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becca的生日是1999.12.04,按照台灣的算法,她得等到明年秋天才能入學,但是德國幼稚園老師,與小兒科醫生建議我們讓她提早入學,所以,今年九月我的Rebecca就要上學囉!
去年Rebecca五月就跟德國奶奶回來念幼稚園,據老師觀察一開始她還會因為語言障礙,而表現得有些羞澀不安,但兩星期過去後,她的德文程度已經跟一般小朋友一樣,毫無障礙地快樂學習了。而今年四月,在機場她興奮地像隻小鳥,因為她又要回德國唸書了,這次她一踏上德國領土,就彷彿回到家似地,一開口就是她所熟悉的母語,連幼稚園的老師都覺得很驚訝,因為一年過去了,Rebecca不僅能夠記得過去的點點滴滴,就連小朋友們的名字也沒忘記。
老師說Rebecca是屬於觀察型的小孩,舉止沉穩且彬彬有禮,不會躁進或浮動,總會觀察幾分鐘,並在心裡演練過後,才會出手表現,而且一表現就是超乎水準,所以在團體中,她有安定人心的作用,並且將氣氛導引到最佳狀態,只不過她的缺點就是不懂得說不,尤其面對一些比較好動且攻擊性強的小孩,她多半傾向不據理力爭,讓他們佔盡便宜。就像有次在學校游泳,小朋友將她的浴巾攤開,然後躺在上面,而她也就只能坐在一旁的溼冷草地上乾瞪眼,我婆婆問她:「為什麼不趕他們呢?」她一副無所謂地回答:「等他們不想躺了,自然會還給我寧靜!」當婆婆轉述給我聽時,我的確是蠻生氣的,因為德國小孩自小就被教育要全面觀照自己的利益,說明白一點就是比較自私自利,但這是相對於台灣人的禮讓友好標準,我個人認為自私並沒有什麼不好,只要能夠緊守界線不侵犯他人,有時這台灣人來得直接明白,我們從小被教育違背心意地向人示好輸誠,然後再暗地裡祈求有天別人也可以用友好回饋,這種迂迴要求的方式,有時是蠻自欺的。我從沒在這個議題上,教育Rebecca應該採用德國或台灣的方式,但至少我希望她不要太爛好人,尤其我是個恰北北,自然會期待她不要太軟弱,不然還真的不像我生的。這個案例使我想到Rebecca一歲半時,我們住在紐倫堡附近的Erlangen,有次我帶她到運河邊的公園玩,本來只有她一個人慢慢地爬木梯,準備玩溜滑梯,誰知道從哪裡冒出一大堆德國小孩,完全不排隊又爭先恐後地推來推去,嚇得她趕忙倒退爬下來,就說她慢慢在旁邊等,等他們玩夠了她再玩,當時的我簡直氣炸了,我心想:「你這麼沒有競爭力,哪像我的小孩?!你老媽可是一路踩著別人的頭上來的,我要我哪管對方是誰,我就是把他推開,我就是要絆倒他,我沒揍他一頓,就算是便宜他了!我如果像妳那麼和平,我今天可以一路拿獎學金唸完碩士嗎?!」看著她可憐兮兮的模樣,對比德國小孩的撒野,於是我當場發飆,我氣得告訴她:「你如果想玩,你就趕快爬上去,有人推開你,你就大力推回去!」我滿臉青筋準備以暴制暴,誰知道Rebecca竟然小心又惶恐地回答:「媽媽!沒關係,我慢慢等好了!」當場氣得我掉頭走人,讓她小腳快跑跟在我身後,完全不明白媽媽為什麼對她那麼兇,她邊哭邊跑,還不時回頭望著她的溜滑梯。
這個事件發生多年後,我對自己的暴怒行為,真的覺得很抱歉,首先是我的不成熟行為,我將憤怒轉移到年幼無知的她,讓她頓失依據地不知所措,再來就是我不當將自己的行為模式套用在她身上,自以為行之有年的反射動作是最好的,卻全然不尊重她的生命姿態,小孩畢竟不是父母的複製品,他們是另一個奇妙的生命,與無限的可能。現在的Rebecca最愛聽我說她小時後的點點滴滴,諸如baby時期的她大便像擠牙膏般的瑣事,或許現在跟她解釋自己當年的謬誤行為,可能還嫌太早,我想等她成年後再正式跟她道歉吧!
