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5-07 00:26:32| 人氣3,0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作為一個鋼琴老師的使用說明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26725_225197460830904_5942103_n  

作為一個鋼琴老師的使用說明

我的使用說明?沒錯!正確來說,應該是作為一個「鋼琴老師」的使用說明。這是一件很悲傷的事情,因為我必須在此刻「自我物化」得如此明白,如此不具美感,但是,為了保有我精神的自由,我有責任讓將要使用我的家長或學生明白,我的一些基本立場。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雖然我教鋼琴,但是其實極少標榜自己是老師;對於「身份」,我始終沒有太多的幻想與歸屬感,也認為理想的狀況,應是在內心建立起關於此身分的理想與認知,並在私下生活領域不斷實踐著,倒不是純粹在公開場合用以界定一個人甚至墊高ㄧ個人的命名方式。

我也認為,關於教學的想法,只要有溝通與實際方法,清楚的說明,在正常狀況下,應是可以被家長、學生理解並且達到互相信任的。

但是我錯了,回國三年多,對於理念或教學方法,我總是不厭其煩的說明,尤其對於比賽、考試、制度造成的學習面向、名次、選曲、乃至於態度,這沒有關係,但是唯有一點,是我無法透過說明或親身實踐就可以解決的,就是「根本價值觀與人生態度」不同所冀望的「學習成果」之差異,這其實也沒有關係,但我希望往後,可以減少面對「本質上」對立的情形所造成的誤會或曲解,因此,我將在這裡寫下一些常見的問題,或者稱迷思也好,願我們可以早些認清彼此的差異,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孩子練琴時我要陪在身邊,叮嚀他,讓他的學習效率得以控管

我知道家長會說,我才不是要控管他,我是關心他愛他想知道他在學甚麼,才會一直在身旁。但實際上,如果是關心他,只要了解現在正在學習甚麼曲目,老師上課說些甚麼,有時欣賞一下孩子的彈奏其實就足夠了,與其要一直陪練琴,不如一同去欣賞音樂會、看表演。也許,一開始您有責任感,想要陪伴,這我可以理解,可是,如果孩子從開始長牙到開始發育了,家長仍然堅持在身邊陪練,也許除了責任感之外,是否也有著強烈的不信任感呢?

不信任孩子,也不信任老師。

家長也有義務,要讓學生知道,彈鋼琴,學習音樂,也是在學習如何獨立,獨立練琴,不需要被誇獎今天練好多所以好棒,因為今天不想練或練少了所以被罵,孩子本來就有權力去衡量,學習衡量自己應該練多少琴,以及如何練琴(這部分老師應該予以輔助),也許這需要一個彼此不斷溝通學習的過程,但您的信任一定會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而不是坐在鋼琴邊的一張愁苦臉龐。

 

孩子要多彈徹爾尼練習曲,同時掌握多本教材,以增進技巧與彈奏能力

我基本上認同這個想法,但是,如果孩子使用的,不是一個很舒服,甚至是緊繃的方法呢?

這裡可以分作兩個實際面向來談:

. 我會以先解決手部與身體緊張為主,放鬆地練習音階琶音,這個階段會走得很慢,可能只會有一至兩首練習曲,一首巴赫的作品,一首古典樂派的作品,然後將這三樣作品仔細地慢練,古典作品可能是莫札特或海頓,其實,一首莫札特所包含的技巧大概就是十首徹爾尼要教我們的事情,我很尊敬徹爾尼,有空我也想寫文章分享徹爾尼之於我的獨特之處在哪裡,但前提是我們需要健康地使用他啊,不是將他當作某樣指標:「人家一個禮拜都練五首為什麼我們兩個禮拜只練一首?」,「人家徹爾尼30都要彈完了我們還在徹爾尼100?」,「人家都還練史密特加強技巧我們甚麼都沒有?」
有些家長不願意相信,安靜地學好一首史卡拉第奏鳴曲,一整組莫札特奏鳴曲,一首巴赫創意曲,一首一首學好,比一個禮拜彈五首徹爾尼史密特三首創意曲,還要學得多,因為可以專心,因為你重視作品的質,而不是量。

當然,誰不想彈得又多又好呢?但通常著急的都是彈得多卻彈不好啊,如果你只願意面對彈得多卻不願意面對彈不好,就像要我讓一個重感冒的人去作自由式蝶式來回五十圈的鍛鍊,只是讓孩子加重病情,並無太多實際的幫助,甚至是傷害到他。

 .一堂課一個鐘頭,如果不是在學校,認識我的家長都知道,我很少準時下課,有時上到九十分鐘也是常有的事情,但就算九十分鐘,要好好學習莫札特,或一首史卡拉第也往往不足,我也在學習如何好好分配時間,聽完每一週的功課,但如果是每周要求一定要所謂的「新功課」,新的徹爾尼,新的巴赫,我會懷疑這樣的要求是否合理。再強調一遍,將每首作品彈好,理解技巧,比每周一定要有新功課來得重要。

 

我的小孩要常參加比賽,建立自信心

這點我基本上也可以同意,雖然,我認為台灣的音樂教育,大概要十年沒有任何一個音樂比賽才有可能進行「質的翻轉」,但比賽本質上有它積極的意義。

但通常,家長想的不是建立「自信心」,而是建立「競爭力」,直白一點,建立「名次」。

我會讓孩子去比賽只有一個原因,曲子準備好了,就當作去演出吧,剩下的名次都是附加的,並非說由此我們不必去檢驗比賽的表現,但是檢驗比賽表現的方法就是繼續練琴。我有很會比賽的學生,有從沒比過賽到時常得名的學生,也有沒得過名的學生。但對我而言,他們是不分好壞的,這部分很難解釋清楚,但我認為音樂的本質並非由名次來決定,也許音樂的市場是由名次決定的,但本質面,我們都是一路在學習的人,對於從沒得名的學生,只要他願意繼續彈,繼續研究音樂,他的熱情一定會為他找到出路,但是對於,一想到音樂就是知道比賽的人,相對而言就比較可惜了,因為支撐他的與其說是對音樂的狂熱,不如說是「音樂給他的虛榮」更貼切。

對音樂的虛榮會因為年老而凋零,但熱情卻因為年老而愈加綻放。

(關於這部分,之前有寫一篇文章:「比賽之後─給家長的一封信」)

 

(未完待續)

 

 

 

 

 

台長: Yi-Chung
人氣(3,016)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音樂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作為一個鋼琴老師的使用說明(下)
此分類上一篇:比賽之後─給家長的一封信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