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13 17:20:13| 人氣6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學習接受自己的變—兒童繪本《很新、很新的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成長,一種身心靈的微妙改變,我們經常在過程之中感到困惑與不安,不確定這樣的變化,該讓自己如何承擔與面對。

  其實,我們總在念頭升起與掉落當中,一再地歷經所謂生死的變化,只是我們的心習慣執持在恆常的瑣碎,甚至會潛意識地否認變化的可能,即便絲微覺察,有時也會刻意壓抑感受。

  我們的確一直都在分秒當中變化著,不一定侷限於時、空的直線象限,更可能是一種反覆交替的遲疑。既然變化是生命的常態,我們該如何成熟地看待這位可知的變化,並願意無畏地深入探索其中的奧妙呢?

  《很新、很新的我》這本繪本書,淡淡地以小男孩清晨起床後的奇妙感覺開始,他感覺「有人離開了」,只是不知道是誰。他點數家人,一個都不少,那到底是誰不見了呢?

  他環顧臥房四周,竟發現自己不再喜歡去年自己所挑選的壁紙,他繼續在家中遊走,景色依舊,但心中還是覺得「有人離開了」。

  友人邀約打彈珠,他不再感興趣,反而喜歡郊外散步;妹妹邀約堆積木,他寧願獨處。反正,他就是感覺「有人離開了」。

  自己的房間裡,都是他最愛的布偶與玩具,只是他也提不起興致把玩,只是開始對一枚貝殼的經歷感到好奇,希望到圖書館翻翻關於貝殼的書。於是男孩找來大紙箱將房間裡所有用品都打包起來、封箱,他知道「有人離開了」,而且是在箱子裡頭。

  而男孩,正是一個很新、很新的自己。

  為Rebecca讀這一本淡淡如詩般的成長心情筆記,七歲的她似懂未明,但慧黠的眼睛巴眨著,似乎與內在進行某種懸密的連結。
  
  我問她,過去喜歡的粉紅色,現在不再那麼喜愛了,望著寶物盒裡的粉紅蝴蝶結、髮夾、書籤、信紙、鉛筆,究竟有什麼感覺呢?

  孩子偏偏頭想著,「現在我比較喜歡藍色了,怎麼也搞不清楚,為什麼自己以前會喜歡粉紅色呢?而寶物盒裡的東西,真的屬於我嗎?有時想想,會有一點點難過。覺得喜歡藍色的自己,不太了解那個喜歡粉紅色的自己,那到底有幾個自己呢?」

  我心疼地笑了,告訴孩子,不管喜歡哪種顏色的自己,那終究都是自己,只是我們能感覺到有一種變化在靜悄悄的發生。

  每一人隨時都在經歷身心靈的變化,孩子可能因為身體成長與青春期生理變化,某種脫殼的劇烈變化,常常會讓他們手足無措。就像青春期的我,歷經強迫症的折磨,以及不想長大的心理抗拒,總覺得每天都可能有毀天滅地的危機,於是,我用憂鬱與自恨,來面對最自然的變化。

  現在想來,真是心疼那位內在的青少女。

  我與孩子分享,自我變化其實是一種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小秘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能像打開寶藏般地,迎接變化的無窮豐富。

  「這個世界實在太豐富精采了,唯有變化才能幫助我們放開自己的注意力,多多探索與欣賞那繽紛的世界。就像妳以前只愛粉紅色,眼裡大概只會注意到粉紅色的小玩具與文具,現在你開始喜歡藍色,就會發現大海多美麗、天空多澄透、Cinderella的藍色舞衣有多美。未來你還會發現,更多采多姿的世界萬象呢!」我說。

  孩子的眼睛睜得好大,彷彿她的眼前有七彩寶盒般,眼珠子都閃爍著幻麗琉光。

  其實,生命的美妙不僅如此,變化的層面更可以細微化到一念之轉的瞬間,我們的確都是死於昨日的種種呀!

  我們何必畏懼變化,而將自己埋首固著在表象世界,緊捉著一點點安全感不放,並耽溺在捍衛恆常的概念呢?

  讓自己全然敞開,讓無常變化如風動,輕拍著我們覺知的羽翼,穿越表象的層層遮蔽。

  我告訴孩子,變化還有一項更有趣的獲得,那就是自己觀察自己的心得,能夠溫柔地受自己所有的感受,也相信這些感受都將與變化,一起進入另一個變化的階段,那麼這種貼近自心的觀察,才是陪伴我們一輩子的好朋友,因為我們永遠能確信的是,自己始終與己同在,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孩子笑開了。我不知道她能不能完全懂得,但我卻深信,自己一直在學習觀察自我身心靈的變化,與接受自性所有的善與惡,我是極其樂意地陪在孩子身旁,繼續分享人生道上的變化之旅,以及那份與己同在的愛。

  新、舊之間,都是我,而細微的覺察就是那過渡的最安實的橋樑。

《很新、很新的我》夏洛特.佐羅托文,艾瑞克.布雷格圖,李碧姿譯,遠流出版社。
圖片來源:博客來書籍館

台長: 京都子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