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24 09:11:20| 人氣1,556|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回應「歡喜就笑 難受就哭」的感動 070824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寫來讓人心痛的親職書,
有許多朋友回應,回應的焦點在同一位置。
這讓我想把接續的文章貼出來,當作回應。
本質,是很單純的生命力量。餓了就吃,渴了喝水,累了就睡,脹了就拉,難受就哭,歡喜就笑,怕了就退縮,喜歡就靠近,恐懼就逃跑,渴望就表達,滿了就給予,心空了就能感受別人,感受到美麗就停步讚嘆!
這是孩子天生自然有的本能,你可以很容易地在嬰兒身上感受到; 也可花點心思在幼兒身上看見這些動力。

許多孩童,他們經常失去與本質的連結。
他們餓了還繼續玩,渴了沒飲料不喝,累了哭不想睡,對憋尿無覺知,不一定每日解大便,難受憋著或生氣,歡喜還能笑,怕或恐懼時身體緊張僵住不動,喜歡時表達出害羞,渴望乾望眼或沒有節制地索討…不知道需求有滿的時候,心很紛雜不易感受到別人,身邊的美麗已經無動於衷。

這些孩子不能說是父母教養出來的,因為,社會也需恢復與本質的聯繫。 我們這些大人,同樣與本質失去聯繫。 在本質這一向度,基本上是父母向孩子學習,透過孩子的存在,帶父母回歸本質。 父母能做的,就是不阻擋與積極支持。

一個與本質有連結的孩子,保有與自然生命力的連結,如同嬰兒學走路一般,他們跌倒了會爬起來,對於世界有著好奇與熱情,對於人的情感有自然的同理心。 他們與生命力旺盛連結,學習是自然的傾向,什麼事情都很有趣。 他們帶著無分別的眼光看見世界,也無分別地接納世界。
我們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學會區辯力的過程,開始有了喜好與嫌惡,開始有了優與劣的分別,納入與隔離的選擇。 這是一個認知建構與人格養成的歷程,也是人與動物很大的區別。 這發展歷程需要細心呵護孩子的自然天性,猶如緩慢精緻地烹煮,即使食物熟了,還依然保有其原味。 但我們的教育經常過於急切,像是用調理包或過多調味料烹調一樣,食物最後吃起來幾乎都一個樣子,吃不出原始的味道。

什麼樣的教養叫做細心地烹調?
那就是聆聽孩子的心,看見孩子的靈魂,感受他真正的需要,而後給予。
現代的父母給得太快,給太多未必是孩子需要的。

影響本質最多的,也許是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為口號的菁英理念。 這些0歲教育的販賣教材,大多以視聽媒材和認知教育為主。 孩子過早被輸入許多知識,靈魂被”規劃”了!
各式精緻的教育媒材…透過電話行銷,打動人心。 對教育沒有堅定主見的父母,很容易被說動而買下一大套教材。 這些教材通常是以認知發展為主的東西,聽故事,英語教學的DVD,即使作得再精緻,都不一定是0~7歲孩子的本質需求。

在人智學的理念裡,0~7歲的孩子主要發展他的身體、語言與意志力。 7~14歲的孩子發展情緒體,感受情感、品德與習性。
照這簡單的地圖來看,幼兒需要的是很多的生活體驗,人與人的真實互動,身體的協調運動,簡單和諧的遊戲,以及生活自理養成。 學齡兒童需要的是感受的連結與情緒的聆聽,透過想像與感受,在人際互動中探索….而逐漸形成道德觀與培養出屬於自己獨特的人格特質。
認知教育不是0歲孩子的基礎需求,是父母基於菁英理念而想給的。 若讓認知教育取代了日常生活的基礎,讓視聽媒材填塞了孩子所有自由的空白,孩子缺少自發起動的獨立意志,而被吸入生動的影音想像世界,不僅會沈溺,猶如吃了調味料過多的零食,壞了在生活中自然學習的好胃口,過多的成人語言和信條,會讓孩子逐漸失去敞開的好奇心。

年幼的孩子需要的是回到生活的基礎,練習走路吃飯穿衣,許多的遊戲,進入想像力的律動歌唱,和父母一起煮食洗滌、經驗晴雨夏冬的韻律,孩子需要與鄰居互動,到農田街道探索這世界。 很簡單的教育原則是:邀請孩子進入生活的基礎,放手並支持孩子學習參與生活,挑戰並刺激肢體的協調以及意志力的成熟。
學齡期的孩子逐漸進入學校的體制是自然的,父母支持的就是給予更多有感情的人際互動,聆聽孩子的內心感受,探討與理解生活的人事物,透過互動讓孩子知覺到品德與規範。

更基礎的是,父母透過這一章的閱讀,反思自身對生活的選擇。
是否也渴望回到一個更簡單的生活呢?
用質地良好的簡單衣著,取代時尚流行的裝扮。
多幾餐在家烹煮,以多重穀類為基礎取代以蛋白質為主的營養觀。
讓調味料重多的零食退位,以水果或根莖穀類當作點心。
讓開水,或自製的茶飲、蔬果汁取代大量的罐裝飲料。
讓電視生活不再是家裡的主位,而退到角落。
讓視聽生活被看管著,佔生活的一小塊就好。
讓能刺激想像力的故事取代繁複的動畫卡通。
人際互動時多聆聽緩慢地感受而不急著表達與八卦。
讓與大自然接觸的步行遊戲,加入生活圈圈。
述說家庭故事成為家中的聲音,少一些爭辯與擔憂。
讓孩子加入生活,分享家務,閒話家常….而不是服侍他然後推他去唸書。

