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經驗中,要離開舊有的,來到新的建構。
大致有五個層次:
1) 被新觀點所啟發,心生嚮往,而萌生轉換
2) 有決心前進,決心放下舊有的習性
3) 在能量層次的放下,迎入新的好能量
4) 在信念層次的放下,以健康的信念行之,最後,整個信念系統全換掉了
5) 在行為層次的改變,有更多建設性的行為
.....
6) 於是,別人對我們的反應不同; 相遇的人也不同; 環境逐漸改變
♡♡
在這裡,決心,能量,信念,行為,四個層次是我關心的。
打個比喻而言,決心彷若開車的人,而能量則是車子運作的汽油,信念則是行動的地圖,而行為則是引擎。
開車的人先有大決心,換上好油,換一張地圖,發動引擎前進.....
於是,世界更新了。
♡♡
這篇文章,要寫的,是能量層次的更新。
而我們用「頂禮」儀式為重點。
前一陣子,有人問:「怎麼頂禮?」
我來寫個步驟,日後也許陸續補充,
去實踐的人,若有回饋,可以放在這裡,
若有疑問,也可以放在這裡,Mali雖未必立即回答,
日後,在整理下一篇新文章時,也會一併解惑。
♡♡
向人頂禮,在內在心念就是:「至上敬意」
在動作上,則形式可以多種:
1) 鞠躬禮:眼觀鼻、鼻觀心,雙手自然下垂,彎腰致敬,直到腰的最低處
2) 拱手鞠躬:雙手在心輪前合十,或指尖輕觸眉心,彎腰祈福,直到腰的最低處
♡♡
以頂禮作為,療癒目標
方法:2人組,2人等一下須角色交換
一人為受禮者,另一人為施禮者;
受禮者為需療癒自身的人,施禮者為支持療癒發生的人。
動作:
- 受禮者找一個議題,是內在無法平靜與無法祝福此事的議題。
- 兩人面對面站好,受禮者用1分鐘簡要說明此議題
- 施禮者做幾個有覺知的呼吸,把心念放下,心敞開,帶著敬意與愛,恭敬地說:「親愛的....,我向第四次元楊昇的你頂禮。」 於是,放軟身段,頂禮至腰的最柔軟處,保持在彎腰姿勢一陣子,細心感受一股流動的能量流,直到能量流停歇後,即可起身。
- 受禮者在受禮前,需專注於心輪,以及內在的呼吸,在被頂禮時,專注於身體內的能量流動,敞開心收下,全程閉著眼睛,直到體內的能量流安靜為止。
- 施禮者等到受禮者打開眼睛後,問他:「請再次去感受那件事情,並說說此刻或剛剛發生的現象」
- 這時候,受禮者在此議題上,表層卡住的能量會因為這頂禮而被消融與移除,因此,受禮者再次觸碰原來的議題時,已經不是舊有的感受,可能是新的經驗
- 經驗可分兩類:
- 全然平靜與正向
- 依然有受苦類別的狀態
- 依照經驗來反應
- 平靜與正向者,請直接往下走
- 依然有受苦的狀態者,請一一地,邀請受禮者全然敞開去經驗那些負面或受苦
- 於是,施禮者再次頂禮「親愛的...,我向處於第四次元楊昇的你頂禮」
- 當受禮者已然平靜後,施禮者問他:「此刻,對於原來的事件,你如何詮釋,或是,你看見的是什麼?」
- 走至此步驟者,已經是完全處於正向與平靜,這時候,施禮者可以再次頂禮
- 親愛的...,我向第五次元楊昇的你頂禮
- 同樣地,如同步驟5,若需要重複則再次施禮
- 當受禮者完全平靜時,施禮者問他:「此刻,你對原來的事件,有什麼新的看見,或超越的新觀點。」
♡♡
這是第一部分的解釋,以頂禮作為療癒的步驟。
若有渴求,請找一個同樣對此方法有共鳴的朋友,練習看看。
♡♡
這第四次元揚升的你頂禮,是什麼意思?
我們說,人的存在,是很精微的。
我們有活在三次元物質感官世界的身體,
也有活在超越三次元,精微靈性世界的神性。
平日,會受限於各種情緒,困境,經常是用第三次元的地圖來引導的。
第三次元的地圖,由於此生有限,供養肉體存活需要在社會、階層、權力中求生存,
因此,在很多時候,愛會阻塞,而看法難免負向。
然而,第四次元則是超越物質層次的存有,
他知曉靈魂功課以及平衡業力等法則,
因此,在遇到事情時,能收下,能以客觀心看之。
而第五次元則更在慈悲大愛中,
體悟了人我無分,萬物一體,對衝著我來的事情也能心懷慈悲。
♡♡
然而,我們未必醒來。
也就是,雖然我們內在存有,即是神性本我。
而我們經常活得像是我們只是個肉體,卡在社會層次一樣。
這頂禮的方式,就是呼喚內在的揚升次元醒來。
一次次的,以頂禮的方式呼喚。
當別人向我頂禮時,
就是一個能量工作,
這能量工作,能幫我卸除當時包裹在揚昇次元之外的各種能量。
因此,負向能量會因為頂禮而釋放。
而內在揚昇次元的存有感,會因此而被喚醒。
被頂禮的我會有什麼感覺呢?
被頂禮的我,會覺得有一股能量湧上來,
而內在有無數的能量在流轉。
接著,每個人對這樣的能量覺知不同,
有人覺得遍體舒暢,有人則渾身毛細孔張開,發麻....
情緒已然敞開的人,情緒會消散,更內層的傷心或....會上來。
情緒封閉的人,則會感受到情緒。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頂禮,
表層的情緒逐漸消失,內在的自在與安然會浮現。
敏銳的人,也許會看到一些畫面與語句,這是更超越更新的覺知。
♡♡
試試看吧!
把心得放在這裡,這個方法,來自經驗的創造。
需要更多人來嘗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