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27 16:48:30| 人氣64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不只是個消費者(待修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依照我的了解,質性研究最基本的精神是「替弱勢族群說話」或者「再現弱勢族群的現實世界」。通常在公共領域流通的文字資料很多都是只反映官方、專業者或社會主流人士的論述,所以質性研究者以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讓大家看見、聽見主流媒體忽視的弱勢族群的聲音。我們要的是要了解主流論述忽視的另類「現實」。當然訪談法也不是萬能,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見,在進行訪談時我們往往把既有的框框套在受訪者身上,結果會失去聽見受訪者真正要表達的話的機會。我總覺得,無法以原有的框框了解的論述才是我們要聆聽、了解的,訪談結束之後也沒有「意外的收穫」,我想那一次的訪談很有可能是失敗的。

訪談當然有目的,研究者選擇適合他研究題目的受訪者,他會給受訪者一個身分,如未/已婚者、女人、某國人、移民、某家店的顧客、消費者等等。或許對研究者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對受訪者來說,這個研究者的行為一點都不理所當然,他們在那一兩個小時接受扮演受訪者,但他們在日常生活裡扮演多重角色,他們不會有只有單一的身分的時刻。所以如果研究者硬要讓受訪者接受他所給予的單一身分,受訪者可能會覺得不舒服。如果受訪者太乖,會相信專業者的權威的話,他們可能不會對研究者提出抗議,但我想就算很乖的受訪者,還是會有怪怪的感覺吧。

像我完全無法接受以「我夠了解妳的啦,妳就是○○○的嘛!」的態度跟我說話的人,我在談話的過程中會儘量讓對方知道其實我不希望被放置他所設定的框框內,試圖改變我們的關係,但這個嘗試往往失敗。

比如說,我不習慣被別人界定為「消費者」和「日本人」。

沒錯,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我在他的消費空間裡是個消費者,我會在消費空間裡購買一些商品或服務。但「付錢買東西」只是我的經驗之一,除了消費之外,我在那個消費空間裡體驗其他事情,如跟好朋友聊天、一個人看書或寫作、觀看其他客人、想想下次的購買計畫...在那個空間裡所經歷的事情中,消費並不一定是我經驗的最重要的部分。

嗯...舉個咖啡廳的例子好了。
也許很多人跟我一樣,在不同情況之下選擇咖啡廳的標準也不同。

如我要一個人去咖啡廳,通常是不想待研究室和宿舍、或者要離開電腦集中精神看書時的時候。我一個人要去咖啡廳時會選擇丹堤辛亥店的比率比較高,先從外面確認我喜歡的位子有沒有人坐,如果沒有人坐,就會進去。我進去丹堤先點咖啡付錢,但坐下位子之後我專心做我要做的事情,那時候我是個「看書的人」或「寫作業的人」,不會意識到我是個消費者。

如果朋友來公館找我聊天,我就會想跟她/他一起去咖啡廳,那時候我會選擇溫州街一帶的獨立咖啡廳。如果那位朋友對溫州街比我熟悉,我會請她/他選擇去哪一家咖啡廳。如果朋友對這裡不太熟悉,我要在那好幾家咖啡廳中要選擇某一家咖啡廳時,就會考慮對方的嗜好,通常先跟朋友簡單地介紹幾家咖啡廳的氣氛,請她/他親眼看看後再決定要進去哪一家咖啡廳。

每一個朋友會選擇的咖啡廳都不一樣,有些朋友很喜歡朱利安諾,每次來公館就主動跟我說要在那裡等我,有些朋友卻不習慣朱利安諾的氣氛,說想去葉子坐一坐,有些朋友喜歡雪可屋,也有喜歡去挪威森林或多鬆的朋友。

有時候不太會去咖啡廳的朋友也會來找我,那時候我不會跟她/他提要不要去咖啡廳,或者是如果對方不知道村上春樹是誰,我就不會想要帶她/他去挪威森林。

對我來說,重要的是我朋友在那家咖啡廳或其他消費空間會不會開心,其他因素-如老闆是哪位、音樂有沒有講究、店員的長相等等-都不是問題,除非那些因素嚴重干擾我跟朋友的互動。

