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同理不要安慰
三星期前是復活節假期,與Rebecca一起在家繪製復活節彩蛋,有煮熟的雞蛋,也有卡紙的平面裝飾,Rebecca工筆畫似地精雕著蕾絲般的裝飾,那技法著實令人讚嘆,只是一個不小心畫岔了,她自己氣得腦袋生煙,雖然我一旁忙著安慰,告訴她這小小的失誤不算什麼呀,改一下就掩飾過去了,可是似乎我沒能成功說服她,小臉頰依然脹得像只發粿。
Rebecca的繪畫目前處於具象與卡通期,每個人物都可以生動地動物造型來模擬,像她常常用可愛粉嫩的兔子來代表自己,那表情的確是維妙維肖,只是不太能嘗試所謂抽象的畫法,即便我有時拿起畫筆,想畫出心中所想的畫面,也會被她批評說畫得一點都不像,雖然我強調自己只想畫得快樂,或者把昨天的夢境、現在快樂的感覺畫出來,她還是很難被我的抽象“話”給說服。
其實,抽象寫意的畫法,對於我而言,有種快樂自在的紓放,因為從來沒學過任何繪畫技巧的我,若真要我寫實模擬,可真要折煞我了。而且抽象有個好處,反正我畫了算,愛如何詮釋與硬拗,全憑自由心證,也完全不會有所謂畫錯的驚愕。
連去兩星期去忠誠誠品店的卡樂米(Color Me)彩繪瓷花瓶時,我們也是糾結在抽象與具象的衝突裡。面對一只立體的心型花瓶,Rebecca堅持要以鉛筆先工筆描摹,然後再以水彩筆沾釉料上色,的確有某種的困難度,而我只能取巧地請她嘗試用海綿點觸法來簡易行之,不過為了尊重原創,我的建議只是建議,她的窒礙難行依然發生,原本有趣的磁繪,到最後搞得有些悶,立體瓷瓶不如在紙上作畫的順暢,幾次畫偏了或造型不如預期,讓Rebecca很沮喪,而我則是因為無法說服她,而暗自懊惱!
對於無法成功說服Rebecca相信抽象也可以很美,畫畫沒有對錯,一直耿耿於懷,不過終於在蘇荷美術館裡,找到了另類的解法。
孩子到蘇荷美術館上課,我這個馬車夫媽媽不僅可以「摸蛤兼洗褲」地同樣上藝術導論與欣賞的免費課程,當孩子下課之後,群聚到大廳的遊戲空間玩樂的幾十分鐘裡,我們家長還可以進入美術教室,由老師為我們講述課程的設計與解析各個孩子的創作理念。
蘇荷的老師們都有一雙不同的眼睛,他們總是能夠有發現的驚奇,而不是評論的口沫橫飛,說實在的,我已經被視覺感官所制約,看的本身就是一個框架,有些創作在我看來,實在難以落入解讀的範圍,可是蘇荷的老師會耐心引導家長一個全新的視野,從色彩、線條與交疊,來探索孩子內心的想像天空,與夢想的柔軟質地。
其實若以學習時間計算,孩子上了一個半小時的課,而家長卻足足上了兩個多小時,真不知誰陪誰來唸書呢!每次我都會在心中暗叫:「卯死了!」真是一人吃兩人補,媽媽健康,胎兒壯!
