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30 10:00:11| 人氣3,07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老了,怎麼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老了,怎麼辦?

高齡化社會互動學習

作者:悟因法師

醫藥與科技進步,使我們的壽命增長。老人如何管理添增的歲月?對於高齡長輩的生活起居與心靈照護,晚輩要如何因應?長輩與晚輩之間,當打開心門,誠摯對話尋找一個雙方皆心安的平衡點。

全 世界的人口都在往高齡化邁進,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法國、瑞典、新加坡、日本……等,都已進入「高齡社會」。而台灣社會的老化速度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快速。 1993年,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統計,2018年,台灣將進入「高齡社會」,每7人就有一人65歲以上。


高 齡社會面臨需要底層的結構規畫,舉凡高齡者教育、健康醫療、居住安養、老人經濟、福利等各項需求,如:到宅服務、家事服務、送餐到家、日間托老、社區服 務……不一而足。至若高齡族群的消費,醫療、金融、旅遊等各種行業,都已注意到銀髮族這塊區域有巨大的商機,預料未來社會產業結構將產生巨大的變化。


高齡社會是一個嶄新的世代,一個你我即將面臨的社會,此中有很多層面的問題值得探討、深思。


邁向高齡的身心調適


由於醫療科技的發達,現代人壽命增長,平均壽命延至65歲以上。但不論從生理、心理、倫理、社會、教育等方面來協助高齡者,乃至現代醫學進步,生醫科技可以換心換腎,換成一個活力充沛的老人,又如何?


有 一位六十多歲退休的長者,身體健康,經濟不虞匱乏,活力旺盛,當醫院、慈善機構的義工,唯一抱怨的是兒女不在身邊。不斷叨念:「養兒不是為了防老嗎?」而 他的問題其實是「無法為子女做些什麼。」我說:「你可以來紫竹林精舍整理花木,侍候佛祖案桌,或到公園整理花木。」壽命增長,如何管理添增的歲月,這是高 齡化社會要面對的共同問題。


體會生命的本然


高齡化問題真是層出不窮。為什麼?生命的底層終究是生、老、 病、死。人,赤裸裸的來到世間,不斷地穿上各種新衣—嬰兒、兒童、少年、青年、壯年,到老年,最後還是要赤裸裸的回去。一生之中,所有能夠抓取作為依靠 的,最後一樣也帶不走。所有此生受用的福氣、福份,都是世間的人們所共有的。這個身體,依佛法說,「非我、非我所」,因而不自在。或許你要問:這個身體, 我不是一直在用嗎?是的。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雖然希望「我不要生病,我不要老」,但它就是不聽使喚。數十寒暑,色身、容顏悄悄地褪色,直到死亡。它,只 是借用一生而已。


因此,當擁有時感恩擁有,讓它做最大、最好的應用。與有緣的人在一起,把握機緣彼此增上、相互扶持。當擁有的逐漸離去,不用悲傷,緣聚緣散是生命的本然。如果心有戚然、悲從中來,有很多的煩惱,就念佛,讓心安定沈靜下來。


生命的發展向哪裡延伸?什麼是最圓滿的?沒有標準答案。現在的處境就是最好的,這個就是緣起,這就是世間。回歸生命一無所有的初始狀態,細細品嚐當下,品味點點滴滴的因緣,品味其生、住、離、滅的況味,直到不再孤獨。能這樣思惟、修為就是了。


面對與接受生理的退化


如 何「防老」?沒有人知道。現代醫學發達,美容成了專科,年紀大了偶爾拉拉皮,打打胎盤素,又變得年輕貌美。但是器官老化不可逆轉,心肺功能逐漸退化,稍稍 走路就氣喘吁吁,排泄功能變差,多屎多尿,甚至來不及上廁所,這不是故意的,這是零件不好用。沒有人喜歡老,沒有人喜歡生病,沒有人喜歡不好用。


生理、器官的退化,甚至讓一個人選擇退出社交圈。有位居士告訴我,說不敢到佛寺參加共修,或到親朋家走動。為什麼?「在大眾集會的場合,我就聞到自己身體那股尿騷味……。」說坐久了就打哈欠、流眼淚,不期然打個噴嚏,就尿失禁。


