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25 05:27:27| 人氣2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知識淺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西方哲學家愛談「知識論」(Epistemology)。究竟人的知識界限為何﹖什麼又叫「智慧」﹖西方的「哲學」(Philosophy),原解是「智慧」,與佛家說的「般若」、中國儒家的「知」、「道」意思其實差不多。

什麼是「知」﹖單這個「知」字,其實就有很多解釋。古代「知」字通「智」字,解「智慧」,不等同於「知識」(knowledge)的「知」字。四書中有很多例子,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最後一個「知」字,就解「智慧」。雖然「智慧」不等同於「知識」,但儒家認為兩者的關連很大。所謂「格物致知」,要得「智慧」就先要學得知識。請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知乎勇。」—《禮記.中庸》

又有云: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即使不是天生的「智人」,也要「學而知之」。可是,問題來了。要如何將知識化作智慧呢﹖現今世代資訊爆炸,不少知識不單不是智慧,更只是資訊而已。知得愈多,愈得不到「真知」。雖說「格物致知」,到底我們口中說的「知識分子」(我寧願稱之為「新爬蟲」)是否真的有「知」﹖

關於「知識的界限」,莊子很清楚。我認為他是「知」的。他說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莊子.養生主》

知識,是無窮盡的。中外哲人對此似有相同體會,故學問愈好的人,常常說自己「什麼都不知道」。蘇格拉底是其中一個:「最高的美德是智慧......只有神是智慧的。他對我的回應旨在證明,人的智慧是微不足道的......人啊,最明智的人,比如蘇格拉底,知道他的智慧實在一文不值。」

蘇格拉底又說:「最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無知的人。」這就奇了,他剛說自己「無知」,轉頭又說「知道自己無知的人」就是「最有智慧的人」。那麼,到底他有沒有智慧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論上帝是否「全知全能」,人就是希望擁有智慧。亞當與夏娃不是正想「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上與神等同」而吃下「分辨善惡樹」的果子嗎﹖奇怪的是,人類一方面不清楚「智慧」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另一方面卻希望擁有它。中外哲學家莫不如此。

「智慧」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不少人認為「智慧」就是「體驗」加上「實踐」。平面的「知識」不是「智慧」,只有「體驗」過的知識才是「立體」的「智慧」。故此,明代理學家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提出注重「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日本名作家渡邊淳一在其《反常識講座》中將這種觀點表達得更為明白:

關於智慧是什麼,人們給它下了許多定義。在辭書等典籍中寫著諸如此類的註釋:「悟出事物的原理,並做出恰當處置的能力」。然而,我自己也給智慧下過定義:「一種知識成為一種體驗,並通過實際感受沁入實踐者的身心裡而形成的東西。」換言之,已成為人的血肉的東西我才稱之為智慧。因此我覺得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智慧:它是知識與體驗合而為一,然後通過實感而被吸收到人體內部的東西。

佛家的「般若」則更為弔詭。得「大智慧」的人就會得到「大解脫」。解脫就是智慧。如果用建屋作例子,那麼西方哲學就是「一步一步建構而成的」,佛家哲學倒似是「一步一步拆解而成的」。或曰:「明明是建屋,怎會拆解呢﹖」這樣說吧—不拆屋又怎麼能建屋呢﹖

拆完又建,建完又拆,生生不息,六六無窮。多少中外哲人整日搔破頭殼,仍是不得要領。不禁又想起那句老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算吧﹗反正笛卡兒說過的,「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嘛﹗即使一知半解,也勝過一無所知。「好學近乎知」,雖不中亦不遠矣。至於「困而不學」的人,真要嘆一句:「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台長: 曹墉=倫爺
人氣(2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胡思亂想 |
此分類下一篇:〈隨感錄〉一至十
此分類上一篇:慚愧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