我想說的是,我跟咖啡廳(或其他消費空間)的關係,並不是很單純,我選擇咖啡廳的標準不是單一不變,使用那個空間時扮演的角色也不只是消費者,我付錢購買服務和空間,扮演消費者的同時,也會扮演聆聽者、訴苦者、看書的人或寫作的人。對我來說,不管是老闆、服務員或客人,基本上都是該空間的使用者,只是使用方法不同而已。

所以當有人讓我談咖啡廳跟我關係時,把我界定為消費者的話,感覺很怪怪的,我才不想被認為只是個消費者,我很想跟對方說,我跟咖啡廳的關係更複雜、更豐富。

另外一個例子。
我離開東京快兩年了,這兩年常常想為什麼我不習慣東京的生活,上次寒假回東京的時候想到的一個理由是,東京的每一個空間似乎都會給我單一的身分,比如說,我在住宅區的小巷子走路時,那條路給我「行走者」的身分;我只要到商業區,我不管走到哪裡,都會被視為「消費者」,萬一不被認為消費者那就很麻煩,老闆和店員一定會嫌妳逗留他們的空間。所以我在吉祥寺逛街時,不管我要不要買東西,穿著要弄得看起來像是有很基本的消費能力的人,否則不管走到哪裡,一定會被排斥,感到不舒服。

吉祥寺-在東京「最受歡迎的、品質良好」的住宅區和商業區-,因為業者或政府規劃得很徹底,每一個空間似乎都有明確的意義和使用方法,似乎沒有多重解讀的可能性的曖昧空間。

其實跟其他東京郊外住宅區比較起來,吉祥寺已經夠多元化,我想如果我住在郊外的新興住宅區一定會瘋掉。我不喜歡他人或某個空間逼我接受單一的身分。

我每天不斷地消費,消費行為跟我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但它並不是我經驗的一切,也真希望它不要變成我經驗的一切。

一樣的理由,我不喜歡跟他人互動時,被界定為「日本人」。沒錯,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我擁有日本國的護照,我有日本國民該享有的權利和義務,還有很多人會跟我說,我的長相一看就知道我是日本人。但是,我上課、看書、聽演講、跟朋友聊天、逛街、吃飯等等時,並不會時時刻刻意識到我是日本人,直到他人提醒我就是日本人,跟他們不一樣時,才會開始注意自己的異質性。「日本人」只是個我的屬性之一,並不是我的一切,當我的部分屬性特別被突顯出來時,我會有拒絕反應,這跟我被界定為「消費者」的時候一樣。

我也知道我在台北或東京永遠不可能成為當地人,不可能完全認同當地人的觀點。我現在最能接受的是「外國人」、「外地人」或「異鄉人」等身分。這個身分認同很方便喔,只要認同這個身分,我不管在東京或台北,都不需要用力去認同當地人的主流價值觀。

寫了這麼多,最後自己也不知道在這篇文章要說什麼。
我只是想說,我們的身分並不是單一,我們同時扮演多重角色,我們跟空間的關係也很複雜等等吧...已經花了太多時間了,改天有餘力時再好好修改好了。

※圖片:我觀看花的時候並不需要扮演「消費者」或「日本人」,真好。

※如果妳/你也討厭被當作消費者的話,我推薦妳/你瀏覽以下網站:

Cultuer Jammers jp:
http://adbusters.cool.ne.jp/

BLF(廣告看板解放戰線):
http://www.billboardliberation.com/index.php

ADBUSTERS:
http://www.adbusters.org/home/



台長: 雪子
人氣(64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台北、新北】消費空間 |
此分類下一篇:關於咖哩飯
此分類上一篇:蘭州拉麵

雪子
我補充了
2007-05-28 14:20:56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