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05 19:31:22| 人氣1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臺灣製造”經驗發散大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http://xm.cnr.cn/qytd/tstq/200707/t20070731_504528581.html
首頁>台商台企
中廣網 2007-08-27
來源:台海網(記者劉強)責編:文淵



中廣網廈門7月31日消息 6月起,全球知名日用品廠商聯合利華分批關閉臺灣桃園廠,洗滌劑、沐浴乳等產品將從臺灣移到大陸生產,未來聯合利華在臺灣只保留規模較小的新竹廠,繼續生產少量食品。臺灣聯合利華發言人稱,很多外商日用品集團在台早就沒有工廠了,聯合利華是少數幾家撐到最後的。

  大型外商日用品集團關閉在台工廠已成趨勢,美商寶潔、雀巢食品、高露潔等集團已將生產重心移至大陸,並關閉所有臺灣工廠。寶潔集團1985年進入臺灣,考慮臺灣市場小,2003年底把臺灣工廠賣了。而食品集團雀巢早在2001年就結束了新竹工廠。

  不僅外商在臺灣的工廠吹起熄燈號,而且臺灣廠商也紛紛“連拖帶拉”來到大陸。臺灣最大代工企業鴻海集團去年在大陸投資超過20件,幾乎每月增加兩件投資案,增長速度驚人,今年更揮師東北。

  4月底在北京舉辦的兩岸經貿論壇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企業在哪投資,是配合當地經濟發展和全球經濟佈局所做的決定,大陸是全球最主要的市場,鴻海會繼續在大陸“生根”。

 臺灣製造業加速外移,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產業流轉好像流水,水由高往低流,無法阻擋,建一個水庫想留住水,可是水遲早會滿出水壩,還是會往下流的。臺灣製造業肯定要往更低廉成本、更具競爭力的地方轉移,從大陸沿海到內地,也是改變不了的趨勢。

  製造業移至大陸,給大陸帶來了彌足珍貴的“臺灣製造”經驗,這一經驗曾使臺灣製造業雄視全球,一度享有“代工王國”美譽。7月28日,臺灣東海大學製造業教授彭泉對記者稱,“臺灣製造”經驗隨大陸台商擴張而自然發散開來,經驗融入當地後還會形成新的經驗,這是很有趣的事情!

  “世界工廠”美名已從臺灣轉移到大陸,目前大陸製造業盛況正是20年前臺灣的光景,那麼臺灣所走過的路,對大陸來說無疑有很大借鑒作用。

“抱團”有力量!一家“登陸”,一串配套廠跟進

  臺灣人大多來自福建,因此台商相當程度上可視為閩商在海外的一個分支,臺灣中原大學呂鴻德教授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台商實際上是閩商。早期閩商赴海外發展,在完全陌生的地方求生存、發展,形勢使得閩商具有“抱團”闖天下的鮮明特徵。

  臺灣製造業的成功崛起,很大程度得益于台商的“抱團”精神,台商“抱團”是閩商“抱團”精神的再次展現,並且把這一精神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臺灣製造業起初是量的競爭,後來是質的競爭,再來進入速度的競爭,每個發展環節台企均建構了完整的體系,同舟共濟,“全民運動”使整個製造業體系得以成長。

  彭泉教授表示,台製造業體系從家族企業開始,最先佈局親戚朋友同學,這種人際關係非常緊密,從高信賴度小圈子裏迅速發展壯大。

  鴻海集團在郭台銘弟弟郭台成患白血病之後,才把接班人選從郭台成身上轉移開來。台塑集團王永慶退休後,將接力棒交給了侄子王文淵。宏碁創始人施振榮將接力棒交給了“外人”,一時竟然在島內業界引起不小震撼。島內相當多知名企業,家族脈絡都異常清晰。

  另外,臺灣員工對企業忠誠度高,即便他們出去創業,也會儘量跟原企業保持緊密的業務聯繫,結成緊密的業務夥伴,這點不同於大陸員工出去後往往與原企業關係鬧僵。於是,“抱團”從親戚朋友同學進而擴展到企業員工之間。

