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什麼茶好?
綠茶所含的維生素C比紅茶多,紅茶因經過重發酵,維生素C被破壞;一般綠茶的維生素B1、B2也比紅茶高1-2倍,維生素P含量綠茶也較高。紅茶含有較多的咖啡因,在提神利尿方面效果比綠茶要明顯,又紅茶一般所含茶多元酚較少,對於脾胃虛弱有胃病的人而言,喝起來較平緩溫和,比較不「礙胃」。有人認為稍帶苦味的綠茶屬涼性,適合夏季飲酒用,能使人感到輕身涼快,苦味輕稍帶甜的紅茶屬熱性適合冬天飲用,尤其是加糖及牛奶的紅茶,會暖身增熱。
●茶的介紹
其實紅茶、綠茶以及普洱茶都是由茶樹的葉子和嫩芽所製成的唷!它們不同的地方只在於發酵的程度呢!綠茶是在採收後立刻就使用乾燥處理,所以是一種未發酵茶,和其他茶類比起來,也保留了最多的天然多酚成分。而如果將綠茶經過發酵步驟,就稱為紅茶,是發酵茶中的一員。如果是加入天然黴菌發酵的,就稱為普洱茶。其他像包種茶、烏龍茶等,都屬於半發酵茶。經過不同處理的茶葉,不但風味不同,就連營養價值也不一樣唷!
●茶的功效
預防心血管疾病:
紅茶中所含的類黃酮,可以消除自由基的危害。
降血脂並預防動脈硬化:
綠茶不僅可以減緩產生血管粥樣硬化的危險,更能提高血管的韌性。
消除口臭:
綠茶中的兒茶素以及紅茶中的茶黃質都具有消除口臭的功效唷!
舒緩頭痛:
茶葉裡的咖啡鹼有止痛的效果。
醒酒:
濃茶醒酒效果,並且茶的利尿作用可以促使酒精排出體外。
其他:
振奮精神、消除疲勞、抵禦流行性感冒病毒等。
參考資料
http://www.wwwart.com.tw/tea/
茶顛話茶
[2012/7/14 下午 09:27:31] ALIC專業攝影工坊: 主要茶葉種類及分佈 主要茶葉種類及分佈
一、 烏龍茶:最早發展的茶種,由於在台灣適應性良好,分佈的海拔也較廣,
適合高海拔及多霧的山坡地種植。其特色會因地區及氣候而發展出它特有的獨特性。氣味氛香、味道甘醇、茶湯色澤金黃,主要分佈以下茶區:
1、 松柏茶區:海拔高度約500公尺,位於南投縣名間,是台灣早期主要烏龍茶
產地之一,但由於新品種的陸續推出,現在種植面積已銳減。此區的烏龍茶以機械採收為主,量大,講究製作的過程及設備,茶葉本質較清香淡甘,價格一台斤(600公克)約700元。
2、 凍頂茶區:海拔高度約900公尺,位於南投縣鹿谷,是台灣炭焙烏龍茶最有
名氣及最大的產地。台灣最著名的比賽茶區,往往春冬兩季的比賽聖事皆會吸引各的茶農前往繳茶比賽。它有名氣於焙火,也就是人?所說的「功夫茶」或「老人茶」,茶湯較褐色,茶味有焙火的甘醇,氣味中亦帶焙火味。由於炭焙後咖啡因含量較低,較不會影響睡眠。價格一台斤約1500元。比賽的冠軍茶一般行情在4 萬以上。
3、 阿里山茶區:海拔高度約1500公尺,位於嘉義縣石桌,在外銷名氣中最旺,
此區以半發酵烏龍茶為主,茶葉氣味清香脫俗,味道甘醇甜美,是目前高海拔烏龍茶最大的產區。價格一台斤約2200元。
4、 玉山茶區:海拔高度約1800公尺以上,位於嘉義縣及南投縣交界,屬新興
茶區之一,也以發酵烏龍茶為主,由於高度較高,茶葉生長期較一般長,所以耐泡性佳,一般沖泡6-7次是不成問題的。氣味濃郁氛香,茶湯金黃,味道清新可口,屬高等茶葉之一。價格一台斤約3200元。
5、 梨山茶區:海拔高度約2000公尺以上,位於台中縣及南投線山區交界,屬
台灣烏龍茶最高種植區域,量少物美,口感清新,長時間浸泡亦不會苦澀,是烏龍茶中的極品。價格一台斤約6000元。
6、其他茶區:其他如杉林溪、瑞里、瑞峰、梅山、盧山、紅香、武界……等為新興的茶區,也有很好的品質及價格。只因名氣不比以上的茶區,所以較被忽略,也由於如此這些茶會以臨近的茶區為名。
二、金萱茶:金萱茶是台灣第二種茶葉被廣泛種植之一,分佈在中低海拔,特色在於氣味中帶有奶香,茶葉尾部白毫明顯,味道甘美,很受年輕飲茶者喜愛,為茶葉中香氣較特殊的茶種之一,主要分佈於以下地區:
1、松柏茶區:台灣最大金萱茶產地,以機械採收為主要特色,產量大價格較低,一年四季皆有採收,不相高山茶可能只採收春冬兩季或再加收秋茶。適合大量外銷。價格一台斤約600元。
2、山坪頂茶區:台灣最好的金萱茶產區,海拔高度約800公尺以上,位於南投縣竹山,以手工採收為主,目前也有機械採收的,不過量較少。是手採金萱茶最大供應地。明顯的奶香,精緻的製作是這裡的特色。價格一台斤約1200元。
