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2-24 20:44:05| 人氣2,5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飲食和文化認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早期時我只想「只要不要給小孩吃日本進口的東西就好」,那年後來爆發塑化劑事件,所以決定盡量不給小孩吃零嘴。

去年很多食品安全的問題被報導,自己也買朋友推薦的跟食品安全有關的書籍來翻翻看,每次看那些報導,我要戒掉或少吃的食品會增加,比如說來歷不明的豆腐、豆干等豆類製品,一般商店買得到的油品,無法確定產地的蔬果和肉類,大型洄游魚和它的加工品,還有雞湯塊,最後去年年底知道連我最愛喝的牛奶也很有可能有問題,也決定盡量不要攝取乳製品。

於是我從年底認真尋找戒掉這些食物也可以做的好吃的食譜,就遇到受Macrobiotic(長壽飲食法)影響的幾個料理家的食譜。

閱讀那幾位料理家的部落格、書籍後驚訝地發現,「要給小孩吃什麼」其實是跟主要照顧者的文化認同有密切的關係。

我剛開始準備三餐的比較早期想到的是「小時候媽媽幫我做的食物」或「小學營養午餐中受大家歡迎的食物」,比如說親子丼、義大利麵、漢堡肉、咖喱飯等等。我找食譜時沒有想很多,只要能夠簡單作出我要的菜就好,我常上網利用日本龜甲萬和NHK「今日的大家的料理」網站等的食譜,我每次看它的食譜,就會想到我媽媽的書櫃裡也有好幾本那個節目的食譜書。

直到去年年底認識那幾位料理家,看看她們的文章,按照網路上公開的食譜做點心,就會有「啊,這就是我要的!」的感覺。然後再查一下她們的經歷就發現,那幾位料理家中,我最欣賞的兩位都在東京新宿以西JR中央線沿線-那裡一帶有很特別的文化,別於東京其他地區,很多人因認同它的文化氛圍而選擇住在那裡-,其中一位的店在國立火車站北口-那裡離我大學時代居住的地方很近-,另外一位的料理教室和咖啡廳在吉祥寺-那是我後來生活好幾年的地方-而且她們也是小時候在地方城市長大,後來定居在那裡的人,雖然我們父母所從事的工作不同,但我們都是青春期受同一個地區、城市的文化的影響人,也某種程度認同它的文化的人。

我知道她們在那裡,我真的很驚訝,我來台灣已經第九年了,而且我住在東京時一直很想離開東京,後來在唸書期間發現,自以為自己很認同那些城市的價值觀,其實它的價值觀、不明文的規定,它的空間設計限制我的思考和行為,也傷害了我......我現在住在跟東京西部完全不同的城市,已經好幾年了,現在的生活模式跟過去完全不同,也不怎麼會想回東京生活,但是,當我很認真地思考「我要給小孩吃什麼」、「我要傳授給小孩什麼樣的文化」時,找到的就是來自我青春期受很深很深的影響的城市培養出來的理念和其食譜。我一直以為我跟那裡的文化已經斷絕關係了,沒有想到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這件事情讓我重新思考「文化認同」。我現在的身份認同是「去哪裡都格格不入的外來者」或「外國人」而並不是單純的「日本人」-我沒有辦法日本政府和執政黨要求的那樣表達「愛國」,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關心自己的家鄉-,就文化認同-尤其是飲食方面-,我的文化認同主要有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對於家鄉、農村的飲食文化,第二個是中央線沿線的東京白領中產階級文化(稍微反骨、反主流、反商業主義、一點左傾等),不過不只如此,我覺得還有第三個,就是對現在居住的地方的飲食文化。

特別是這一年多來,我很享受嘉義一帶的當地、當季蔬果,也很喜歡台灣各地農友用心種植的米、黃豆等,我每天做菜使用那些他們用心生產的蔬果或果醬、肉類等加工食品時,我很感謝生產者,總希望我透過消費能夠支持他們,這就是我對自己所生活的地方表達「愛」「關心」或「認同」的方式。

我要傳授給小孩的,就是這三種文化的混合體。我真希望他們將來不要輕易認同單一的文化、盲目相信學校或媒體講的單一認同,也不要因為自己無法認同多數人要他們接受的價值觀而感到痛苦。如果認真思考文化認同是什麼,我們每一個人的文化認同,其實很複雜、多樣的,就算從小住在同一個地方,沒有流動經驗,不同階級、性別、性傾向、種族、族群的人,所認同的文化是很不一樣的。

台長: 雪子
人氣(2,5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新手媽媽生活】 |
此分類下一篇:為什麼強迫小小孩說出「我愛妳」?
此分類上一篇:全職媽媽和文化研究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