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找出這文章來貼,心裡還能回憶起那日美好的感受。 那天的我心是敞開而柔軟的,於是有了想像力去猜測麵粉的心情。 而那美好,主要來自與兒子的互動。 孩子的世界觀裡,物質都是擬人化的,擬人化的世界,說麵粉變成麵包,也在說自己的心路歷程,於是兒子說出他的心情─忍耐。
物質的擬情觀點,是孩子自然的世界觀;卡通、童話…經常以擬人的觀點來敘說。 因此,說這故事的我們,是我分享了孩子的世界觀,於是進入一動人的狀態。 不只動物會說話,植物、石頭也有人性。 這觀點我們可以詮釋成比擬孩童天真的想像世界,也可用另類觀點來詮釋。 這觀點就是〈萬物皆為能量的振動形式〉以及〈萬物皆有其意志〉的新時代觀點。 這觀點在本書的前方有專章討論,在此先不重複;由此,我們演變出〈萬物一體〉的世界觀。
闡述〈萬物一體〉最美好的,當屬印地安人的宇宙觀。 有一本英文繪本”On the day you born”描繪了印地諳的傳說,部落長者在嬰兒初生時吟唱的歌。 大意這樣唱著:
在你即將出生的前一個晚上,
動物與動物之間,
低聲地傳遞著,
你就要來臨的消息,
馴鹿告訴北極燕鷗,
北極燕鷗告訴駝背鯨,
駝背鯨告訴太平洋鮪魚,
……
歐洲鰻魚告訴忙碌的花園雲雀,
於是,這個超級消息傳遍了全世界。
…..
當你在黑暗中等待時,
你的小膝蓋靠著下巴,
地球、太陽與月亮,還有所有的生物,
全部準備好在到它們各自的位置,
每位都想要在妳到達的第一天的第一個時刻向你問好。
…..
…遠方的海洋,
雲鼓舞著雨滴,
乘著風航向海岸,
下著橫跨地球綠色大地的雨,來歡迎你。
在你出生的這一天,
一整個森林的大樹,
蒐集了太陽光芒到他們的袖子,
在那兒,一個寂靜的神奇,
他們製造了你所需要呼吸的氧氣
……
在這不到1/4的摘要,你看出這詩篇的全貌嗎? 一個生命的出生,不是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宇宙的歡慶。 地球、地球上的生物、太陽、月亮、雲、雨滴、森林….全都準備好要歡迎這個新生命。 我們的出生與存活,被地球承載,受宇宙眷顧….生存有賴森林雲雨的呵護….
印地安酋長西雅圖在1852年寫給美國政府的信,裡頭有這樣司概念: 我們怎麼能買賣天空? 買賣土地? 我們並不擁有清新的空氣,也不擁有流水的亮麗…..樹幹的樹液就像我們的血液一樣,地球和我們都是對方身體的一部份。全文在網路上的資訊:(
http://www.ptph.gov.tw/dep/dep13/dr/dr-porky/article.htm)
這是心靈的視野,萬物有靈的世界。 人與物質的關係,不是利用的宰制觀點,而是相互依存的尊重觀點。 此刻我舒適的呼吸,得追溯到南美尚存活的雨林,以及保護地球的大氣場。 中午我擁有美好的食物,不只是辛勤工作的金錢交換,還有植物動物、農夫畜牧業的共同參與。 意識到此連結,在心有感動的瞬間表達感謝,帶給我們意識的擴展,並讓我們回到宇宙一體的恩典。
我的心花了好多年逐漸吸收這樣的觀點。 這顆心,慢慢轉變我養成惜物尊重的生活習慣。
