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23 17:32:37| 人氣2,96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命之囚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史比丘,是現代泰國非常著名的法師,在當地與國際上受到極大的景仰。以下這篇「生命之囚」即是他的開示,並且被彙編成書,我找到它的電子檔,放在這裡讓大家有空時候可以好好閱讀。



生命之囚


佛史比丘開示



    今天我們要談的主題是「囚牢」,瞭解囚牢會幫助我們更瞭解生命,更清楚能解除生命痛苦的佛法。所以,今天我們來談「囚牢」,請各位專心聆聽。

    只要有囚牢狀態的地方,便有苦( dukkha )的存在,大家應該可觀察到各式各樣的苦都含有囚牢的本質。苦的特徵包括被繫縛、監禁或錮上鎖鍊,以及歷經各種困厄和紛爭。

    如果你懂得這些,就會更瞭解「執著」( upadana )的意義, 因為只要有執著,就會有囚牢。執著使人被監禁於囚牢中,成為「階下囚」。

    那個地方有執著,那兒就有束縛,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束縛,兩者同樣都會綑綁人。只要執著事物為「我」或「我所有」,便會產生繫縛,而人一旦陷入繫縛之中,就好比身陷囚獄一般了。

    所有佛法的原則可以歸納為:執著是苦的因,苦是執著的果。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善加瞭解執著,為了便於瞭解執著,我們必須像看囚牢一樣把執著看清楚,執著就是心靈的、精神的囚牢。

    我們學習佛法,修持止觀就是為了要摧毀執著。或者,打個比方,就是為了摧毀禁錮我們的囚牢。

    我們現在所談的雖然是心靈或精神的囚牢,但它和遍佈各地監禁犯人的囚牢具有相同的特質。而這種純屬精神的囚牢,卻無法以肉眼得見,更奇特的是,人們往往自願被鎖在裡面。大家如此欣然前往並甘心被鎖在其中,真是心靈囚牢非常奇妙的一面。

 
自囚牢中解放即是自由

    所有宗教最終的目標不外乎得救、解脫,想想各宗教常使用的「得救」、「解脫」等詞,或在其他語言中可恰當表達此涵意的字眼,其實這些字眼都具有相同的意義,那就是──得到救度。所有宗教都在教導如何得救,然而到底要超越什麼才能得救呢?要超越心靈的囚牢才能得救。

    大家隨時隨地乃至此時此刻,都需求的一件事,就是所謂的「自由」,簡單地說就是脫離囚牢,不論是實體的、物質的,或心靈的、精神的囚牢。因而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需要自由。

    缺乏智慧的人只看得到物體的或一般的囚牢,並對它產生畏懼,但那些具有智慧的人,就可以更深入地看出精神囚牢有多麼恐怖和危險。

    事實上,難得會有人被關入一般牢獄,而世人卻都被心靈的囹圄所繫縛。舉例來說,現在各位坐在這裡聽講,雖然是置身於一般的囚獄外,但卻都被禁錮在心靈的囚牢中,也正因為這種被禁錮的苦迫與壓力,驅使我們學習佛法和修習禪定。至於你是否已察覺到上述情況,這並不重要,因為無論如何,它都會迫使我們從掙扎中挖掘出一條逃脫心靈囚牢的路來。不管你是否知覺心靈受到繫縛,它都迫使我們不斷去尋求心靈的解脫。正因為如此,大家才會來這裡或到其他地方學習佛法。

    雖然禁錮我們的就只是「執著」,但它卻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展現,共有好幾十種形形色色的囚牢。如果我們去研究各類型的囚牢,就會更瞭解這現象,更瞭解執著,同時也會更加明白佛法所說:苦的根源是「愛欲( tanha )」與「煩惱」( kilesa )。 如果能夠清楚而且徹底地瞭解「囚牢」,就能夠瞭解「苦」是怎麼一回事了。