3、阿里山茶區:是目前金萱茶最高的種植區域,奶香亦是濃郁,不過由於海拔較高,往往在製作後較接近烏龍茶的特色。價格一台斤約1600元。
三、翠玉茶:主要種植於松柏茶區,以機械採收為主,產量多,一年四寄皆有
產。茶葉特色也在於香氣部分,呈花香,一般茶農會以檳榔花香
容它,口感淡郁,非常適合大宗出口。價格一台斤約600元。
四、四季春茶:主要種植也在松柏茶區,一年中產量最大,可採收5次,以機械採收為主,茶葉有著淡花香,口感甘醇,較接近烏龍茶。製作過程彈性高,有時會較接近烏龍茶的特色。也適合大宗出口。價格一台斤約600元。
如何選擇泡茶用水
泡好茶用好水,水在泡茶時佔有很重要因素,水有分山泉水、河水、井水、
雨水、湖水,這些是屬於天然水,還有幾種人工處理的像是自來水、礦泉水、蒸餾水。只要潔淨人可以飲用的水,都能燒來泡茶,每一種水所含物質不同,
泡出的茶湯品質也會有所差異 。
陸羽(茶經)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泡茶用水的選擇直接影響茶湯的色、香、味。水質輕,含鈣、鎂離子和礦物質少的適合泡茶。一般每公升水中含有八毫克以上鈣和鎂離子稱為硬水,低於八毫克稱為軟水。以硬水泡茶,水中的化學成份與茶葉中的化學成份結合會導致茶湯變色,失去鮮香味,喝時有點澀味,茶湯品質很差。但多數的硬水為暫時性硬水,含鈣、鎂離子此類水經煮沸後鈣、鎂離子沉澱形成水垢便成軟水,以軟水來泡茶,茶湯顏色明亮、香味俱佳。
歷代茶人對於茶品的研究也注重水品研究,從這些水專家研究結論「源清、水甘、品活、質輕」是好水的條件。
明(1368~1644年AD)
明代史料記載最理想的泉水有五種,分別在鎮江、無錫、蘇州、杭州及濟南。並記載有些文人為喝好泉水,特地自遠處訂水,如:文徵明喜愛鉛錫水壺,而其他文人喜愛陶瓷水壺,也有大官如:嚴嵩喜愛金銀壺;一般茶壺都用陽羨的宜興壺。文徵明亦追求茶的原味,最欣賞虎丘茶、天池茶,好的虎丘茶會有寒豆味,另外有羅岕茶、安徽六合茶及松羅茶。
明代泡茶法是將第一泡倒掉,因為茶都是日光萎凋,容易有雜物,因此第一泡是用來洗茶,洗茶是放在茶籮內洗。
明代已知欣賞時大彬的宜興壺以及其他製壺者的錫壺。
明太祖洪武6年(公元1373年),設茶馬司,專營茶馬貿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24年(公元1391年)九月發佈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這對炒青散葉茶起了促進作用。
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並轉運入歐。
16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
1618年,皇室派遣欽差入俄,並向俄皇餽贈茶葉。
到明朝葉茶的生產基本上已完全取代了團茶的地位,飲茶時不再碾茶成末,而是全葉沖泡。泡茶法雖不若唐、宋的煎、煮、烹、點那樣繁複,但亦有其精緻的工序。泡茶法法不單注重茶量、水溫、火侯,茶壺的型製也十分講究。明朝初期多以大壺泡茶,然而茶葉浸泡過久則鮮味不存,且變得苦澀,所以茶壺的形狀由大轉細。人們深喜用青花及白釉的茶具外,更以宜興所產的紫砂壺為高雅。
明代因開始廢團茶、興散茶,所以蒸青團茶雖有,但蒸青和炒青的散芽茶漸多。據顧元慶茶譜(1541年)、屠隆『茶籤』(1590年前)和許次紓『茶疏』(1597年)等記載,明代名茶計有50餘種。
清(1644~1911年AD)
清朝飲茶仍以泡茶法為主,飲茶者對茶壺的素質要求更高,一般都以造型淳樸簡潔,泡茶能發揮茶的色、香、味的宜興紫砂壺,為茶具的首選。此外,人們還普遍採用蓋杯沏茶,一則可獨斟獨酌,二則在禮節尚可用以端茶奉客,在製茶的工藝上,清代造茶者除大量生產綠茶外,更創製出各類的紅茶和烏龍茶,使飲茶者的選擇更為豐富。
清代名茶有些是明代流傳下來的,有些是新製的,在清王朝近300年的歷史中,除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外,還發展生產了烏龍茶,在這些茶類中有不少品質超群的茶葉品目,逐步形成了我國至今還繼續保留著的傳統名茶。清代名茶計有40餘種。
