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00年1月27日,一則新聞由有國際關係地位的中央社發出,內容是:從隔天,也就是1月28日凌晨零點開始,金門尚義機場的能見度標準將從1200公尺調降為900公尺,也就是說,過去經常在霧季時造成機場關場、飛機停止起降的情形將在尚義機場航機進場標準降低後,機場因為濃霧而封閉可能性將大幅減少,依推估,減少的幅度大約是24%,也就是大約少了四分之一的可能性。當時,金門縣長李沃士很樂觀地說:「機場是金門對外交通和發展重要一環,飛安改善後,不但有助春節疏運的順暢,讓鄉親回家過年;霧季到來時,也能減少「無機可乘」的窘境,促進金門旅遊發展」。
來往金門已經十幾年了,對金門的交通再熟悉不過,甚至和常住金門的朋友比起來,我比他們更知道如何掌握霧季時候的交通,也更早已經調適因「不可抗力」的原因延誤行程而造成的影響,因為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必須每周往返台灣和金門之間,而金門的朋友卻只在需要的時候出入,只就這樣的比較,就可以了解我遇見航班停止起降的機會比他們又多了多少。在金門機場,我遇到過無數次的航班延誤,有時一小時,有時半天,有時整天,有十幾天,不論延誤時間的長短,我早已練就不受外界干擾的功夫,不論航廈裡有多大的糾紛,多響的吵鬧,我都能在廣播中掌握自己的行程,也能夠在自己的位置上專心的看書。
飛機因為天候而不能起降是不可抗力的,航班的調度也不像開公車一樣那麼簡單,是因為有這樣的了解,所以我知道著急也沒有用。然而機場裡愈來愈多來自內入不同省份,操著不同口音的遊客在櫃檯前爭執的時候,我也都會想起許多年前的金門,那時的機場比現在小多了,也安靜多了。
那是從十年前開始。
民國90年,台海兩岸之間開始了突破性的政策-小三通開始了!所謂小三通,就是只能經由金門、馬祖兩地區前往大陸。站在兩岸對峙前線超過半世紀的金門,轉眼間從防禦對抗的戰地變成送往迎來的轉接點,這樣的地位和角色快得讓人有些措手不及,卻又讓金門居民懷著期待的心情盼望有更好更遠的未來。
小三通開始後,金門的機場立刻反映了情況驟變的後果:機場總是擁擠,機位經常不夠,如果又碰上大雨大霧影響起降,尤其團體行程遭到延誤,機場更添緊張氣氛。2010年,尚義機場因應快速增加的旅客量二度改建,站在明亮寬大,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的機場建築裡,不論是郵局銀行、賣店、座位、育嬰室,都有了比以前更寬敞的地方,甚至有了小三通專區來接待轉運乘客;而餐廳,竟就在停機坪觀景台上,在這裡看遠遠的海浪拍岸,看飛機來往起降,這絕不是戰地時期可以想像的。金門變了,變得更可以親近,從一個關門閉戶的小家碧玉變成落落大方的名門閨秀了。網路上開始介紹金門機場本身就是一個景點,剛在機場入境金門,你馬上可以開始金門之旅。金門的街道以更快的速度拓寬,路燈遍及全島每一個地方,水泥戰備道全部鋪成柏油路,傳統的木麻黃路樹被替換為更有園藝風味的小葉欖仁,金門快速脫胎換骨,快得我幾乎錯亂-這是金門嗎?
幸好,雖然現代化的衝擊這樣大,金門仍然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可愛。比如西南角一個被金門人形容為「沒剩幾口灶」的小聚落,晚上九點以後就已人車偃息,春天的霧這時機常已經瀰漫,白濛濛如煙的霧景彷彿是畫。
破曉之前,天色仍然昏暗時,我的鬧鐘響起。不用電池的鬧鐘由我窗前的鳥兒擔任。通常是在夜蟲未歇,天色仍然昏暗的清晨,窗外就有早起的鵲鴝在歌唱,伴唱的是低低呼喚的褐翅鴉鵑、噶嗝叫的白腹秧雞,還有還沒唱完夜曲的小雨蛙,然後有歌聲婉轉的鵲鴝加入,不久,天濛濛亮起來,公雞引吭高唱,然後麻雀、八哥和珠頸斑鳩也都站上清晨的舞台。這一天是從小鳥的輪唱曲中展開的。
金門的美在她的沉靜,和沉靜中的欣喜愉悅,比如春霧均勻滋潤了花木,於是土壤濕了,春花開了,新芽吐了,葉子長了,鳥兒高唱處處,繁殖季到了,便見到雛鳥索食,然後是小鳥學飛,接著冬候鳥離去夏候鳥來到,盛夏雨季之後四下有花草芬芳燦爛,然後漸漸涼快,接著夏候鳥離去冬候鳥來了,冬風帶來大批鸕鶿,然後春風吹起一年復始。在這些生物的繁衍中,我們也感受到傳統民俗的氣氛:春節的喜慶,元宵的歡樂,端午中秋的團聚,另外還有大大小小小的廟會祈福繞境聖誕等等,除此之外,還不時可以遇見各種形式的宗族聚會,看似沉靜的金門,因為有著堅強的凝聚力和深厚的文化內蘊,所以豐富而有特色;有時我想:如果有一天,金門的傳統全盤被現代化了,那會是甚麼樣子?街道邊還會有夾道的林木嗎?聚落裡還有傳統的燕尾馬背嗎?我們還有機會看到傳統建築的美麗特色嗎?鳥兒們還願意在這裡停留,讓我們可以近距離欣賞嗎?
離開或來到金門,都需要搭飛機。往往,在金門的上空,聽著空服員和機長廣播的時候,我都以為我又在穿越時空,從傳統到現代,又從現代到傳統,經過時光歲月醞釀出來的最美最醇的金門,宛若可以在喉頭回甘的高粱酒那樣的滋味,會不會在現代化的巨輪下被輾壓盡淨?
夜晚,聽著三月的雨在古厝的天井屋簷答答答滴落下來的聲音,生命中美麗的這一段啊,不論將會把金門帶到哪裡,我心頭的記憶將永不會被我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