到森林散步,離去時會想起跟森林敬禮說:「謝謝招待。」
回家時若心夠靜,會開心地跟房子說:「真好,有妳等待與歡迎。」
吃飯時帶著珍惜的專心,逐漸學會專注在食物的連結與互動裡。
在我花精冥想裡,我說:「我的力量與地球的力量都獲得療癒,因為我們是一體的。」
* * * *
這世界觀擴散到生活裡,眼睛忽然看得見事物表象下方的深層意義。
兒子剛出生時,我與世界的關係還沒如此和諧。 他出生時,頭圍很大,月子中心的小兒科醫師回應外婆的擔憂,用超音波掃瞄了他的頭。 掃瞄的結果是,連醫生也不敢排除水腦兒的可能。 於是我們從小鎮的綜合醫院轉診至新竹的教學醫院,又轉診至內湖的榮總。 在那十天的轉診與等待,我被擔憂引發的哀傷襲擊,看著兒子清亮的眼睛,想像他可能是水腦兒的哀傷。
那是無常的拜訪,生活裡不漏的圓滿,忽然被死亡的陰影籠罩。
無常的恩典就是活在當下與珍惜。
當時我經常練習深呼吸,練習將心從想像的陰影中帶離,回到此時此刻。
心變得非常有感受,原本尋常的換尿布餵奶成了無比珍貴。 死亡的陰影烘托下,此在的存有變得鮮明而具體,孩子的笑與哭,吃食與拉撒都能量飽滿而鮮明地觸動我。
後來,用最精密的超音波確認,孩子的腦室沒問題,在開車回家的車上,展與我,非常虔敬而真心地謝天。 「謝謝我們回到尋常,謝謝我們擁有孩子的健康完整。」 陽光下,我們清晰地記憶起平常忘記說的謝謝。
那次的深刻經歷,存留至現在的是發心許願的力量。 我發心有意識地覺知無常,精進地持續讓心靈成長。 因害怕失去,畏懼無常,所以更念茲在茲地活在當下,並真實地面對自身所有的不完整。
* * * *
一開始要求孩子說謝謝時,是很生硬的。
孩子在不會說話,四肢肌肉控制未發展完整之前,享受父母的照顧而不說謝謝,彷彿大樹接受陽光雨水滋養般自然。 記得第一次幫兒子倒水,要求他說謝謝時,他天真地問:「為什麼?」
「因為這樣才相親相愛啊!」 我轉了好多念,才想出這回答。
教導孩子說謝謝,常會陷入二種狀態:「禮貌教育」與「為平衡付出而有的要求」。 這兩種動機各有其生硬之處,禮貌教育最怕敷衍了事,虛有其表。 說謝謝是為了獲得讚賞或害怕懲罰,卻沒有內心真誠的感動。
另一種情境,因過於付出而要求一個個謝謝來平衡自己。 這情境在親子互動中會出現,夫妻交流中更常出現。 辛勞賺錢被指控沒時間陪小孩的男人,還有放棄自我夢想的家庭主婦,都需要家人的尊重與感謝。 提醒孩子或配偶尊重與感謝有其需要,但若需要被感謝,卻以教育姿態呈現,指責孩子忘記禮貌,則會引發複雜的動力,且讓感謝因無法放鬆而失去真心。
在我的理念裡,禮貌可以是家裡的一個好習慣,一個讓人愉快開心的好性情,卻不要成為非如此不可的強制。 因為非如此不可的要求會引發緊張與批判,反倒阻隔了真實的內在連結或人際親密。
為自己要謝謝,需要真誠表達。 我會建議這樣說:「媽媽想要你對我說聲謝謝,那會讓我開心而滿足。」,「親愛的老公,請抱抱我,凝視我,跟我說謝謝吧! 這會支持我為你們付出時有甜蜜的心。」,「老婆孩子們,雖然賺錢也是我想要的。 但我需要你們記得我的辛勞,若能對我說聲謝謝,我的心會很愉快。」 這樣的表達,若讓你害羞或覺得說不出口,何妨用寫的?