除去Rebecca的濫好人個性之外,她可是全村庄媽媽們力邀到家裡作客的對象,像小男孩Marius的媽媽還很擔心七月中旬的生日會,Rebecca可能已經回台灣了呢!這些媽媽們告訴我婆婆,Rebecca每次在人家家裡作客,總是有禮貌又行止得宜,讓那些平常吵得翻天覆地,或玩具扔得滿地的過動小孩們,一個個安靜地跟她在桌上,氣定神閑地畫畫,再不然就是有條不紊地玩玩具,Rebecca最愛玩角色扮演了,她就是那個導演與編劇,總是親自下場演一遍,還要NG的小朋友反覆練習,當然她也是臨時急智編劇,這果然可以唬得小朋友們一愣一愣的,Rebecca彷彿小朋友們的褓母般,讓這些媽媽們可以安心地去燙衣服或做自己的事,完全不用緊盯著小毛頭可能的暴動舉止,據這些媽媽指出,Rebecca具有良好的示範作用,比起媽媽們聲嘶力竭地叱喝與要求,真的更有風行草偃的效用,所以,Rebecca總是有不同的邀約囉!實在堪稱Grafenberg最受歡迎的人物!
7/12小兒科醫生為Rebecca進行提早入學的評估測驗(包含智能、認知與社會能力),首先是智能方面,Rebecca超越八歲德國孩童的平均智商,這包含空間概念、數字演算等等能力,關於此醫生也相當有信心地說,Rebecca未來一路唸到大學是完全毫無疑問的,當然德國的學制與台灣有些不同,台灣人是一窩蜂地不管興趣與能力,通通先擠上大學再說,搞得可憐學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畢業要做啥?但是德國注重職業教育,唸完四年的小學之後,就要從四種不同的教育方向選擇一項:1. 一路念至大學的Gymnasium,2. 手工操作人員訓練Hauptschule—美髮、木工或油漆技術,3. 實業管理人員養成教育的Realschule—採購管理、水電專業技術,與4. 專業技術人員 Hauptschule—除了法律與醫學之外的高層技術人員養成教育。德國小朋友可以依照個人性向、興趣與能力,選擇適合的升學管道,但這些管道彼此還是有銜接相通的可能,讓學子在學習一段時間之後,還有另外選擇的可能。我們其實很慶幸,Rebecca不必接受台灣的刻版教育,擠破頭地硬是跟人搶機會,然後也無須跟她媽媽一樣,在學校死記一些無用的東西,反倒是生活上挺白癡的毫無自理能力,這是她比別的小朋友更幸運之處,當然,我這個媽媽也可以放輕鬆任其快樂成長,而不必神經兮兮地為她排滿才藝補習課程。另外,體能評估與感覺統合能力也合乎入學標準,Rebecca回家後還很自豪可以單腳跳躍,以及原地像芭蕾舞者轉圈圈。
接著是認知行為,Rebecca表現非常沉穩自持,而且非常有主見,例如醫生要她畫個房子,她會清晰地解釋自己的圖畫,對於哪裏該有煙囪或窗戶該開在哪裡,都能明確表達她的看法,有趣的是她畫人物都只有三隻手指頭,醫生對此有點小疑問,誰知道她一副大人的口吻說:「我知道一隻手有五根手指頭,但我覺得畫三根比較美呀!」逗得連醫生都笑了!
