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06 13:00:12| 人氣9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蘇荷美學教育》_父母請睜開發現的雙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們可曾想過,當我們睡夢初醒,再打開雙眼的一剎那,究竟是哪一種意識先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而因為意識所興起的情緒究竟為何?

  當孩子在蘇荷美術館上課的同時,我這個馬車夫媽媽就在展場的教室,同樣上著館長為我們準備的美術先修教育課程,與孩子並進地在美學的寬廣世界自在飛翔。在一次課程中,林千鈴館長特別提到「發現之眼」,那時我心裡自我的僵化意識之中,升起一個巨大的懷疑泡泡,將我整個人包圍起來,「眼睛不過就是用來看,打開眼睛就看到了,還有什麼發現不發現的?!」我的質疑有如一塊生鏽的大鐵板,不僅笨重、稜角尖銳硬實地難以容人,那被時、空所腐朽的凹凹凸禿鐵鏽,更是像無數個張開尖利牙齒的小嘴,隨時要將人給吞蝕、咀嚼。

  林館長的溫柔聲音中,有著無限的包覆與寬容,彷彿那厚實海綿,撫觸圍繞著我的那塊生鏽鐵板的質疑,讓我不再有與自己或對境格格不入的防衛孤寂;但她邊闢入裡的解析,又像是棉裡藏針似地,將我那個將自己迷障住的大泡泡給瞬間戳破,好讓我的耳膜有空氣進入作為介質,聽到多元的聲音。

  林館長進一步闡釋,當我們用「發現」雙眼看世界,我們才能在沒有定見的框架裡,看見孩子美好的原始創作的秘密花園。我想,成年人最大的失落,大概就是將「發現」演化(是進化?或退化?)成「批判」的雙眼,每當睜開眼,眼睛所見的單純視覺接收,還沒來得及如實地映在我們的視網膜,我們所知、所懼、所迎、所惡的設定程式,已然啟動我們自以為是的起心動念,而具有排他性的「所識」,就完全扭曲了單純的觀看動作,於是投映在視網膜的影像,根本無法真實傳達真實影像,充其量都是局部縮小、放大或扭曲、失焦的畫面,充其量只是我們心是作用的延伸。

  當父母嫌惡孩子的樹木怎麼是深藍色時,那不過反映了家長被世俗制約的恐懼懦弱;當父母評論那隻狗畫得太不像時,突顯的僅僅是父母阿諛討好主流價值的卑屈嘴臉;當父母譏笑孩子怎麼不乖乖在白色紙張上作畫,卻拿起皺巴軟綿的衛生紙塗鴉時,呈現的不過是父母對於生命材質的僵硬與蒼白。我們對於生命存在的色、形、質,缺乏多元統整的柔軟認識與大膽運用,這投射的正是我們太過小心與取巧的存在姿態,我們認為世界是個四方方且不變的空間鋼架,而個人的小世界又是其中的方塊,若要爭取空間存在,我們就得以魔術方塊般地與人謀合,才能確保不被推擠出場的厄運。

  我們的生命基調是恐懼、討好與爭奪,我們也以此來框架型塑我們的孩子!

  我們能憶起童年時光,第一看到螞蟻在地上搬東西的好奇、驚訝、感動,或者聞到一朵梔子花香時的閉目微笑、沉浸美好與自我愉悅地拉長一聲「Mummm」的感嘆嗎?為什麼?稚嫩時光的回憶總是那麼溫香柔軟,而我們也總能有被萬物寵愛的感受,甚至只要我們一打開眼睛,那所見的一切都彷彿是一個魔術神奇,「噓」的一聲,天地之間只剩下那份神奇與我們私密同在,要我們千萬別發出聲音來,因為接下來它就要為我們揭開所有的大秘密,而且就僅僅是為我們而開。

  是的,童稚時光的我們,有如一條暢通無阻的中空水管,完全沒有世俗定見、集體價值判對與自以為是的執持,我們是全然放空地讓萬有訊息來去自如,我們是張開「發現」的雙眼,等待諸有情為我們示現關於生命的美好,那是存在的美的情調,也是心裡底蘊的沉澱厚度。

  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也能再次打開那「發現」的雙眼,一如最童年時候的空寂如竹?或許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突破成人社會雜染的識見迷障,直指實相地探見孩子的美好,也讓自己成為那發現後最豐收的受益者,而孩子才能在廣袤的天地之中,如光輻射地他們最原始的初心,照映這晦暗的蒙塵世界。

  林館長在演講末了提醒家長,隨時用「發現」的雙眼,相映孩子的一切,包括他們的創作,我們無須評論、指正或修改,就接受一切如所是地,成全那份最初的樸質,相信生命的自然推演,而美的經驗亦是如此。

  清晨睜開雙眼的那一刻,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否嘗試將「發現」融入視見,或者讓發現就變成看的本身,甚至是我們的存有,或許,我們的世界將有天崩地裂的遽變,也許那正是盤古開天闢地的驚人能量,因為,我們的「發現」雙眼,正是那能量的引爆點!

台長: 京都子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