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元旦,新的一年即將開始,在此祝福大家吉祥平安!很多人今晚會去看賀歲煙火,在群聚、熱鬧的氣氛中與親朋好友共度這個時刻,但也有很多人今晚還需要加班、工作,例如我的同事們就是,讓我們為這些人默默祝福。祝福大家,並珍惜我們現有的一切!
以下,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鄰近各國的人怎麼度過元旦,以及中國古典詩詞裡有關元旦的敘述:
【日本】
日本人 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為全國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夜 時他們祈求神靈託福,送走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除夕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鐘108下,以此驅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鐘”,鐘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離座上床睡覺,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凶。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 正日”。1—3日為“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裏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親友家拜年。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 物來祈求好運。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三天,則吃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日本多數城裏人已放棄新年吃素習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麵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裏,健康長壽。
【韓國】
朝鮮和我們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朝鮮人在新年時,家家戶戶貼對聯和年畫。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壽星或仙女的畫像,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魅,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了除夕預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節,朝鮮的婦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們頭戴一種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穿帶花紋的五色彩衣,進行蕩秋千比賽。她們以一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勝。也有在高處掛上銅鈴的,以先碰響者為冠軍。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餚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裏人丁興旺日子過得像蜜一樣甜。
【泰國】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幹節”(“宋幹”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是西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節日裏,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遊,佛像後面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妝的“宋幹女神”,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豔的民族服裝,敲著長鼓,載歌載舞。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男信女夾道而行,用銀缽裏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有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幹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然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的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臺、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在規模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很是精彩動人。
【新加坡】
新加坡,元旦起個大早,高高興興的從長輩那裏拿“紅包”(壓歲錢)。新年裏有個社團組成的舞獅、舞龍隊沿街表演。男女老幼穿著盛裝,帶上禮品走訪親友。過年時,人們愛吃油炸糯米和紅糖做成的甜年糕。
【印度】
印度從 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准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 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歎。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淩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 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意為羅摩的遊行),扮演史詩中的 英雄與紙紮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著火的箭,紙紮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著火燒毀,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元旦早上,人們提著 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裏,射到親友 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與否,見面徒手格鬥。圍觀者叫好助威風,往往成為姑娘追求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 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遊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大的木杆,杆頂有一隻盛著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撓向杆上爬去的小夥衛子,小夥子們則在杆下圍 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杆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得小袋取得勝利為止。
【蒙古】
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
「元旦」一詞,指農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節。
元旦古稱元日、元正、元長、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從古到今,歷代詩人都為元旦抒情作詩,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在古代,宮廷有賀歲之禮,規模宏大而隆重。三國時曹植《元會》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描寫了曹魏時元旦賀歲的場面。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眾老憂添歲,餘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表達了已過60歲的詩人不懼衰老、昂首挺胸進入新一年的風貌。
唐代另一詩人成文斡寫有《元旦》詩:「戴星先捧祝堯觴,鏡裏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戴星」,即頂著星宿,比喻晚歸或早出。「觴」,即酒杯,可作飲酒解。「屠蘇」,是元日專飲的多味藥酒,古人認為飲此酒可以防病消災。飲此酒有個規矩,老少不能同時共飲,而是從年幼者依次而來。因 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雖然每人都要增壽,但實際上年少者得了一歲,而年長者卻失了一歲,所以大家勸年少者先飲,以示祝賀,而讓年長者後飲,以避忌諱。
唐人孟浩然寫了一首《回家元日》詩:「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在大唐盛世,「田家占氣候」,自有半年樂,而詩人「無祿尚憂農」的情懷,則更是讀書人的高尚品格。
古代元旦有貼春聯的習俗。南宋詩人陸遊的《已酉元旦》詩:「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
宋伯仁《歲旦》詩:「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隨人換,梅花隔歲香。」詩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聯。
當然,在古代歌詠「元日」的詩篇中,最著名的當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為後人傳誦不衰。
明代陳獻章的《元旦試筆》寫道:「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油然而生。
清代詩人張維屏的《新雷》,雖未用「元旦」、「元日」等辭彙,卻以元旦為題,寫出人們賀歲、迎春的喜悅:「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