 
佛教唯一的核心

    另外, 我想建議大家直接使用 upadana (執著),而不要用 attachment 或其他英文譯字取代它。 目前你可能對 upadana 的意義還一知半解,但可試著使用這字眼,使你的口、你的心以及你的感受先習慣它。因為佛教的唯一核心就是斷除執著,當執著斷除後,便不再有囚牢,也就沒有苦了。

    想瞭解 upadana 必須將英文中依戀附著( attachment )、 黏著的( clinging )及緊握的( grasping )三個字的意思融合在一起, 這樣才能確切表達 upadana 的涵意。當然最好是使用 upadana這個字,因為它的涵意比較豐富,能夠使我們以更寬廣的角度瞭解「執著」。

    upadana (執著)雖只是個簡單的字,但卻最為重要,因為佛教的核心就是要根除執著,進而解除苦。請大家務必瞭解斷除執著就是佛教各宗各派的核心,這在每一宗派都可發現得到。上座部佛教也好,大乘佛教也好,禪宗、西藏佛教也好,或任何你所喜歡的宗派都好,他們只不過在名相、外在儀式或修持法門上有所不同罷了,其實就本質而言,同樣都是為了斷盡執著。

    不必因為無法研遍佛教各宗派的教理而感到憂傷、沮喪或焦慮,別給自己找麻煩。假如你無法到西藏、斯里蘭卡、緬甸、中國或其他地方研習佛法,也不要感到憂慮,那只是浪費時間罷了。因為佛教唯ㄧ的核心,就是去除執著。如果要說上座部、大乘、禪宗、密宗及中國佛教之間有什麼差異的話,也只是外殼、表皮的肉瘤或儀式的多少不同罷了。佛教的真正核心,其實處處都相同,那就是執著的斷盡。所以不必因為無法研究各宗各派的佛教而感到悲傷或不足,只要全心修習斷除執著,那就夠了。

    如果想要像專家一樣研究大乘佛教,就得研習梵文,但你可能學了一輩子仍然一無所知;或為了想好好地瞭解禪宗而去學中文,但耗盡一生學中文,到頭來還是不懂什麼是禪宗;若想瞭解西藏密教金剛乘,那就必須學藏文。只是學習這些語言,就要花上你將近一生的時間,但仍然無法真正瞭解任何東西,也無法進入佛教的核心。這些都只是外在表相,人們卻把它當成「新發展」( new development )。 如果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只需要學習斷除執著,只要學習這件事,你就會瞭解佛教的本質了。因此,不管佛教被貼上大乘、上座部、禪宗或金剛乘的標籤,不管它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或其他任何地方,它們只有一個共同的核心──斷除執著。

    其實單單上座部佛教,便有各種不同的形態,光是修習禪定就有許多法門,例如:觀察腹部的起、伏,或持念 Samma Araham (正阿羅漢)及 Buddho 、 Buddho (佛陀、佛陀),以及其他各種不同的法門。但只要方法正確,必定能斷除執著。如果不能斷除執著,就無法契入佛法的本質,那項法門也就毫無益處了。為何不對「斷除執著」(或者用比喻來說,對「摧毀囚牢」)產生興趣呢?所以,今天我們來談囚牢是再好不過了。

    正確地說,我們實在無法從經典、技巧,或各式各樣的教義中學到如何斷除執著,我們必須在執著的本身,也就是在囚牢或苦之中學習,才能獲得真實的利益。因此,我們最好先找到這囚牢,以下我們就來談談「囚牢」。

 
向內學習

    在此,我們面臨兩種選擇:是要向外學習,還是要向內學習?這兩種學習有天壤之別,而佛陀告訴我們必須向內學習。如來( Tathagata ) 曾宣說:應該要學習的一切,存在於活生生(未死)的身體中【譯註一】。那兒才學得到,因此我們就在那兒學習。向內學習,就是在自己活生生的身體本身學習;而向外學──從書本中或各式各樣的儀式中學習,是無法獲致任何用處的。請向內學習吧!請切記「向內學習」!

