為,福建成為近年來兩岸交流最頻繁、最密切的省份。

閩台同胞牽腸掛肚的兩岸“三通”,在海西戰略實施中正取得諸多突破:

2005年12月,福建率先啟動廈門、金門“兩門航線包裹快運業務”,實現兩岸交流往來的新進展;

2006年6月8日,泉州直航金門的海上客運航線正式開通,在“兩門”、“兩馬”航線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兩岸海上直航;

2006年12月,廈金航線出入境旅客總人數突破60萬人次,對比2001年廈金航線開通當年的2萬人次,在兩岸直航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2006年1月,廈門成為兩岸春節包機的新增航點,進入2007年以後,廈門航點又先後承擔起清明、端午等節日包機任務。

可以說,兩岸交通往來向海空領域的每一次拓展,都有著福建的身影;而福建在“三通”方面的每一步努力,都促動著兩岸交通往來的正常健康成長。

在兩岸文化、旅遊等眾多交流領域,福建也有了眾多的“首次”,展示著特有的對台優勢:

2004年12月,55名福建居民搭乘“同安”輪從廈門出發直航金門,成為祖國大陸居民中首批直航游金門的遊客,開啟了兩岸旅遊的雙向對接;

2005年7月,福建作為開展海峽兩岸職業培訓交流的試點省,設立了兩岸金橋(福建)就業培訓機構,率先開展兩岸職業培訓交流與合作;

2006年4月,“臺灣地區專業人才暨大學畢業生大陸就業洽談會”在廈門舉辦,100多名臺灣求職者跨海參會,開創兩岸人才交流新篇章;

2005年8月,中國國民黨台中市黨部訪問團與中共廈門市委舉行會談,開啟了國共兩黨基層交流的先河;

2006年4月,澎湖縣“議會”訪問團應泉州市人大常委會的邀請赴泉州訪問,實現了祖國大陸地方人大與臺灣地方“議會”的首次握手;

2006年8月,來自臺灣的1008名青年和大陸1000多名青年共同參加了在福建舉行的“首屆兩岸青年聯歡節”,為兩岸青年一代的交流開闢了全新舞臺;

2006年2月,福建廣播影視集團在臺北巨蛋體育場成功舉辦大型電視晚會“情聲藝動相約東南”,來自海峽兩岸的藝術家和歌手聯袂為現場萬餘名臺灣觀眾獻上了一場精彩的中華文化藝術盛宴;今年,“媽祖之光相約東南”大型電視晚會又在台中市舉辦。閩台新聞界交流互動更加熱絡,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和其所屬的海峽導報舉辦的兩岸青年七夕牽手會、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每年都從廈門辦到金門,吸引了眾多兩岸鄉親參與。

獨特的“五緣”優勢,熱絡的兩岸交流,全新的發展機遇,可以預見,海西,在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必將有更大作為,作出更大貢獻!

台長: Lupin
人氣(27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