於是,可以建立與身體的關係,吃食前感受一下肚子的飢餓度,真正餓了才吃,吃更有生命力的食物。 感受身體,真正累了就休息,短短地即能恢復體能。 感受身體對動的渴望,習慣地作一些平衡的律動或體操。
於是,可以建立與情緒感受的關係。 對內在情緒有所覺知,能夠觀照它而無須宣洩或向外投射。 能夠用有創意的方式照顧自己的情緒,而後單純幽默弟與家人朋友分享。 能夠感受到情感力量與熱情,在生活裡擁有充沛地生命力予豐沛的表情。
於是,可以建立與認知理念的關係。 對自身的思考有所覺察,能捕捉到別人語言中閃爍的智慧或思路。 並能敞開歡迎多元的思想,而清晰地選擇自己真正相信理念,據之以行動。
於是,可以真的與人連結和互動。 說話時可以彼此看見,心靈相通。
於是,可以感受到生活本身即是一種學習。 好奇而歡喜地參與生活行動。
於是,當孩子覺察到自身需求會自然地給予自己滿足自己。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會有站起來的本能,遇到困難會激發挑戰的好奇心。 遇到理念相異的別人可以敞開心想要了解,遇到情緒衝突的低潮時刻會撫慰自己並尋求人際連結。


PS:
我同意孩子年幼時學習力很強,語言數理都可以發展得很好,
我喜歡將認知學習變成遊戲, 是一場有人際互動與溫暖的碰觸,融入生活裡,以好玩為主,不以成就為目標。
我不反對孩子看影音媒體,我強調這件事得非常覺知,而不成為依賴。

台長: MaLi
人氣(1,556)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教孩子:心胸開闊 |
此分類下一篇:孩子的傷與癒合 070926
此分類上一篇:兩個孩子的媽,學習讚嘆 070724 / 5yr4

I’m Vivian
對於親子與親職的觀點與自我分析都很正面
我好喜歡這個台裡的文章
很感動
2007-08-24 11:56:35
版主回應
嗯~
我是天真者,擁有正面力量的天真者。
希望,沒有偏頗,失去孤兒的判斷力。
2007-08-25 07:42:33
小魔女
&quot幼兒需要的是很多的生活體驗,人與人的真實互動,身體的協調運動,簡單和諧的遊戲,以及生活自理養成。&quot我非常喜歡這段話,現在的孩子都缺乏了生活體驗,唯有這樣的體驗,才是展開了他人生中的圖案.
2007-08-25 13:15:54
版主回應
要得父母也甘願回到生活,
當父母忙著追逐夢想而忽視生活的當下,
孩子也就離生活遠了。
2007-08-27 07:48:41
大孩子
置身在孩子堆中,深深體會現在父母為自己事業工作而忙碌,回到家已經沒有精力和耐心對待孩子了,假日甚少走出戶外陪孩子接觸大自然,像溫室的花朵被照顧著,對幼兒教育不甚了解,ㄧ味用物質取代,或把他們交給上ㄧ代養育,多數是電視兒童,真心疼又無奈,會把好文章好的網站推薦出去,能有多少領會就是個人造化和因緣了,謝謝理書推展不同的教育觀。
2007-08-25 19:44:13
版主回應
嗯~ 也有好些父母,即使住在都市,都費盡心思想辦法有野外的經驗。
這是個非常多元而豐富的年代。
2007-08-27 07:49:53
winnie
"聆聽孩子的心,看見孩子的靈魂,感受他真正的需要,而後給予"看到這哩,我突然想哭,我看到一個心底深處的小孩,她是我,她的心不被聆聽,她的靈魂沒被看見,沒被感受到真正的需要,也沒被給予.....
2007-08-25 23:45:05
版主回應
聆聽...就開始了。
2007-08-27 07:50:14
Vanessa
聆聽孩子的心,看見孩子的靈魂,感受他真正的需要,而後給予。
給得太快,給太多未必是孩子需要的。

理書老師說得真好!
好多學習,原來自己內在的小孩也需要我如此溫柔對待,耐性聆聽,積極支持的呢~
漸漸越來越能給出空間予內在,用時間與覺知堅持,陪自己成長
希望能更感知生命能量的漸流通,可以開放可以好奇可以嘗試可以有不同風貌
都感激都聆聽都欣賞

謝謝
2007-09-01 13:16:46
版主回應
真好,真好,真好。
2007-09-03 09:33:42
RITA
看了您的文章,深感認同..現在的孩子,美其名是自由成長,但還是被塑造成相同的樣子...看到你家旦旦,就想起我的小女兒,那個精力旺盛的飛毛腿~您的文章讓我想起,或許他每天回到家之後都要十二點才睡覺,是因為父母親都在家裡的緣故,讓他特別興奮精力旺盛嗎??有沒有辦法讓那個一歲小女孩早點睡?方法用盡..打暈嗎?哈...抱歉,媽媽的嘮叨!!
2007-09-04 08:32:23
版主回應
打暈的方法不方便,建議放棄使用。

孩子需要紀律,
父母不能放棄紀律。
除非妳放棄力量,
孩子會知道如何回歸紀律的。
2007-09-04 10:41:23
回RITA:
孩子晚睡 似乎是現代雙薪家庭的共同困境
1) 孩子傍晚有睡太多嗎? 他一天活動精力消耗 夠量嗎? 先調整結構與環境
2) 孩子晚睡,往往是黏爸媽,跟著大人作息。 試試看,大人帶頭進入睡覺儀式,可以等孩子入睡,再熬夜(不推薦,因不一致亦難專心陪伴)。 或早起(推薦)
3) 睡前活動,親密、想像力、肢體接觸、靜心為佳...
2007-09-04 15:25:3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