    修習止觀,例如我們在這裡修習出入息念,就是向內學習。向內學習必須具有相當的耐力,但也不是太困難。實際上,人們所從事的高難度運動和特技等比修習止觀困難多了,然而人們卻有足夠的耐力來勝任這些。可見只要有適度的耐力,便可以透過專注觀呼吸來修習止觀。但有些人耐不住就半途而廢,其實只要再忍耐一些,便能有所成就。因此,請你以充分的耐力努力向內學習。

    我想,使用譬喻說明會幫助大家更瞭解接下來所要討論的主題,因此我們今天就應用這個技巧來談「囚牢」。

 
生命本身是囚牢

    大家首先要看清的囚牢就是生命本身。

    如果你看得出生命是一座囚牢,就可說對自然真理有相當的瞭解了。然而,大部分人卻把生命當成可以玩樂享受的東西,他們浸淫於享受生命,並且迷戀、沈溺其中。正因沈醉於生命,更使得生命本身變成囚牢。

    若能看到生命是囚牢,必然能夠看到生命中的執著。如果從未看到生命中的執著,就不可能瞭解生命即囚牢,反而會把生命視為天堂而心滿意足。生命當中有許多能滿足我們、迷惑我們的東西,對這些令人滿足、合意、迷戀的事物存有執著,就會造作出一座座的囚牢。對事物喜愛的程度有多深,則因執著生起的囚牢便有多大的束縛力,這是屬於正面的執著;而當我們憎恨或厭惡某些事物時,就形成負面的執著。只要是沈迷於事物中,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執著,同樣都是囚牢。

    此外,每個人都要瞭解:只要對生命有執著,生命就會變成囚牢;對生命沒有執著,生命就不再是囚牢。此時此地,大家可以自己反省:「我對生命是否有執著?我的生命是不是一座囚牢?我是否正住在一座執著的囚中?」你必須非常詳細地觀察自己並徹徹底底地檢查,生命對你而言是不是一座囚牢?你是否已經有了囚牢?是否正住在囚牢中?否則為什麼要到這裡來靜坐、修習止觀呢?就本質來說,修習止觀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摧毀囚牢。至於研習與修持能否成就,或能否摧毀囚牢,那是另一回事,但真正目的就是要摧毀生命的囚牢。

    仔細想想!如果我們無法辨識執著,那麼甚至會在不認得囚牢的情況下被捕入牢內,更糟的是,還會對囚牢感到滿足和迷戀,就如同滿足和沈迷於生命一樣。由於滿足和沈迷於生命,我們便被禁錮在生命之囚中。那要怎麼做才不會使生命成為囚牢呢?這是個必須謹慎而且準確回應的問題。

    要如何生活才不會使生命成為囚牢?這意味著生命原本就不是囚牢,是人們起了執著,才使生命變成囚牢,是我們自己的無明、愚痴和缺乏正見,才使生命有了執著,而讓生命演變成一座囚牢。在泰國有句粗鄙且含責難意味的俚語「 Som nam na man 」,意思是「活該」!。生命本來不是囚牢,是我們無明的執著才產生囚牢,這只能說「活該」了!

    如果你能成功地修習出入息念,就會相當瞭解生命,並進一步充分瞭解執著。如此,在生命中就不會存有一絲執著,日後便不再產生囚牢,現有的囚牢也會瓦解消失。這是非常有價值且具意義的事;但人們是否能接受,卻是另一回事,不見得人人都能夠瞭解。請試著來認識這些應該要瞭解的事實吧!它將激發我們以精力和毅力去摧毀囚牢。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生命必須隨順自然法則,或者說我們必須遵守自然法則來履行責任。我們必須覓食、運動、休息及鬆弛身心,必須靠工作維持生計,不去做這些,根本不可能!而被迫使去做,也是一座囚牢。我們得隨時遵循自然法則,這樣的事實就是一種囚牢。然而要如何打破這座囚牢呢?

