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力是什麼呢?我們常常聽到說定業難轉,但是一般的業還是有轉換的可能,所以人活著不一定要成為宿命論者,一切還是有轉化的可能。至於進一步的解釋,我們可以參考以下這篇,精簡又容易理解。
業力的變化
瓊‧卡巴特欽 著 王怡婷譯
我曾經聽禪學大師說過:每日禪坐修行,可以把惡業轉成善業。我總是把它當作是一種古怪有趣的道德宣導言辭。我花了好幾年才瞭解這句話的旨意。我想這就是我的業力吧!
業力的意思是:A這件事發生了,導致B那件事發生。A和B有某種形式的關連,至少在非量子層級(non-quantum level);每個結果有著它先前的原因;而每個原因都有它的方法和後果所造成的影響。整體來說,當談到某人的業力時,表示此人在生命的總體方向,和發生在此人周遭事情的趨勢,是由於被之前的條件、動作、思考、感受、感覺、印象、欲望所影響,業力常常和宿命的概念被人混為一談。
事實上,業力比較像是累積的趨勢,可以將我們鎖定在一個特定的行為模式裡;而這樣的行為模式本身,又導致相似趨勢的進一步累積。所以,我們很容易被自己的業力所囚禁,而且認為原因總是都在別處---來自別人和其他超乎我們控制能力的狀況,從不認為原因來自我們自己。然而,我們不需要做個被舊業囚禁的犯人,我們總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業力。你可以去創造新的業力。
不過,只有在一種時機下,才能如此創作新業。你能猜得到是什麼時機嗎?
從「心」改變業
現在來談談「心念處」如何轉變業力。
當你禪坐時,不要讓你的衝動轉化成行動。在那當下,你只是觀看著這些衝動。看著它們,你察覺所有衝動昇起又消逝,它們有它們自己的生命循環。它們不是你,只是一些念頭,而你根本不必被它們所駕馭。面對衝動,不必去增長或有所反應,你將直接瞭解到:衝動的本質只是一些想法罷了。這個過程中以禪定、平靜、以及無作為之火,燃盡了破壞性衝動。同時,創造性的內觀和建設性的衝動,不再被比較混亂而具破壞性的衝動,將它們從我們的內心壓擠出。
當這些創造性的內觀與衝動,被我們的覺知所察覺且保存時,它們就會受到滋養成長。透過「心念處」,從而能夠將因果鎖鏈關係上的連結,重新改裝。如此,我們不再受到鎖縛而能釋放自己,透過無數剎那連結所成的生命,將開啟新方向。沒有「心念處」,我們很容易被困在過往的慣性,無從提昇自己,找不到出路。
我們的困境似乎總是來自別人的誤失,或是大環境的不對。所以,我們自己的感受和見解,都是正確合理的。如此,每個當下,永遠不會是全新的開始;因為,我們總不讓它成為一個新的開始。
舉例來說,整個成年時期都一起生活的兩個人,一起生養子女,一起在他們的工作領域品嚐不易獲致的成功果實。卻可能在晚年,說什麼也應該是享受勞苦的成果時,互相責怪對方而將生活弄得淒慘不堪,而常覺得自己孤單無助,如困在惡夢般痛苦,以致於每日都交織在憤怒與傷痛之中。該如何解釋這經常且普遍觀察到的情節?
業力,以各種形式,在逐漸變得惡劣的人際關係,或者從一開始就缺乏的基礎,你必須不斷地看到它。少了覺察,就會引致悲傷、苦楚、傷害,遲早我們都要收成自己
種下的因。如果,四十年習慣於憤怒及孤獨,最終就是被囚禁在憤怒和孤獨中。毫無意外地,縱使將責任分擔給各種原因,也幾乎不能帶來滿意。
追根究底,我們是被自己的「心無念處」所囚禁。我們愈來愈不去碰觸所有的可能,並且愈來愈被困在我們一輩子不去觀看的習慣,只是反應和責罵……。
如果我們希望去改變自己的業,意指我們必須停止造作那些矇蔽我們身心,以及扭曲行為的東西。這並非表示要去做什麼功德,而是在當下,清楚知道你是誰。清楚知道:無論當下的業是什麼,你本身和你的業,不是同一個東西。這也就是說:將自己跟事物的真實面貌齊一,也就是清清楚楚地覺察。
從那裡開始呢?何不從「自己的心念」來著手!畢竟,我們所有的思想、感覺、衝動和認知,都要透過這個工具來轉化成世間的行動。當你有時停下外在的活動,修習
止心息念,就在那當下,這個打坐的決定,已經破除你舊業的流轉,創造出一個全新又健康的業力,這就是改變的根源,也是生命的轉捩點。
「靜止」、「不作為」,滋心養性的片刻,純粹觀察等,這些特定行為,讓你面對未來時,處於一個完全不同的立足點。怎麼做呢?只有在這一刻完全的止念靜觀,才可
能在未來某一片刻形成較高的領會、澄澈和慈悲,比較不會被恐懼或傷害支配,而有所謂的尊嚴和包容。唯有現在發生的事,以後才會再出現。如果現在沒有修習 「心念處」、止觀或慈悲心,連片刻的接觸都沒有;未來,在我們內心壓力或束縛下,希望它們如魔法般出現的可能在哪兒呢?
轉載自「香光莊嚴」第95期。本文摘譯自簡.史密斯(Jean Smith)編輯的《心輪》(Radiant Mind
──Essential Buddhist Teachings and Texts)。本書由Riverhead
Books出版社出版。文中部分標題為香光莊嚴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