沒 有人會故意讓自己變成如此,有時要適度告訴家裡的晚輩,自己有這些麻煩。所謂老人教育,我認為要教育的對象不只是老人,也得要讓年輕人學。讓年輕人知道: 你的身邊有一位老人,他正面臨生理的退化、調適,心理的退化、調適也會一併發生。雖因自身沒有經歷過,所以難以理解。但是你可以漸漸學習諒解、接納,學習 與老人相處。


邁向高齡的互動學習


理解生活習慣的差異


前幾天我協助受理諮商一位老人。老人家的兒女、媳婦、兒子都是教授,很有成就,也很孝順。問我能不能勸勸他們的母親到北部共住,我說:「這比登天還難。」


原 先老太太與先生住在鄉下的魚塭。兩老相依相持,過了一段美滿的銀髮生涯。後來老先生病了,請外勞照顧,最後不治過世。老太太一直覺得,這個外勞不老實,老 先生走後,外勞也不請了。與先生共住時,她老嫌他太黏、太膩,說他太煩人。現在就剩她一人住魚塭,獨自面對空曠的屋宇和海邊。


魚塭已經不放魚,四周是一坑坑的水。兒女們非常不放心,要接她到北部去。可怎麼勸都不肯,就請我幫忙勸。這是一樁不可能的任務!我很為難,就告訴他們:「我非常忙碌。不然,你們將媽媽帶到寺裡來,我來勸她。」那天,他們果真將老人家帶來了。
我問:「你住鄉下都做些什麼?」


「養魚、看電視、聽廣播。」


「為什麼不與子女同住呢?」


「我住不慣。我要住海邊魚塭。」所謂魚塭,大都是半夜叫不到人,只聽到風吹電線的嗚嗚聲,狗拉長脖子的吠鳴,膽子夠大才行。


「食物菜蔬怎麼打理?」


「菜販都是整車載到家門前來賣。兒女也會輪流備菜裝冰箱。我有錢不操心沒得吃。」


我說:「你稍微調整一下,委屈自己去跟子女同住好嗎?若是子女遷就你,回鄉下魚塭,既找不到工作,也無法就學。」


「我過得很好,不用他們記掛。」


我說:「你一個人住,他們的心會一直懸吊著。」


「這我知道。不過,北部我住不慣,沒一個熟人。」


我說:「去其他的子女那裡好嗎?」


「哪裡都住不來。反正我家在魚塭,聞慣了海風和鹹鹹的魚味。」


人生真的很麻煩,家中有個固執不肯遷移的老人家,真令人牽掛!還得出外就業、各自打拼。到底是誰陪誰呢?活著時尚且如此,最後走的時候,仍是自己一個人。孤獨嗎?


我 說:「你很好命。有的是時間,沒人煩你,也不缺錢。如果不去子女那裡住,你就念念佛,讓阿彌陀佛與你為伴。好嗎?」「好!」老太太回答得直爽,二話不說, 倒讓我嚇了一跳。於是我拿了一些功課單,告訴老太太說:「你念佛,念完交回來給我,由我檢查功課,我會去看你 。」「好,我念佛。」一副肯定做到的神情,不用兒女擔待,志向明確,沒有討價還價的猶疑。


老人獨自過活,不去跟子女住,除了生活所需不缺,最主要的是身心安康、內心獨立,自己能料理飲食、生活起居。


主動連結   不成為孤島


年 長者能夠獨立生活,子女就能夠放心的去做事業,照顧自己的婚姻與核心家庭。不過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這麼獨立,有的老人反而變得很依賴、無助。有一篇文章細膩 地描述了這個狀況,大意是這樣的:「我是一個孤獨的老人,先生不理我,孩子不理我,他們都離我而去,我在受一種求不得苦,時常悲從中來。」現在社會上這種 現象非常多,先生、孩子們像小鳥覓食,那裡有蟲就往那裡飛。尤其台灣社會,是國際村、貿易島,有成就的就作空中飛人,全世界到處跑。原以為沒有先生、孩 子,才活得如孤島,沒想到有了先生、孩子的人,也一樣是孤島!內心孤獨、無依無靠!為什麼不跟他們一起翱翔整個世界呢?感受到求不得、愛別離,陷在悲情 中,憂心、被棄的傷感蜂擁而上,即使哭斷肝腸,生命仍然如是。人是需要調整的。為人父,為人母,為人長輩,你怎麼不跟你的孩子說:「我需要你們!」


