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28 01:10:21| 人氣1,5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巾幗系列4]〈「巾幗梟雄」與晚清蝗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一:東亞飛蝗成虫(不是霸王洗頭水那個代言人啦),截圖出自第十二集

        《巾幗梟雄》第十二、十三集中講到無錫爆發大型蝗災。劇中四奶奶當機立斷,在災難爆發前預先收割好只有兩成熟的稻米,又大搞空心倉以穩定無錫民心,結果無 錫因為早有準備而避過一場災難。有許多觀眾對此有疑問,蝗災真有這麼可怕嗎﹖這場蝗禍是無線編劇虛構出來的嗎﹖四奶奶的方法是否最佳處理方法﹖必文提出的 「以雞治蟲之法」又管不管用﹖

        除此以外,其實還有不少疑點。比如為什麼在整個「抗災」過程中(中國人喜歡使用「抗災」這個詞,儘管天災根本不能抗),官員們似乎集體失蹤了﹖當年的蝗災又是因何而起,是天氣因素還是柴九「殺盡無錫禾花雀」而惹的禍﹖

        在解答以上問題之前,或者我們先考究一下清代總共發生過多少次蝗災。


圖二:遮天蔽日的飛蝗,截圖出自第十三集

一、清代發生過多少次蝗災﹖

        根據鄧拓《中國救荒史》的統計,明清兩代是中國歷史上蝗災次數最多的朝代。明代享國276年,發生過蝗災94次;清代國祚267年,發生過蝗災93次。但 清代發生蝗災的頻率更密,平均不到三年一次。然而,這個數字還是被低估了。《中國救荒史》主要是參考正史的紀錄,不過正史的災荒記載多有不全,比如說蝗禍 最密、災情最嚴重的咸豐一朝,《清史稿》中竟隻字不提。估計因為當時江南地區已被太平軍佔領,戰事不斷令清政府無暇顧及地方民事,忽略了蝗災。近人閔宗殿 的〈清代蘇浙皖蝗災研究〉廣泛參考了蘇浙皖三省的198種地方志,發現清代的蝗災比想像中多,單計蘇浙皖三省,就有143年發生過蝗災,幾乎不到兩年一 次。當中咸豐皇帝最倒霉,在位十一年間,竟年年都有蝗禍﹗

二、《巾》劇中無錫的兩次蝗禍是否於史有據﹖

        劇中的無錫蝗禍是虛構出來的嗎﹖不是。按方志記載,有清一代,無錫發生過三次蝗禍。第一次在咸豐六年(1856),《巾》劇的故事發生於咸豐八年,時間極 為接近。這裡編劇故意將發生蝗禍的時間推遲,以配合之後的太平軍入無錫(咸豐十年四月),屬合理改編。不過《巾》劇為了說明蝗禍的可怕,另外虛構了一場 「十多年前」的蝗禍。這改動的好處有二:一、借蔣老爺的札記描述蝗禍發生時的可怕情景,讓觀眾在真正的蝗禍降臨前先了解情況。二、十多年前的蔣喬沒有積極 救災,可用來對比四奶奶面臨災難時的果敢決斷。


圖 三:第十二集蔣老爺的札記提到(十多年前)「丙寅年」曾發生過蝗災。其實最接近劇中年代的兩個丙寅年,一為嘉慶十一年(1806),另一為同治五年 (1866),都與《巾》劇的年代不合。《巾》若從咸豐八年(1858)起往前追溯十多年,應為道光年間,大約在1840年代鴉片戰爭時期。

        其實在咸豐五年,江蘇一帶州縣已陸續有蝗災出現,不止江蘇省,全國各地都有蝗災,例如廣西、貴州、天津等等。一年後,蝗災有增無減,蔓延到了無錫一地。咸豐六年(1856)八月,無錫終於發生了二百一十六年來第一次的蝗災。

三、無錫蝗禍真實災情如何﹖

         那麼咸豐六年時爆發的無錫蝗禍,受災地區有多廣泛﹖原來蘇浙皖三省,遭受蝗災的州縣共達59個之多,將及三省州縣總數的三份之一。至於災情又有多嚴重呢﹖ 原來當時旱災嚴重,河水乾涸、禾苗枯槁。蝗災爆發時,「飛蝗蔽天」、「蝗蝻遍野,食苗殆盡」。農民去捕蝗,捕得最大的一隻竟有兩両多重﹗整個江蘇省的米價 騰飛,江北地區一斗米竟要價一両黃金。所以四奶奶說「天災之後,必有人禍」,此言不虛。劇中有四奶奶的空心倉穩民心之計解救了無錫,但歷史上的無錫就慘得 多了。


圖四:第十三集,無錫街上佈滿蝗蟲屍體

四、蝗禍為什麼會發生﹖

        觀眾最想問的一個問題,很可能是為什麼會發生蝗災。編劇在第十二集中借岑老闆來說出蝗災與天氣因素有關。劇中岑老闆說蝗災發生要具備三個條件:一、上一年的夏天一定是乾旱的;二、上一年的冬天一定是暖的;三、下整整一個月的雨。

        不過《巾》沒有解釋為什麼劇中的無錫沒有以上三個條件都爆發了蝗災。其實很簡單,那些蝗蟲是由附近州縣飛來的。之前講過,咸豐五年起,江蘇省發生了連續三 年的蝗災。隔年,這些飢餓的飛蝗終於飛來了無錫。這幾乎無法預防,只能隨機應變,好好組織百姓去捕蟲。


