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跟我抱怨她總是心煩意亂,尤其每天早上去運動時,遇到三姑六婆的友人,然後七嘴八舌地聊開兒女的婚事,她就會在瞬間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你兒子成就都不錯嘛,怎麼都不結婚呢?眼光是不是太高了?」八婆沒腦袋地碎唸著。
「你兒子也三十幾了吧!怎麼都找不到對象呢?」四九姨少根筋地自言自語著。
「男生這麼一把年紀不結婚,是不是怪怪的呀?」歪嘴嬸腦筋短路地白痴造句著。
母親很無奈地向我陳述這些人際閒聊時的輿論壓力,她甚至覺得大家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好像兒子不結婚跟她這個母親教養,大大有關係,讓她好幾次都不想出門了。
「很煩,想一直躲在家裡,實在無法忍受別人直接詢問,或者間接用眼光質疑的表情。」母親連嘆三聲,三聲無奈呦!
我笑了,因為這就是我所認識的母親,她一輩子最在乎的,就是別人對她的評價,台語有句:「驚人講」,母親這輩子就是怕被人批評,就連一個眼神,她都是無法忍受的。
我反問她,自己在閒聊當下,除了感到心煩意亂以及自責之外,還有其他的感覺嗎?
「煩都煩死了,還能有什麼感覺?!最多就在心裡趕快念佛,希望兒子趕快結婚,給大家一個交代,我也好正大光明出門。」母親連珠炮地說出她的心願。
我告訴母親,其實她鎮日默寫一貫道的經本,這只是在義理上做工夫,真正的實修應該是在生活的分秒,以及與人應對的每一個字句當中。
同樣的,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也會面臨許多人的挑戰與質疑,有的人甚至嘗試用最激烈的言語激怒我,只是,我不會去刻意壓抑自己的憤怒、羞辱與受傷,或者造作地呈現高度克制的優雅,反而是在自己情緒被勾造的當下,學習安忍無畏地辨識自我的心識結構,以及釐清整個情緒被引動的過程。
我的生存策略已從過去避免將自己暴露在被挑戰的危險境地,來到勇敢地接受每個念頭都是修行機會的實相。
附和主流價值,以及討好多數人,的確可以讓自己活得很安全與舒適,但是這不是真正的生命,這不過是多數暴力所設定的界限,與其惶惶終日地揣測他人的期望,並且汲汲營營地符合標準,倒不如反觀自照,回歸本性真心,隨時接受概念世界的挑戰。
我們的確可以無意識地集體行為,就像眾人圍聚取暖般相依,只是這火難道不會熄滅嗎?人群沒有散去或重整的可能嗎?
我選擇走出取暖的山洞之外,在未知當中尋求更開闊的可能。
於是,我不再惶恐地避免被挑戰,反而是直接迎向質疑,並在起心動念的微細之處,觀察自己的心理遊戲。
我詢問母親,有沒有可能回憶一下,與人閒聊觸及弟弟未婚的話題時,她的心裡是怎麼想的?自己到底真正在恐懼什麼?而造成自己恐懼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
我並不要求她馬上給我一個答案,因為慣性衝力又會讓她落入編出一個好答案給我,而不是真正從覺察領悟的真答案。這個內在觀察的部份,我希望母親能留給自己,當作是一份生命修行的功課。
我們有沒有辦法承認,別人怎麼說是一會事,有時甚至是中立的,但是我們如何去解讀,常常成為情緒反應的主要關鍵。
隻掌之聲。這是我與母親分享的禪宗公案。
我們無法要求對方用什麼態度跟我們說話,或者說了些什麼,但是,在意義的詮釋上,以及自我的情緒反應,的確是可以透過自我覺察而深化的。
我其實不在乎這些三姑六婆到底說了哪些事,因為重點在於母親能否辨識自己起心動念的過程,以及生命展現的自主性。
我建議母親守著自己的念頭,如同站在老鼠洞外,觀看老鼠的動向,並隨時快手捕捉。念頭如鼠,但是只要我們以覺知守候,總會逮到那老鼠尾巴的。
當三姑六婆又開始老調重提時,我提醒母親可以用微笑帶替所有的嘆息、埋怨與悲哀,卻是好整以暇地等著打念頭這隻大老鼠。這就是在心識變化當下,進行內觀覺察的工夫。
「難道你不覺得這些惱人的言論,對你而言都是一種修行的試煉嗎?當你皺眉、嘆息與煩惱,不正是向惡魔道投靠嗎?那你平日誦經拜懺的功夫呢?怎麼不好好運用在正知正解上面呢?」我向母親提出了一些觀察。
其實,我希望母親洞見的,就是別人意欲勾召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並非一隻待宰的獸,而是一隻平原走馬,我們的確有生命自主權,並且在我執覺察之中,穿越所有情緒的迷障。
「你不僅可以不被他們的言語所羞惱,甚至可以利用你的靜定覺察能量,感染與影響他們,這也是一種善行。」我與母親分享將困頓處境,逆增上緣的可能。
一記舒緩的微笑、退後一步檢驗自己的經驗,這種有別於當下回話與情緒作用的反應延遲,的確是能將正向能量,傳遞給對方的。
「難道你不覺得自己一個放鬆的微笑,以及點頭不語,就能讓這些三姑六婆回去想破頭嗎?你的一個不被勾召情緒的清醒,或許也是讓他們反省慣性造口業的開始,這不是更功德圓滿嗎?」我誇張地模擬那種微笑不語的表情,就像老僧入定般。
「哪有那麼簡單,知道很簡單啦!要做到就太難了!」我的母親大聲嚷嚷著。
還未嘗試就先投降,這也是母親慣性的一種。
我告訴她,改變自己的心識其實很簡單,只要停止慣性反應的衝動,哪管只有一秒的時間,就能發現生命有著豐富的滿足感。
我把心得跟母親分享,至於下次她回家進行晨間運動時,是否能夠有意識地回應三姑六婆的垂詢,這就是她自己的功課了,而我所能做的,大概也就是相信與祝福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