    為什麼我們會被禁錮在「必須服從自然法則」的囚牢裡?因為我們對自身或對生命產生執取,一旦生起執著,「我」便產生,便開始對生命感到不安、焦慮、害怕和恐懼。如果我們對生命沒有任何執著,這些便不會像囚牢一樣繫縛我們,而我們就可在沒有苦惱的情況下,尋找自己的需求,如去謀生、運動或照顧身體。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遵行自然法則而不起執著,那麼不論做什麼都不會感到苦,這便是真理的微妙、奧祕、不可思議之處。

 
本能是囚牢

    接下來要談的囚牢是「本能」。我們一直活在本能的影響下,處於本能的勢力下,不論是人類、動物或植物,只要有生命就具有本能。我們經常受本能的擺佈行事,尤其是性欲或繁殖的本能,它控制、逼迫我們,困擾我們的程度是多麼大啊!然而我們還是無法擺脫它,甚至有時還樂此不疲。當我們的孩子長大,性欲的本能發育成熟時,也會被這座囚牢禁錮住。

    即使是喜歡炫耀也是一種本能,但許多人根本未察覺它是一種本能。實際上想表現自己就是一種本能,即使動物也具有想炫耀自己是漂亮的、強壯的、敏捷的或其他種種特徵的本能,像這種最糊塗、荒謬的本能也是一種囚牢。假如這種本能不是囚牢,它應該絲毫不會壓迫到我們才對。然而,它迫使我們去買漂亮的衣服和鞋子,而且還要擁有一大堆。為什麼我們要擁有這麼多的裝飾品和漂亮的鞋子呢?為什麼這些我們通通都想要呢?(請容我說:女眾這種現象特別嚴重!)好表現的本能就是一種囚牢,人們禁不起這種本能的驅使,只好被迫去隨順它。這種好賣弄自己的本能,真是各種本能中最可笑、最荒謬的一種!而它確實是一座囚牢。因為身陷這種囚牢,人們的錢從來不夠用。請仔細思考我們前面提過關於本能的例子,它們全是囚牢啊!

    如果我們想一想、算一算花費,會發現我們花在打扮自己以隨時保持漂亮的錢,比花在食物上的費用來得多。再加上還要裝潢美化房子,花費就更可觀了。如果合起來算,這兩項花費比維持生命所需的費用超出太多了,可見我們花在生命非必需品的錢,比花在食物等生命必需品的還多。這又是另一種身陷本能囚牢的情況。

 
六根是囚牢

    接下來, 要談一個最有趣、最貼近我們的囚牢, 那就是人人都有的六入( ayatana)或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它們也是囚牢。讓我們細細觀察,專心聆聽,以瞭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何變成囚牢。

    巴利文稱六根為 ayatana 。 原義是指和外界相接觸、溝通的工具或管道等等,如果大家願意的話,可以直接用巴利文 ayatana 這個字。這六根全都是囚牢。

    透過六根,我們得以和外界溝通、接觸,產生感受、經驗等,導致我們對自身生命產生執取。當執著於六根時,我們便得侍候它們,成為它們的奴隸。為了滿足眼睛,我們得侍候眼睛;為了滿足耳朵,我們得侍候耳朵;為了滿足鼻子,我們得侍候鼻子;為了滿足舌頭,我們得侍候舌頭;為了令皮膚及週身感到舒適,我們就得侍候身體;為了讓內心感到平順、舒暢,我們就得隨順心意。我們的所作所為正都為了取悅六根,因而屈服於它,淪為它們的奴隸。然後,它們便壓榨、控制我們,令我們無法逃脫,這就叫作「陷入根的囚牢」。

    想想看,你們有誰不正像奴隸般地服侍六根?而且,還很樂意地去服侍它們,不是嗎?為了使眼、耳、鼻、舌、身、意感到舒適和快樂,總是忍受一切艱苦,並竭盡心力地服侍它們。因此,我們必須承認自己正是奴隸。缺乏智慧的人必然是六根的奴隸,被禁錮在六根的囚牢裡,只要能正確圓滿地修習出入息念,就可以逃出這囚牢;如果未能正確圓滿地修習出入息念,我們將被拘留在囚牢中,而且沒有人知道會被關到何時。