在我們家,孩子逐漸學會自發地說感謝,其實是在潛移默化中學來的。
從我練習,對老公表達謝意開始; 從我帶領孩子,對天地說謝謝開始。 這裡引用兩個故事片段,用來讓你感受,那說謝謝背後細緻的心。
第一則故事:2006,女兒3個月,兒子4歲時,寫給老公的信。
親愛的老公:
謝謝你,從2006開始,這麼盡心地陪著兒子玩耍遊戲,
用一種我無法想像的恣意與揮霍。
雖然兒子當哥哥了,雖然家裡多個小妹妹,
他依然充滿被愛的天真,
而重要感,甚至更多了。
而我其實是嫉妒的,
兒子的身體裡那麼多快樂溫柔開懷,
對話裡那麼多想像力與天真----
是春天發芽的嫩葉綠草鮮花。
我沈浸在女兒無底的寧靜中,
她的世界,有的是無盡的呼吸與安詳,
喜悅是甜美而驚喜的,
而我,可能錯過兒子的茁壯呢!
老公,你曾嫉妒過我與女兒的緊密。
那是一種你無法靠近的深。
我現在明白了,正如我無法給予兒子一樣的寵愛。
我很喜歡當我們交換時,
看著女兒對你微笑在你懷裡安睡;
兒子與我之間有我們的默契與說話方式,
我的故事總能讓他一下子靜下來,進入內心世界。
記得你說,小時候的你是寂寞的,
你出生時,剛好是父母胼手胝足的創業,
而你是,靜觀世界的早熟孩子。
而我,小時候擁有無盡的陪伴與玩耍,
帶著弟妹瘋狂的玩就是我的童年,
因為玩夠,於是我可以”成家”。
成家,因為想養一方更肥的沃土,讓孩子茁壯,
而這回,養第二個小孩,把自己也變成沃土了。
親愛的老公,
感謝有你,有你陪兒子恣意停留在玩耍裡,
讓兒子可以是個小小孩哥哥。
感謝有你,是你緩慢的延遲與停滯,讓我學習等待。
在心靈世界裡,穩定而超能等待的我,
回到現實生活裡,是超急切焦慮的快手。
原來,你,正在讓我看見,延遲的背後,
是更珍惜的停留在當下。
於是,當哥哥的兒子不用急著長大,
當媽媽的我不用急著洗碗折衣,
每件事情,總有我最喜歡的時機,相較於我以為的最佳時機。
好險,差點錯過兒子的小。
說差點,意味著,我已經停留了。
* * * *
第二則故事,是兒子4歲10個月,一家人去爬山,兒子在山上因小事鬧彆扭哭泣,我帶領他對天地說感謝,然後兒子得到平靜與喜悅的一小段。
在孩子哭泣彆扭時,我拉著他的手說:「我們來謝謝天地吧!」
「謝謝天地,今日招待我們上山。」
「謝謝天地,今日讓我們遇見兇狗,也平安無事。」
「謝謝天地,讓樹剛剛很開心地走上來。」
「謝謝天地,讓我們今天體力不錯,越走越平穩。」
「謝謝天地,讓樹兒想起他的恐龍沒帶,所以哭哭。」
「謝謝天地,讓樹兒傷心哭泣時,媽媽溫柔在這裡。」
說完,我拉著兒子的手說,「走吧!」他平靜不哭了,我們一起繼續前行。
* * * *
以上簡單記錄,在說感激這條路上,這幾年學習的點滴。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學習感謝的這一路,同時是〈成熟與謙卑〉的過程。 因為更成熟,所以願意看到,萬事萬物相生相依的面向; 因為不怕渺小,所以更能謙卑地體認,萬物皆與我有連結的深刻感受。
【使用講義的叮嚀】
這講義,想要說服你,將說感激的習慣放入心裡,並在家庭推動。
為了讓講義真的能適合你,在此嘮叨一番:
1.別讓說感謝,成為一種制式的,固定的習慣。 因為這慣性會鈍化你的柔軟心與開放性。
2.讓說感謝,成為有真心感動時,大聲說出來的表達。 當你如此真心,就有帶領孩子進入此美好領域的共鳴能量。
3.說感謝的背後,有萬物一體,相戶依存的世界觀,若有興趣,請找書來讀。
4.允許孩子可以不說感謝。 只有在擁有選擇自由時,才能培養出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