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偈大家都耳熟能詳: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沒錯,這是目不識丁時的禪宗六祖惠能因為聽了首席神秀大師為了應徵五祖傳位衣缽的偈詞:「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要人幫他回的戲詞。
結果,沒想到當時的住持五祖弘忍看了,連夜叫他來授法印證,把衣缽傳給他。
難道惠能的這則偈作得比神秀好嗎?
非也,弘忍當然不是因為他的偈好而傳位給他。其實是弘忍看到了這個廚房的伙夫,已經深深悟道,高在其心、其禪的境界,而不是偈詞的好壞。
大家也都知道佛祖拈花微笑的故事。(註1)延伸閱讀:http://mypaper.pchome.com.tw/lovefactor/post/1302814347
佛祖拈花問弟子,由此決定了誰是智者。這也是境界。
佛教有所謂境界的三個層次: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大家應該也是聽過的。第三個層次雖和第一個一字不差,但那已是滄海桑田之後的回歸本心,本心為何?平常心也。
當然今天不是來談佛理的,要講的是詩人的品格。
「我常說:詩人只存在寫詩的當下。」「詩人只是MUSE(註2)的一枝筆。」「詩者言志也」,就是說,詩必得本其心才行!悟而為感,發而為心,述而為言,抒而為詩!詩的品格:詩心第一,奧義巧妙其次。你看那些浸淫詩海一輩子的前輩們現在寫的詩,不都是返樸歸真,以心以義示之?(見山又是山)
有一陣子(三十餘歲前後),我被歸為菲華詩人,原因是因為我活躍在菲首都的詩社團,不過回台一段時間之後,我就沒再投稿海外的詩刊了,原因有二:一是看到了海外文人相輕的陋習;二是不屑以進入文學史為目標的書寫。
我一生寫詩很少參與詩壇活動,也多次婉拒詩社入會的邀約,並不是對詩的興趣不夠或繳不起社費,只是我一生只為詩神服務,不喜歡被貼上門派標簽。以國內幾十年來詩社涇渭分明的山頭生態,那將會對我是種莫須有的設限。
也因為這樣,我一直是名不見經傳,被主流摒除在外的行吟者。甚至當我以九本出版品身份,第一次參加中正大學的地方作家文學會議時就在會議上被同鄉女詩人當眾羞辱,批評主辦單位不該邀我與會,原因是「我的詩不夠水準」?(註3)
什麼是詩的水準?這真是條傷人的利刄啊!可是諷刺的是,批評的前輩女詩人根本沒讀過我幾首詩,連我發表在什麼詩刊都不知道?沒有媒體、名人或詩刊詩社吹捧就是沒有水準的詩嗎?
如果被選上了詩社團的理事長?被推為國際詩會的代表?被總統頒獎表揚?被推荐角逐諾貝爾文學獎?那是不是代表他寫的詩有水準,他的人有了詩的品格呢?
詩人的品格在那裡?什麼是有水準的詩?
我想告訴對詩有興趣的朋友們:
「本來無一物!」那才是詩的品格。
詩人的品格自在文字行伍之間展現。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寫詩不為任何目的,心中無品格(只有詩心)才是詩人的最高的品格!
知道周夢蝶嗎?當今禪詩的第一把交椅。
然而那張代表尊榮的椅子卻不在詩大會上,而是在明星咖啡廳對面騎樓下的舊書攤旁,是用五十年「無品格的禪」贏來的,而他最後也得到了印證。
(註1)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51501730
(註2)希臘神話裡主管詩的女神。
(註3) http://nrch.cca.gov.tw/metadataserverDevp/DOFiles/pdf/00/03/25/14/cca100042-li-rw_lohn_008-0001-i.pdf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