  一家台企外移,往往會帶走上中下游一連串配套廠商,牽動一個產業鏈。江蘇昆山起初從臺灣引入幾家筆記本電腦廠商,這幾家廠商竟然把島內數百家的上下游供應鏈企業拉進了昆山,成就了昆山電子業的輝煌,相當程度上使昆山從一個以陽澄湖大閘蟹聞名的農業小縣,蛻變成全國工業強市。

  產業鏈外移,恰好是台商“抱團”闖天下的生動寫照。落戶福州的華映光電、東南汽車,落戶廈門的友達光電,均有效帶動了一批配套廠商。福建福清為了承接臺灣機電業外移,正籌建一個機電工業園,預計有40家台資上下游機電企業進駐。

  十幾年前,王永慶曾計劃在海滄建石化工業園,因故該工程沒有建成,但是因此帶動了臺灣一批中下游石化企業落戶海滄,最具代表性的是翔鷺石化。翔鷺原本計劃在湖裏寨上投資化纖廠,聽說王永慶要在海滄設石化企業,就跟了過去。

  不少台商說,之所以把臺灣客戶引來大陸,是因為與老客戶打交道省心,同時有錢朋友一塊賺嘛。

反應要迅速!恐龍強大,活不過細小生命

  恐龍夠強大吧,可早就滅絕了,反而是細菌等小生命,從盤古開天闢地存活至今。彭泉教授認為,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遵循“適者生存”法則,其實企業生存同理,企業不一定要非常強大,關鍵要能夠不斷適應環境。

  適應環境一定要快速,才能最大限度獲取利潤;如果大家都做了,你才跟進,就沒有利潤了。鴻海集團正是因為接單快、生產快、出貨快,與同行比永遠速度第一,才贏得眾多“巨無霸”品牌商的青睞。

  廈門台商協會會長曾欽照稱,速度決定企業的將來,這是臺灣製造業成功的一大法寶。企業快速增長的關鍵是要時刻保持領先性,設計、開發、營業、銷售都要快,最後產品快速佔領市場。

  彭泉認為,當今時代比速度,就是比企業的信息化程度。1990年到2000年,臺灣製造業掀起信息化熱潮,八九成企業都導入了ERP(企業資源規劃),如今99%的臺灣企業導入了ERP。

  ERP是企業所有資源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人、事、物,不僅僅限於傳統的物料管理。彭泉介紹,廈門台企大約一半導入了ERP,廈門本土企業僅二三成導入。臺灣越來越多企業員工,跑業務必配CRM(顧客關係管理)信息系統,通過系統整理客戶數據,員工用電子郵件看薪水、看業績,以及給老闆反饋信息等。

  專門研發ERP的正航軟件公司,其產品約占臺灣ERP市場的三成,是島內ERP市占率最大的企業,幾年前正航到大陸拓展事業,每年舉辦一場大規模的ERP演示推介會,推廣臺灣製造業的信息化經驗。7月底,正航剛在廈門舉辦借鑒 “臺灣製造”經驗的ERP演示會,來自閩南的數百位企業精英與會。

“微笑”才迷人!創新與品牌,兩條腿走路

  宏碁創始人施振榮喜歡微笑,1992年他把微笑從感性上升到理論層面,提出了著名的U形“微笑曲線”,對兩岸製造業影響深遠。

  施振榮認為,臺灣長期來扮演著全球製造業的 “代工”角色,處在U形底部,在全球製造產業鏈中,既沒有上游的創新研發能力(U左端),也沒有下游的品牌行銷能力(U右端),所以臺灣製造業應努力 “從缸底往兩端爬”,才可“微笑”出來。

  彭泉總結了臺灣製造業的幾個發展階段:上世紀50到80年代“模仿”階段,學習別人如何製造產品;上世紀80到90年代“成本管理”階段,業者有了管理概念,開始計算成本;上世紀90年代到2000年 “策略經營”階段,其中信息化是一個重要策略;2000年以來是創新研發和品牌經營階段。

