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家之所以對文本類比產生興趣,是因為他們觀察到,發生在時間當中的一次行為雖然在我們注意到時已經不存在,但是我們賦予它的意義始終存在著。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麥克.懷特、大衛.艾普斯頓著,心靈工坊出版。頁11。
上星期在看完【台灣維新—守護者篇】之後,許多曾經自我否認與壓抑的生命經驗,突然隨著那影片裡倒敘的歷史事件,像撕開OK繃一般,一層又一層地讓那還留著膿、帶著血的傷口,有了被自己看見的機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bgAeC9QKQ4
當我一遍又一遍地看著,那種痛幾乎要將自己打倒,但卻是一次次地有了份明晰的感覺。即便當我跟先生陳述被這支影片所勾召出的痛苦回憶時,我也是哽咽地幾次中斷。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壓抑得那麼深,甚至以為自己已經完全跟那段經驗全然切割,但卻在觀看影片時,措手不及地爆發開來。」我說。
先生沉默地聽著,或許試圖去了解這份深埋的傷痛。
「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去對付一個孩子呢?!」
陳述的當下,有許多受害者的情緒跑出來,而我似乎也不斷地在喃喃自語著:「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去對付一個孩子呢?!」
的確,才一個半大不小的孩子,就得去面對衝撞體制的後果,以及來自握有權力者的脅迫。
但是,我在口述的當下,雖然仍有痛苦與情緒,但是,慢慢地突然在心中湧現一份開放與溫暖。
「我想,曾經的生命經驗都是有意義的,在所有的情緒之外,似乎還有更開闊的部份,等待著我去穿越,而後真正將這份經驗轉化為正面的力量。」我幽幽地說著。
先生點點頭,表示贊成這種面對自己的過程。沉默裡,有一份堅實的撐持。
於是,將這段傷痛的生命經驗書寫下來,也開始面對自己長久以來否認與壓抑的歷程。
否認,是因為與體制衝撞的失諧感;壓抑,是在主流脈落裡的一種趨力,讓自己可以不致那麼孤立。
但是,在否認與壓抑之後的書寫敘事,不僅僅只是將過去發生的傷痛再現而已,更積極的意義就是透過「問題外在化」(externalizing the problem)的過程,將自己與痛苦的經驗分開,並且予以空間去整理、檢視個人與傷痛之間的交互作用動力與施力的方向。
傷痛對於我個人的影響力較大?
或者,我個人對於傷痛有更大的影響作用呢?
而傷痛經驗又如何影響到我個人的人際關係運作呢?
我知道,自己個人經驗的書寫,的確是挑起了許多人的敏感神經,也似乎不免引發緊張的人際關係,但是,當我開始一一分開檢視人、傷痛,以及人和傷痛之間的交互關係時,我與許多擁有不同生命經驗的人的關係,已經不是問題所在,因為真正的重點在於,傷痛、人與傷痛間的關係。
也唯有透過「問題外在化」的細微檢視與省思過程,我們才能降低人我之間的相互指責與交相迫害。
「問題的外話能使人與問題和自己與問題的關係分離,但這樣的外化不能使他們免於使問題存在的責任。事實上,問題的外化不但能使人覺察,進而描述自己與問題的關係,也能夠使人對問題負起責任。在以前,他們不可能這樣擔起責任。」—【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麥克.懷特、大衛.艾普斯頓著,心靈工坊出版。頁72、73。
是的,敘事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承擔的責任,雖然往事已矣,但是當初賦予它的一份意義始終存在,也始終影響在我的感受、覺知,以及與週遭人事物互動的方式,而我現在更需要做的是認證、述敘這一份傷痛,再透過一連串的自我對話、反思與質疑,重新將過去的經驗定義,讓它能與未來的願景相接,真正能引導自己如何在此刻當下以多元的脈落,真正找到一份生命的出路。
這一星期以來,我反覆閱讀著傅柯的相關著作,以及【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試圖在許多敘情的反應之外,能夠找到一份不一樣的生命出路。
以我的位置,自己能努力的似乎就是把曾經的生命經驗,透過許多療癒的過程,把它轉化成一項正面的能量。成效,似乎難料,但是,努力與誠懇是有的。
選戰倒數計時,但我自己似乎在敘事理論裡,找到了一份柔軟的所在,讓歷史的傷痛不再只是選舉的消費財,卻是一份面對與重建的過程。
祝願這片土地上的所有我真愛的台灣同胞,不管你們支持的是哪一位候選人,我們都能找到一份意義的所在,以此為實,將過去種種的糾結轉化成我們共有的資源,得以彼此珍惜,更能相互扶持,畢竟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都不曾和我們經歷過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