西漢 ( 206 ~ 24BC )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之載,表明當時四川一帶已出現茶葉買賣市場,是為茶做商品交的最早記載。 《僮約》
西漢時,甘露禪師吳理真結廬於四川蒙山,親植茶樹,是佛教僧徒種茶的最早記載。
東漢 ( 25 ~ 220AD )
東漢、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的《食論》中提出了「苦茶久食,益意思」,是茶藥理功能的最早記述。
晉 ( 265 ~ 420AD )
吳國君主孫皓對韋曜「密賜茶荈」以代酒,是「以茶代酒」的最早紀載。
隋 ( 581 ~ 618AD )
茶的飲用漸廣,隋文帝開皇年間,文帝病腦,遇俗人告以煮茗草服之,果效,於是人們競採之,茶逐漸由藥用而發展為社交飲料。
一般而言可分幾個不同層次,由淺而深如下:茶技術、茶方法、茶藝術、茶精神、茶道。
宋(960~1279年)
宋仁宗嘉佑4年(公元1059年),弛茶禁,實行通商法。
宋神宗熙寧7年(公元1074年),遣李杞入蜀,買茶於秦、鳳、熙河諸州,用茶易西番各族馬匹,是為塞外通商貿易之最早記載。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縣福建省建甌縣)設宮培,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展。
宋徽宗趙佶(1101—1125在位)在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包括地產、天時、採摘、蒸壓、製造等20篇。他以第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為歷史上獨一無二之偉蹟。他建議用不加任何香料的茶,追求的是好茶的原味。1112年在太清樓宴請蔡京,所用皆是上等的食物與茶,據記載所用茶碗皆是兔毫建窯碗。
宋朝的飲茶風氣比前朝更盛,以茶款客已成為遍行天下的禮儀,文人雅士更常相聚品茗,皇室官冑亦多精於茶藝。宋朝製茶多蒸壓成團,加入龍腦香以增添香味。飲茶的方法以點茶法為主,備茶必先用碾將團茶碾細,再入磨中磨成茶末,更經籮篩淨後才置於碗中用沸湯沖點,再用竹籤調勻,然後飲用,飲茶的樂趣不單是品嚐茶味,更在乎備茶時每一個仔細的環節。
據「宋史---食貨志」、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和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等記載,宋代名茶計有90餘種。
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團餅茶為主,各種名目翻新的龍鳳團茶是宋代貢茶的主體。當時『鬥茶』之風行,也促進了各產茶地不斷創造出新的名茶,散芽茶種類也不少。
建茶---俗稱北苑茶、建安茶,產於建州,宋代貢茶主產地。著名的貢茶有:龍鳳茶、京鋌、石乳、的乳、白乳、龍團勝雪、白茶、貢新銙、試新銙、北苑先春等40餘種。臘面茶與建茶一樣原產於福建省,五代與北宋早期,一般認為臘面茶較建茶好。五代時鳳凰山建茶首次被引至宮廷,北宋太宗時在建溪建立貢茶苑,到了北宋中期宮廷中只喝建茶。
丁謂(962--1033)與蔡襄(1012--1067)的時代,用加了香料的建溪團茶,其中一種香料稱龍腦,是產於婆羅州的樟香,蔡襄1051年著成『茶錄』推廣其故鄉的建窯配小團茶來鬥茶,因為白色的茶沫配黑釉碗最適合,蔡襄本人便收藏了10建兔毫建窯。程大昌(1123--1195)的記述中已紀錄南宋時建窯已不流行。
附註:洪光明1991年於故鄉潮州海邊沉船中,發現南宋至元代時期的建窯碗,當時一個約五百元新台幣。
元(1279~1368年AD)
元朝在備茶的方法上,創製了多種調以酥油乳酪的茶湯,用以適應外族統治者的口味。這種酥油茶至今仍受西藏、蒙古民族所喜愛,製茶者也以各種花類薰茶,以增添茶的幽香。
此外,當時人飲茶也習慣於茶湯中加入核桃、松實、芝麻、杏仁、栗子等物,以供咀嚼。這些至於碗內的果仁,名為『點心』,這個名稱至今日已廣泛的包括一切佐茶的小食。
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和其他有關文史資料記載的元代名茶共有40餘種。