圖五:蝗災的確與天氣有關。旱災與蝗災的關係尤其密切。

        那麼鄰縣的蝗禍又從何而來﹖答案是從旱災而來。咸豐五年到七年,江蘇省整整三年大旱,於是才有大規模的蝗災爆發。古人很早就發現了蝗蟲與天旱的關係,史書 上常把旱、蝗並列。由於蝗蟲是變溫類昆蟲,體內溫度上升對蝗蟲新陳代謝、進食、遷飛活動有重大影響。專家分析,當降雨量少,河灘水位低落,暴露出大片荒 地,會為蝗蟲提供極佳的繁殖條件。在黃河流域地區,一般常年春季乾旱,若夏季仍然乾旱,去年產下的蝗蟲卵就可免於被水浸漬,孵化率就會高於平時。長江以南 地區因平均降雨量較高,孳生蝗蟲的機會相對也就較低。

        當然,天旱只是蝗災爆發的其中一個因素而已。大家如有興趣,不妨自行參閱章義和先生的《中國蝗災史》。

五、必文提出的「以雞治蟲之法」會否有效﹖

        劇中的大反派必文在第十二集中提出要「以雞治蟲」,又說這個方法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農夫傳授他的,岑老闆就回應說聽過這個方法,但從來沒有人實踐過,以此作 出懷疑。究竟這個做法會否收效﹖根據師奶觀劇的傳統智慧,大反派二世祖的主意必然是餿主意;正派四奶奶所提出的建議則無論如何都是好的。若以此推斷,觀眾 自會以為必文的方法不管用,必文的主意是為了襯托四奶奶的英明。然而,這卻與歷史不符。利用蝗蟲天敵來治蝗,正是古代農民的作法,不但有實踐,而且自明代 以來,經常實踐。


圖六:必文難得有一回好建議,卻被否決了。不過古代用雞治蝗的比較少,大多用鴨。

        蝗蟲有許多天敵,比如雞、麻雀、鴨子、老鴉、田雞、蛇、螳螂、刺蝟、青蛙、蜥蝪、蜘蛛等數十種生物。如要大量馴養來滅蟲,鴨子就最為方便。根據農史專家閔 宗殿的研究,「養鴨治蝗」之法始創於明代萬曆二十五年(1597),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明清兩代,沿用此法者甚多,比如咸豐年間無錫大蝗禍中,當地人 就用過這種方法。無錫人顧彥在蝗災過後的咸豐七年(1857)撰寫了《治蝗全法》,書中提到:「咸豐七年四月,無錫軍嶂山山上之蝻,亦以鴨七八百捕,頃刻 即盡。」所謂「蝻」,指蝗蟲未變「成虫」時的「若虫」形態。從上文可見用家鴨捕蝗效果頗佳。這種方法不僅除害,又可以養肥鴨子,可謂一舉兩得。所以直到今 天,養鴨仍然是較好而有效的一種治蝗方法。

六、只見民間籌糧,不見官府救災﹖


圖七:第一集王爺的侄兒當濟南知府時隱瞞災情,被王爺下令押回京師交刑部受審

        最後一個問題,當《巾》劇裡各大米商在為了蝗禍而頭痛萬分之時,林知府到哪裡去了﹖怎麼不見官員出來統籌救災工作﹖打太平軍沒林知府的事,但預防蝗災卻是 他份內之職。即使預防不了,也應於蝗災爆發時盡力滅蝗,以免蝗禍蔓延至其他州縣。然而,綜觀第十二、十三兩集,卻完全不見了林知府的蹤影﹗

        清代對蝗蟲的防治措施是歷代之中最為完備的。按清代的律例,遇有水、旱、蝗等災害時,官員若隱瞞災情、防災不力,須嚴懲。具體的罰則,由「杖八十」到降 級、革職都有。乾隆時對治蝗官員的處罰嚴厲,但凡京師及附近蝗蝻發生沒有得到及時治理、導致蔓延的,無論是否釀成大患,都得追究官員責任。單是乾隆一朝, 追究失職官員凡五十次,大官至總督、小官至知縣,一律法辦。借古鑑今,可知中共政府連清政府都比不上。


圖八:由官員統籌農民們捕蝗。按《大清律例》卷九〈戶律〉,治蝗不力的官員要嚴懲。

        那為什麼林知府可以置身事外呢﹖他沒有被追究責任,實在應該感激兩個人。一個是四奶奶康寶琦。全靠她組織百姓抗災,無錫才免於危難。蝗禍若擴大了,只怕林 知府頭頂上的烏紗帽,要換個主人了。另一個要感激的是「神的第二個獨生子」天王洪秀全。太平軍佔了南京,割據一方,令清政府無法有力地控制江南地方政府。 翻查《清史稿》,當會發現在咸豐一朝被追究的地方官員,大多屬直隸、陝西等北方省份。咸豐皇帝連自己的皇妃也管不好,哪管得了那麼遠的無錫林狗官呢﹖

        可是這個林狗官(本字瑞麟)竟然忘恩負義,不但沒有好好記住四奶奶的恩情,還跟大奶奶合謀爭奪慶豐年的話事權,擠走四奶奶。編劇沒點明的這一點,正好讓觀眾加倍看清林知府的卑鄙為人。

延伸閱讀:

(一) 章義和:《中國蝗災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二) 鄧拓:《中國救荒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
(三) 康沛竹:《災荒與晚清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台長: 曹墉=倫爺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