也許你無法克服依賴的需求,但不應變成落寞的孤島。佛菩薩從來沒有棄捨任一眾生,諸佛垂手接引眾生,眾生也要主動伸手接納。生存的力量得靠自己內在滋養、轉圜、再教育、再學習。


尋求不同的支援系統


人 生本來就是有苦,「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希望家人長相廝守是不可能的。有居士說,要將房子蓋得大一點,大兒子一個樓層,二兒子一個樓層,女兒一 個樓層……,所有的家人都住在同一棟大樓。有的家庭的確如此。但是世間變化是無常的,孩子長大了,有的去美國、英國、印度,或者去中國經營事業,繞著地球 跑,誰與你共住?


有的將鄉下的祖厝改建得很大間,說逢年過節一家人可以團聚。問題是每個孩子都在外落地生根,老厝只留在記憶中。平時負責整理、打掃、守候,可能就是高齡者的服務項目。古代的老人倚閭望兒,尚且不一定盼得到,何況現代!


現代拜科技之賜可以拉近距離,透過網路、視訊、電話,就可以溝通、見面。整個社會已是不同的結構,不同的組織,不同的思維。網路通訊科技也非萬能,有些年長者不嫻熟網路,此時可尋求社會支持。有的送餐中心不只送營養飯包,也送來面對面的誠摯關懷。
高齡者的身心需求、生活、服務需求及價值偏好、社會文化特性等,有世代、族群的差異,宜發展系統的探究、規畫,這是高齡社會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開放學習  改變意識形態


世 界是變動不羈的,「家」是社會的一個小單位,也一直在成長、轉型。在家庭的成長裡,老人面對的是家庭核心的轉移,以及文化崩解的調適。一位老人說:「我才 不去子女的家住呢!要幫他們看家、顧孫、做老媽子、當外勞。」當代社會「個人意識」抬頭,個個追求獨立自主,誰要做誰的核心呢?說真的,如果一把老骨頭還 能做點事,是值得慶幸的。那表示你的身體是健康的。如果古代含飴弄孫、安養天年不是你的典範,就為自己設計另一套典範吧。


學佛,可 以讓自己的身心更調柔,能夠與兒女共住,也沒有什麼不好。不要把自己變成孤島。把家人接納進來,做點家事是舉手之勞。重點在相互扶持。如果自己吃長齋,更 要與家人一起用餐,只要筷子不去夾葷菜,跟他們一起吃飯,不就是一家團聚嗎?家人也學習尊重吃素、念佛、做功課的人,別把素食、信仰,當嘲弄的話題。


學佛的人吃素、修行,心理健康,思考積極正向,心量寬大含容,這就是用功,就是留給家人的最好的教育、財產。當然,對所信仰要學著了解,聞、思、修是不可少的。學佛,不應匡限於「佛學」,也是信仰、宗教生活、生活文化。


年輕人也應學習老化課題

兒子的懺悔


長壽、老化,從生理學來說是一個生命歷程,而不是某人的專利。人從一出生就開始邁向老化。年輕人儘早學習「老化課程」,接受這一社會現象,適時體親、事親,互相支持,方不至於因為「子欲養而親不待」,造成終身的遺憾、追悔。


我聽過一個「兒子的懺悔」的故事。故事背景是國共戰爭的時代。當時國民政府從大陸將撤退來台,整個社會局勢非常動盪不安。有個媽媽為了保留香火,將唯一的十三、四歲的兒子託付給朋友,請朋友帶到安全的地方。


當 時所謂安全的地方就是從軍。於是孩子就從軍去了。入伍報到完畢,媽媽看著孩子,十三、四歲穿著軍裝就像穿學校制服一般,內心很是不捨,心想就快離開孩子 了,所以想抱抱他。可是孩子穿上軍服,覺得自己是軍人,雄赳赳氣昂昂,就不讓媽媽抱,也不讓媽媽碰。結果這一分離,從此再也沒有見面。