至於社會應對能力,Rebecca的口語表達非常清楚,而且可以覆述整篇故事,雖然看起來文靜,但是小腦袋與眼睛都清楚地觀察周遭的一切,然後適時地回應。
綜合所有評估之後,醫生建議我們讓Rebecca提早入學,對此,她也興奮期待中,不過我們沒有對她沒有資優生的期待,因為德國小學的學習程度與內容,絕對是遠落於台灣小學之後的,可能台灣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就會“背”出一堆連德國三、四年級小朋友也不知道的“知識”,搞不好台灣孩子強記的英文字彙,還強過德國孩子的平均值。其實我們對Rebecca的課業表現,並沒有太高的要求,看看自己一路過關斬將唸到研究所,也算是台灣的高知識份子,但是對於知識的熱愛是到中年後才慢慢培養出來,至於自己生命中的渴望追求,也是最近才慢慢去思考的,只因我們的教育制度桎梏我的心靈太久,讓我只想走最多人走也最安全的路,卻完全忽略自己的內在聲音,所以對照我這個學習的失敗例子,我們對Rebecca最大的期盼是快樂地成長與學習,並且培養對於生命的好奇與熱愛,因為這將是她一輩子所受用無窮的,選擇她所愛,也愛她所選擇的,如此,生命才是一種愉悅與自主,也才能在心靈的舒展中,在臉上浮現一抹無有疑惑的微笑。
很難相信,當初在我肚子裡彈跳著,每晚聽著我唱中文歌的超級迷你虛擬小孩,就在出生後的時光飛逝裡,竟然要唸小學了!而且還是這麼一個靈巧的孩子,她爸、奶奶、阿嬤與我對於Rebecca要上小學這件事,一時都感慨良多,或許這是人生的旅程碑吧,我們從手抱一個小娃娃開始看著她,於今她要天寬地高地尋求自己的世界,我們都有紅著眼眶的欣喜祝福,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傳承的喜悅,一個夢想的擴大,這是每個有小孩的家庭,都可以領略的喜悅。
後記:Rebecca在台南阿嬤家時,最愛阿嬤講故事給她聽,或者看蔡志忠繪製的動畫「心經」,阿嬤說她整晚講得口乾舌燥的,Rebecca還是聽得津津有味。有次阿嬤得了嚴重感冒,聲音沙啞得根本講不出話來,Rebecca吵著要聽故事,阿嬤開玩笑地說:「Rebecca換你講給我聽好了!」結果,Rebecca滔滔不絕地把阿嬤曾講給她的故事,神靈活現地講演一遍,有趣的是,她還會以不同的音調與表情,演出其中的人物對話,例如:蘇東坡的「巴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禪機對話。阿嬤說原來小妞已經把所有故事都記在腦子裡了,如果不是阿嬤得了感冒,還真不知她惦惦吃三碗公飯哩!
阿嬤還說Rebecca是個努力型的孩子,她最愛一本ㄅㄆㄇ兒歌集,總是在阿嬤忙時,一個人靜靜在沙發上閱讀,她還認真跟阿嬤說:「等我念了一百遍之後,我就會通通記起來了!」阿嬤驚呼,你幹嘛像妳媽一樣用功讀書呀!?沒辦法,這就是Rebecca小妞 ,喜歡安靜唸書,更願意認真踏實學習,害阿嬤好心疼,這麼小的一個孩子,就懂得努力用功,真是超早熟的!不過阿嬤為此還責難過我,可是呀!大人冤枉呀!我以前被逼唸過那麼多無用的書,今天我怎麼會這樣逼我的小孩呢!我發誓我絕對沒有教她唸書過,我不過都是放牛吃草,任她跟妹妹在家胡鬧地玩著。
7/12下午幼稚園放學後,我和個小妞玩辦家家酒,Rebecca也唸了一整本德國童話給她的娃娃們聽,我在一旁只有讚嘆地拿起攝影機猛拍,不過真不好意思ㄛ,我的德文程度已經趕不上她了,我的程度只有幼稚園吧!後來她老爸看了錄影帶,也是驕傲滿臉地說:「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看來她老爸對自己讀床邊故事的成果頗為自豪吧!那我呢!她老爸又鬼叫地要我去加強德文了!唉!快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