  近年《藍海策略》一書在臺灣走紅,意思是說與其大家在同一市場競爭,拼得血流成河,不如離開這片“紅海”,到無人或少人競爭的“藍海”中游泳。島內業者正在研製一種太陽傘,按一下傘的按鈕,傘會噴出類似乾冰的霧,使人涼爽,據稱該傘正在申請專利,很快將會面市。有識之士認為,“只有夕陽技術,沒有夕陽產業”。
  
  施振榮說,除了技術、產品的創新,還包括服務、商業模式的創新。幾年前華碩在其電腦主板領域實施雙品牌策略,一方面繼續做中高端的華碩主板,一方面成立“華擎科技”主攻低端主板。這便是模式的創新,如果競爭對手主要市場在低端,就在低端市場發動價格戰,削弱對手盈利能力,狙擊其向高端市場的邁進,從而保護自身在高端市場的利潤。這符合《孫子兵法》理論:“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微笑曲線”的右端便是品牌,捷安特、正新、華碩、宏碁等,都屬於臺灣自創的製造業知名品牌。7月底公佈的2007年臺灣國際品牌價值調查結果,華碩榮登榜首,宏碁名列第三,品牌價值均超過了10億美元。

  臺灣製造業品牌之路除了自創,就是購買。例如,明基(BENQ)購買西門子手機,喬山幾乎把美國知名健身器材品牌都買下。台製造業從OEM(品牌代工)躍升為ODM(自創品牌)、OBM(品牌經銷)。知情人士透露,至今沒有自主品牌的鴻海,下一步很可能購買全球知名電腦品牌,以穩定市場通路。

  臺灣“代工王國”地位已被代工成本更低的大陸取代,創新和品牌是臺灣製造業的必由之路。施振榮認為,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大陸,將來面對新挑戰,勢必要朝“世界創新”和“世界品牌”目標邁進,這也是臺灣製造業帶來的啟示。



延伸閱讀:臺灣為何一度成為“代工王國”?


  臺灣地小、人少、資源缺乏,卻為何能擊敗對手無數、一度成為全球“代工王國”?除了臺灣製造業“抱團”精神、反應迅速、“微笑”策略的成功經驗,還離不開臺灣人賣命的工作精神、較高的教育程度、開放的思想觀念,以及臺灣所處的有利位置。

  台商的勤奮是出了名的,某台企員工小史說,他到台企兩三年,感受最深的是老闆的勤奮,這跟以前老闆留給他的“遙控”印象完全不同。廈門台商協會副會長、遠東銘版工業公司董事長楊鴻明說,台商非常強調“三本”,即本人、本錢、本領,“本人”就是要親歷親為、以身作則、身先士卒。

  另外,臺灣文化比較多元,由於被日本、荷蘭等國統治過的“特殊經歷”,使其與日本、歐美國家交流頻繁,那些國家對臺灣比較瞭解,這使臺灣在爭取代工訂單時具有較強競爭力。

  在地理位置上,臺灣地處亞太區的中心點,歐美國家要把產品打入亞洲,臺灣是絕佳的一個輻射點,並且相比香港、新加坡等地,臺灣人力成本低廉、科技業發達,很適合發展製造業。

  臺灣製造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達到頂峰,之後越來越多品牌商看中製造成本更低的大陸和越南等地,台商隨之湧向這些地方,使臺灣製造業外移加速,“世界工廠”從臺灣轉移到大陸。

  今天,臺灣幾乎所有製造業都外移,島內僅剩工具機械等少數產業還有較強競爭力,“臺灣製造”日漸成為“稀有物品”,與先前“臺灣製造”供應全球的鼎盛狀況已無法同日而語。

  “臺灣製造”雖然光環不再,但其經驗更加豐富和延伸了。“不可否認,大陸製造業的創意、控管、行銷,正吸收著越來越多臺灣經驗!”東海大學教授彭泉強調。

台長: Lupin
人氣(1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