 
迷信是囚牢

    接下來要談另一種人們沈迷於其中的囚牢,叫做 saiyasatr (註一)。 所有迷信的儀式及信仰都是 saiyasatr 。 愈是無明的人,愈缺乏知見,就被迷信的囚牢禁錮得愈嚴重。現今,教育和科學的進展,使我們更加認清自然的真理及事物的真相,但仍有許多人被禁錮在迷信的囚牢中。這因人而異,有些人迷信得較深,有些人沒有那麼嚴重,但都還是被禁錮在 saiyasatr 的囚牢中,只是迷信的程度和方式不同罷了。

    雖然科學的進步已破除大量的迷信,但寺院或教堂中仍存有相當多的信。請容我這麼說:在教堂、寺院或其他類似的處所,是我們能找到最多迷信的地方。只要有祭壇、有人鞠躬膜拜神聖事物的地方,便存留著「睡眠者的科學」( science of the sleeper )。  saiyasatr 只提供給心靈處於昏昧狀態,或是無明而缺乏正見的人。例如在我們還年幼無法以理知判斷時,便被灌輸的許多迷信觀念。假如你仍相信「十三」是不吉祥的數字,那就是 saiyasatr ,表示你還在昏昧狀態中。 此外,還有許多迷信的例子,但最好不要一一點破它們,這類的事情都是囚牢,為什麼不仔細地把它們看個清楚?竟然讓「十三
」這樣的數字也變成一座囚牢!

 
道場是囚牢

    接下來,我們應當談談那些莊嚴神聖、聲名遠播、普受讚揚的道場、學會、學院等,它們的名氣令人們只要登記為會員,就搖身一變和道場一樣響叮噹。這種情形處處可見,人們一登記為該道場的一份子,便開始認為:「我們比別人優秀」、「我們是明智的一群,其他人都是愚痴的。」他們不經任何思索評論,便執持這些觀念。如此一來,這些道場就變成囚牢了。因此懇請各位,千萬不要認為解脫自在園是個聖地,否則它會變成你的囚牢。應該自由思考、仔細檢核,然後精確地評估,只瞭解及相信真正有益的事,而不要陷落任何一個聞名的道場所形成的囚牢中。

 
師父是囚牢

    現在要談的囚牢叫「師父」( ajahn ),尤其是指聲名遠播的師父。 在緬甸有某某「薩耶多」( Sayadaw ),在斯里蘭卡有某某「阿姜」( Ajahn ),在西藏有某某「喇嘛」( Lama ),而在中國有某某「大師」( Master ),不管是全國性、區域性或地方性,每個地方都有家喻戶曉的大師。人們執持自己的師父是唯一如法的師父,唯有自己的師父才是正確的,而其他師父則完全錯誤。他們拒絕去聽聞其他師父的教法,對自己師父所開示的法,絲毫不加思索和判斷,因此他們身陷於「師父之囚」中。他們把師父變成一座囚牢,然後身陷其中。這是一個真正荒謬可笑的執著,不管大師也好,一般師父也好,身陷其中的執著是一樣的,都是不斷從師父那邊築起一座座的囚牢。請千萬不要陷入這種囚牢中!

 
神聖是囚牢

    下面要談的囚牢是我們處處可見的「神聖經典」。在缺少智慧的人群裡,經典被嚴重地執持,被執持為「神聖的」,甚至可以取代上帝!此像只要拿起聖典,便可以實際得到救助一樣,因而演變出許多種神聖物品:聖遺骸、聖水,以及所有神聖的事物。各位要特別留意所謂的「神聖」,在你尚未發現它之前,它就已經變成一座囚牢了。東西愈神聖,對人的禁錮愈厲害,對所謂的「神聖」,務必要特別小心!大家應該知道,沒有比「因緣法則」( the law of idappa-ccayata ) 更神聖的東西了,它是一切事物中最神聖的。
除了因緣法則外,每一件神聖的事物之所以能神聖,都來自於人們自己的假設或捏造,即是由執著所產生的神聖,任何存有執著的神聖,就是囚牢。「因緣法則」不需要任何執著,本身就是神聖的。請勿掉入聖物的囚牢中,不要為自己製造聖物的囚牢!