傳說茶葉作為飲料,始於公元前2737年前的神農時代,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說,當為茶葉藥用之始。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已用所產之茶,作為「納供」珍品,是茶做貢品的最早記述。《華陽國志》
[2012/7/14 下午 09:52:26] ALIC專業攝影工坊: 嬰相齊景公時 ( 547 ~ 490 BC ),「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棌而已」。表明茶已作為菜餚湯料,供人食用。《晏子春秋》
呵呵~~你這個問題知道的人不多,這是非常專業的知識,而且很多人搞不太清楚,知道茶的不見得知道茶具,知道茶具的因為往往受限於只喝幾種茶,所以任視察具有限,不知道茶具需求與差異。我剛好有機會在一個茶葉的世家,接觸的比較多種茶葉與世界各種茶具,我跟你分享一下我所知道與分析結果好了,不對的再煩請指正
首先:茶葉有分綠茶、半熟茶與熟茶,其代表的就是其可氧化程度的差異…
對於綠茶,尤其是越綠的茶,其活性越高,越容易氧化,其伴隨的問題就是容易苦澀,而且其氧化之後容易有異味產生。所以,對於綠茶的茶具,要求的,就是要容易降溫,以及不要有茶垢的累積。所以你可以看到古代喝綠茶的,大多以瓷器為主!因為瓷器降溫快,可以讓高溫維持時間較短,所泡出來的綠茶較不易因維持高溫過久而氧化或過度沖泡產生苦澀味。另外,瓷器沒有毛細孔,所以不會卡住茶垢,即使稍為卡住,也可很容易清洗掉,因為綠茶所含蛋白質等成分活性都很高,如果沒洗乾淨,放著氧化之後,會有臭氮的味道,感覺並不愉悅,不要說修飾茶了,不搞破壞就阿彌托佛了…
對於半發酵茶(如果太青,還是歸在綠茶那邊,容易氧化)與熟茶以上,其可氧化性比較小,而且其耐高溫性比較好,這種的就適合改採用陶壺或紫砂壺等等,因為這兩種壺保溫性良好,適合維繫在高溫沖泡的茶種,如果是全發酵的熟茶,其不易泡出苦澀味(因為已經轉化),加上其葉子的微結構比較緊與死,需要用高溫的水稍微長一點時間來沖泡,才能將整個味道帶出來!此時瓷器就顯的降溫太快而不適合了。你也可以看到,在台灣很多泡比較青的半發酵茶,甚至於會故意在泡茶盤裡面加一些水,那是要看茶種的喔~~越綠的茶,希望陶壺降溫快一點,那就會把旁邊的水加多一點(很多人以為是為了洗茶杯,呵呵~~那是主要功能之一而已啦),越綠的茶,泡茶盤裡面的水要越高,讓降溫越快!而全熟茶,反而不適合有水,否則降溫太快,反而要泡很久,且茶比較不容易泡出味道了!
養壺式另一門技術,養的好的壺,的確會替茶的香氣加分!主要是適合在半熟以上的茶,最好七分熟以上。綠茶的話,會越養越臭,太青的話,一不小心也會養成臭壺…半熟茶因為氧化姓小,其可氧化成分大多已經轉化,因此,其卡在陶壺上的茶垢,不容易再有變質等問題,因此茶壺養起來的茶垢,會有著濃濃的茶香!要養壺,那個茶垢是不能洗的,但是,泡完茶要趕快用熱水沖乾淨後,放置陰乾。千萬不要有茶水在裡面長霉或發酵,那時候一堆會味道卡住,會讓你刷也不是(會把好不容易養起來的茶垢刷掉),不刷也不是(有卡住異味與毒素)!如果持之以恆,養起厚厚的茶垢,光是茶壺把玩時散逸的茶香,就非常非常迷人….這種茶壺泡茶當然有修飾茶香的效果,因為不僅他吸收所泡的茶的香氣減少,還釋放出以前所泡的茶養起來的香氣,所以香味會特別足。不過僅限於茶香啦!茶底味影響並不大!因為卡在茶壺上的茶垢,能影響茶水味道的成分太微乎其微了!
泡茶牽扯到的知識與技術非常多,像如果要泡大壺茶,器具與泡茶方式就要整個重新設計了。
像我在研究飲料店整個器具與保存方式的選擇,不適用而丟掉或賣掉的器具都足夠給三家飲料店使用了。當然啦!那是我比較龜毛...
用錯器具與方法,的確會讓一壺好茶完全泡不出特色,甚至還完全毀掉那泡茶(只呈現出80%以下的質感),這個倒是真的~~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茶、同一個人評鑑,帶回家自己泡以後,與當初在試茶的感受往往評價南轅北轍。會不會泡茶及器具的選擇,的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