經 過了五、六十年,當年十三、四歲的少年,一眨眼,在台灣退伍、轉業經商,事業發展得很成功,到了七、八十歲時,子女為他祝壽。豐盛的佳餚酒席,蛋糕架了好 幾層,祝壽者都吃得非常盡興。當大家在慶祝生日快樂時,壽星很傷感地說了他的故事。他說,當年是自己太負氣。如今媽媽一直活在記憶裡,他一直很想抱抱媽 媽,當時沒讓媽媽抱一抱,是此生最感痛苦的事。


人活在世間,需要的當然不是媽媽抱一抱。問題是你在被愛的時候,不在乎、視而不見! 世間富貴榮華,乃至貧窮困苦,於我何有哉!很多人真正在乎的,就是那麼一丁點關懷、體貼、珍惜。擁有時沒當它是寶貝,只有在失去時,才會覺得「此情可待成 追憶」,永遠喚不回來了,只有遺憾、歉疚!


適時教育子女


子女一直往前跑,奔向自己的未來,忘記家中尚有 爸爸媽媽等著你,其實這是需要教育,需要學習的。年輕的生命少了些經歷,不懂得無常的道理,也是要學的。有些父母相當獨立,會安排自己的生活,但也要適時 教導子女,讓他們學習掌握當下的因緣。例如母親節、中秋節等年節,或者是生日、母難日,藉機告訴他們:「生日除了大吃大喝的物質化,更是生命來到世間的開 始。」偶爾也親手煮一、二道菜,跟兒女說:「我學煮的新料理,請來打分數。」地震了,他們忘了打電話問候,你何不自己打?時空的隔閡往往讓人無法感同身 受,自己主動地說,你的態度轉變,你家庭的因緣也會轉變,子女的感知世界,將會更開闊。


當然,教導子女是大學問,最忌說:「養兒為了防老,我養你們,怎麼這麼不孝。」這是向子女討孝順。孝順不是要來的。


做一個老人,生命會很無趣吧!不要讓自己變成生命的孤島。人生,十之八九是作不得主的,但你可以下決定,安排自己走向佛的人生觀—覺悟的人生觀。若覺得很孤單,無依無靠時,不要讓自己陷在悲苦的漩渦裡打轉,請走向佛菩薩,佛菩薩是我們終極的歸依處。


以宗教安頓身心


世 間因緣生滅,沒有不變的永恆,終極的依靠只有佛、菩薩。你憶佛、念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念念不離佛菩薩,當你覺得需要的時候,佛菩薩是時時刻刻貼近你 身邊。古德說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不如說是把佛號念到貼在心上,貼到內心深處。最後走的時候,陪著你的,不是你的子女,是佛;你走在暗路時,陪著你的是 佛。


人生本來就是充滿各種考驗,而且隨時都可能出現。不是榮華富貴或有錢有閒時才能夠念佛,貧窮、困苦、坎坷的時候更須要念佛。念 佛,不是有時間或是沒時間的問題。佛號憶念不忘,身心平穩,把身心交給佛菩薩,這才是重要的一件事。念佛,如同想念母親一樣,佛時時刻刻就在我們的心中。 學佛是自己爭取來的。此生來人間走這麼一回,是要來用功的,不是要來生氣、生煩惱的。把人生看清楚,不就是那麼一回事!人生剎那,如過眼雲煙、黃粱一夢。 曾幾何時,哪裡有多餘的心力擾攘不休?可以用功,該有多好!


結語


台灣高齡化教育逐漸受到各界重視。個人認為這門教育一定要包含宗教這一門。但是宗教教育要從小紮根,不是到老才開始納入。當前學校教育只教我們求學、就業,少了宗教科,那是大錯特錯。宜早納入課程。


佛教的人生觀既不是命定的,更不是無因的,它還是可以用心彩繪的。以宗教心透視生命徹底的孤獨,做一個覺悟的人,生命將不再孤獨、落寞;而能展現豐美的生命圖象,這才是生命教育的開始。


資料出處:香光莊嚴第九十期


台長: 無遮,小光,一休
人氣(3,07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生活/小故事 |
此分類下一篇:7小時最剛好 多睡少睡都傷身
此分類上一篇:5個最常見的錯誤消暑法

蒼蠅水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03:33: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