 
善是囚牢

    接下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囚牢,一個能引發各種問題的囚牢,這個囚牢即是所謂的「善」。每個人都好樂善,並且相互教導要行善,許多人因而崇拜所謂的善,但只要有執著摻雜其中,善就變成了囚牢。如果有善意、善行而不執著,善就不是囚牢;如果產生執著,善就會變成囚牢。就好比說,人們狂熱於善、迷醉於善、迷失於善,直到善變成了一個問題。因此務必要相當地小心,不要讓善變成一座囚牢。然而,現今每個人都被拘禁在善的囚牢中,而且是盲目地被束縛著,我們一點也幫不上忙。

    如果你是基督徒,請深入思索聖經創世紀中的一段經文,上面記載著上帝禁止亞當、夏娃去吃能使人辨別善惡的果實。不要去吃果實,否則它將導致你懂得如何分辨善和惡,如此一來,對於善和惡便會產生執著,於是善與惡就成了囚牢。這段教義非常微妙深奧而且極富睿智,但似乎沒有人真正瞭解它。人們對這段教義不瞭解且不關心注意,因此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如果是合格的基督徒,就不會對善惡加以執著。不管是善是惡,都不要把它變成囚牢,別被善的囚牢給拘禁起來!

    人們因吞噬那枚果實,便開始分別善和惡,進而陷入所有的善惡法中,被它繫縛,從此以後,問題便不斷產生。因此它被稱為「原罪」( original sin ),有時也稱為「永久的罪」( perpetual sin),它變成了最初的囚牢或永恆的囚牢。請務必保持警覺,小心不要被這最初的囚牢或永恆的囚牢逮到,千萬不要讓自己陷入這囚牢中!

    人們一旦執著善,便為善所繫縛,就會向著至高無上的善前進,那時,無上的善也會變成無上的囚牢。如果是這樣,那麼上帝將變成至高無上的囚牢。但願大家能瞭解囚牢就是這般地由執著建造起來的。

 
見解是囚牢

    下一個囚牢是我們自己的見解( ditthi ),巴利文 ditthi 這個字很難翻譯。舉凡我們個人的知識、思想、觀念、看法、信仰、認知,所有這些都可以說是 ditthi 。它不只是某些觀念或信念,而是指個人全部的思想和見解。我們被自己的見解所形成的囚牢給逮捕了,除了自己的見解外,我們無法聽從任何人,這真是一座最恐怖的囚牢!因為我們衝動、鹵莽、急促地順著個人的見解前進,而喪失了原先應得的利益。因此,這些見解變成一座囚牢緊緊抓住我們,把我們鎖入那個只有單向認知方式的囚牢中。對於這種自我見解的囚牢,務必小心啊!

 
清淨是至高無上的囚牢

    接下來我們要談一種奇妙且不可思議的囚牢,可以稱為「至高無上的囚牢」。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清淨」( visuddhi )。巴利文 visuddhi 這個字很難翻譯,一般人把它翻譯成「天真無邪」( innocence ),有時也稱為「純潔」( purity ), 但是人們從來不知道他們所說的「天真無邪」及「純潔」究竟是什麼。人們緊緊地執著崇拜清淨,並拿它來到處炫耀、競爭,吹噓自己是多麼地清淨。但是假如當中有了執著,那只是透過執著而產生的清淨,不是真正的清淨,只是假相的清淨罷了。例如:必須要經過洗浴、念咒、
塗油、灑淨、占卜等,或任何為了使自己清淨所做出的許多儀式,這些都是存有執著的清淨。透過執著而來的清淨就是囚牢,請不要迷失,而禁錮在「清淨」的囚牢中。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愈執著自我,便愈執著於清淨,請務必小心!某些宗教甚至教導永恆的清淨,在永恆的清淨中有個恆常的自我,於是產生永恆的囚牢,這完全是因執著於清淨而使自己陷入永恆的囚牢之中。