4/28下午,在與老師課後的分享當中,我把自己無法說服Rebecca抽象作畫與畫畫無錯的困擾,請教老師,希望得到一些專業協助,果然,老師的一席話,開解了我的困頓。
【同理vs. 憐憫】
首先,關於畫錯的情緒反應,老師向我解釋,為何我無法說服Rebecca,因為我當時的確是在安慰她,只是一味要她別難過了,而事實上,雖然我嘴裡不說,但心裡還是認定畫錯的那一筆的確是個失誤,美其名是安慰,骨子裡就是父母失去耐心的取巧,只不過希望孩子別再鬧了,乖乖地趕快完成一幅話吧!我認真地反省自己,當下的確沒有把自己同理到Rebecca的心情,就像自己在下錯一個標題時那種懊惱,即便有人一旁安慰,我也是同樣地雙重自責,嚴格地說來,Rebecca失誤的一筆之於我,是一種與己無關的次要事件,我僵化母親的角色,無法與孩子同在,去感受到眼前的事與願違,反而撇清般地超然一旁美其名安慰,實進行孤立孩子情緒的事實,不僅如此,我的輕忽與敷衍,更助長了她本身與自我感覺的疏離、對立,變相鼓勵她避免感覺自己的感覺,如此才能免於困頓的謬論。
我無法從她畫錯的困頓點去發揮同理心,而一味無意識地安慰她,我深化地思考日常與孩子的互動,尤其在面對困頓與挫折時,我都只是行動派地要她立即找到對應之道,卻完全忽略適時地停留在自己的情緒之中是必需的,因為情緒是起心動念與外境互動的指標,也是一個觀照自己的方式,情緒之於人,就像儀表板之於汽車,當儀表板顯示故障的紅燈,我們所要做的是根據亮燈指示,找出汽車內部故障的所在成因,並找出維修解決之道,而非一味地想湮滅事証以息事寧人,妄想打壞儀表板,並不能讓汽車的故障問題就此消失,而壓抑情緒同樣無法找出真正止息的內在自我對話,唯有正視情緒的所在,全然感覺、清晰檢視,我們才能摸清所有的來龍去脈,為自己的情緒找到消解的出口,也能在下一次情緒風暴來臨時,有最溫柔、定止的方式,站在制高點上,讓情緒自由來去。
唯有同理才能與孩子同在,透過內觀方能將情緒如孫悟空腳底下踩著的觔斗雲,自由翻轉來去,也才有止息於虛空的可能,情緒之後才是實務對策的開始。 老師以她在美國教室的實例來分享,一個小男孩也是每次畫錯就好生氣,把紙揉一揉,丟掉!再拿一張,才剛畫一筆,又錯,再揉掉!最後老師問他:「兩個人的椅子都壞了,A把它直接丟掉,而B則是拿起釘子敲敲打打修理好,然後快樂地繼續使用,請問哪一個人處理得比較好呢?」果然,小男生懂了,也願意著手去修正所謂的不完美與錯誤,最後還是一幅美好的圖像呈現。
肯定彌補與修正也是一門藝術與功勞,孩子才能真正學習延遲那份完成的自德與快樂,並且在修補的努力之中,擴大對世間完美與否的心量。
【世界的另一種可能】
至於抽象與具象的對立,老師則是認為兩者是並存且相輔的,偏執一方都無法展現美學的精髓。孩子無法信服我抽象也可以很美的說詞,老師歸咎於媽媽是空口說白話,自己都「沒有作品」來佐證,怎麼能讓孩子從卡通具象的視覺滿足中,體會到用心感受也可以看見另一種詩情畫意呢?
蘇荷美術館館長林千鈴曾在上課中提到,繪畫不僅可以畫出眼睛所看見的,更能夠畫出心裡所想的美麗境界,前者已然被相機的發明所瓜分取代創作空間,然而獨特心靈的世界卻是因人而異,甚至單一個體的起心動念,乃至念頭止息的間隙,都能有百變樣貌的心理圖像,於是,畫自己所想的是永無窮盡的創作來源與天地寬廣的揮灑空間。
老師建議媽媽可以自己創作一些心裡所想的畫,讓孩子在母親愉悅的揮灑彩筆氛圍中,感染到有別於畫得“很像”的另一種繪畫成就與感動,或者,帶領孩子翻閱米羅、畢卡索等人的畫作,打開孩子的眼界,去容納另一種色彩與形式,甚至講故事般地解釋畫作的意境。
的確,當我們週遭環境用最制式且粗糙的形式,以繪畫比賽、低俗的美少女卡通等主流霸權形態,來框架孩子的創作空間的同時,家長也能以溫柔的作品分享,不論是自己的或是過往大師的遺作,引領孩子突破單面向的思考,領略畫中世界的千姿百態。不論具象或抽象,只要是隨心所願,都是可以成為美學深邃的內涵。
與老師長談三十分鐘,不僅解開我無法回應孩子畫錯的驚愕,當然也讓身為家長的我,再次從同理心的有無,與自我作品完成的期許,了解繪畫藝術的無限寬廣,如同林館長所言,擦亮自己的雙眼,去“發現”孩子創作的美好,那份美的感動是動態且無限增生的,因為創作者與欣賞者,都能為一幅畫作注入無窮的真善美能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