    請注意,這是最後一個囚牢。想逃脫、突破這清淨的囚牢,必須要空掉自我,全然沒有自我,才是真正的清淨。不管從那一方面來看,真正永恆的清淨絕不可能是囚牢,除非人們誤解它,並執著它而產生自我,才會讓清淨變成了囚牢。讓我們毫不猶疑地從自我中全然超脫,這才是真正的清淨,而不是囚牢。

 
拔除我執即是自囚牢中釋放

    總結前面所談的各種囚牢,即是巴利文所謂的「自我」( atta)。 「自我」就是囚牢,每一種囚牢最後都可歸因於「自我」,因為執著自我,又產生「我所有」,這就是真正的囚牢,也是造成囚牢的罪魁禍首。所有的囚牢都歸結在自我,請務必拔除自我、愚痴,那麼所有的囚牢就會消失。如果你修習出入息念能真正有所成就,就可以徹底摧毀一切的囚牢。也就是說,摧毀「自我」則所有囚牢就會隨之毀滅,同時,再也不會建造任何的囚牢了。祝福大家都能成功地摧毀囚牢──「自我」。

    專注觀呼吸的目的是要去除我執,唯有完全排除對自我的執著,才能究竟、徹底地止息苦。每一個宗教最終的目標皆是要得到救度,得救的利益是無可言喻的。因此,請大家務必精進地修習出入息念。若正確且成功地修習出入息念,就能從人類各種的囚牢中解脫出來。今天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日後我也很樂意盡己所能幫助大家瞭解,並成功地修習出入息念,請容許我在此結束今天的演講吧!




英譯序

    《生命之囚》這本小冊子是佛使尊者於一九八八年二月,在泰國素叻他尼府猜耶縣的解脫自在園,對前來禪修的外國人所講授課程的譯本。那時,佛使尊者的身體狀況並不好,但在課程最後一天,慈悲的尊者還是勉力為禪修者開示佛法的核心教義並鼓勵大家。

    這場演講雖然簡短,但極具價值也相當切合實際,因為它直指佛教的核心──不執著。「執著」在各方面禁錮我們的生命,剝奪生命的自由,這些方面包括從執取生命本身、人性本能、六根反應、盲目信仰、道場、導師、神聖及見解等,乃至至高無上的善及清淨。佛使尊者指出,除非人們能瞭解到我執( attavadupadana )是苦及心靈囚牢的起因,並致力斷除它,否則將不可能達到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標──心靈的自在與解脫。人們可以透過學習像出入息念( anapanasati)這種修習止觀的方法,從內在全然地瞭解生命,而達到心靈的釋放,這種專注觀呼吸的方法,就是佛陀在證悟前後所採用的一種方便、安全且極為有效的修持方法。

    本書雖然沒有詳細描述這種禪修方法,但讀者可以從佛使尊者的另一本著作《出入息念──揭開生命的奧祕》(  Mindfulness with Breathing :  Unveiling the Secretsof Life )中研習,這本書已由法隆解行基金會以泰文及英文出版。

    值此書以英文版付梓之際,  本中心要感謝譯者山帝卡羅比丘(  Ven.   SantikaroBhikkhu )及其他所有協助出版的人。

    我們衷心期盼這本書能幫助所有把本書內容納入自己生命,耐煩堅毅地去踐行的求法者,讓他們如願從所有囚牢之苦中解脫出來。

    謹獻上最誠摯的祝福

                          
    佛法解行中心( The Dhamma Study & Practice Group )




 
[註釋]

(註一) 泰文Saiyasatr 中 Saiya 意指「睡眠」,Satr 意指「科學」,被當成「學」(]ology)使用。合譯為「睡眠學」( sleepology)或「睡眠的科學」
(sleepy science)。

【譯註一】 依泰本巴利藏第21冊, 62 頁。佛陀說:「就在這結合心、想的六尺之軀內學習。」




 

台長: 無遮,小光,一休
人氣(2,96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禪與法 |
此分類下一篇:禪修對於了解佛經有幫助嗎-- 心道師父開示
此分類上一篇:痛苦是場噩夢

日本藤素
2020-01-13 21:18: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