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看了《一一》之後,終於瞭解椰林電影版有人說在國外看《一一》是一件幸福的事的原因了。尤其當身在異鄉的自己,竟然有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久違的建國高架橋與醒目的北一女綠色制服時,真有點克制不住激動的情緒說。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形容我對《一一》的感受,我會說這真是一部既渺小又偉大的作品!說渺小?是因為電影格局真的很小,就只是關於一家五口的故事;說偉大,第一是因為史詩般的長度(近三小時,就片長而言真的粉偉大),第二是乍看平淡無奇實則精緻的故事設計。看來理工出身的楊德昌,默默鋪陳劇情的匠心算計依舊呀。
或者可以把《一一》形容成台北版的《American Beauty》,反正都在討論中產階級的兩性關係與中年危機。我非常喜歡片中吳念真與老情人柯素雲的日本私會片段裡那股欲走還留的淡淡情愫,同時交叉剪接女兒情竇初開的發展情況(這個對照似乎為片名《一一》下了個註解);楊德昌利用上一代的愛情事件來詢問觀眾「愛能否重來?如果當初沒因緣巧合被迫分離」,也引導觀眾思考「生命,不過是一連串偶然與巧合的組合」等問題。於是《一一》這個片名,既可以是悲嘆生活的一成不變,也可以是笑看人生的豁達開朗;既可以把它看成微觀台北眾生的浮世繪,其實到頭來不就只是個描述一個家庭因外婆病重過世差點分崩離析的小故事?《一一》,是否暗喻一切紛亂其實可以變得很簡單?其實是一再地重複?其實最後重會回到原點?是生命、是人性、是感情、是宇宙整體。
其實我並沒有看過太多楊德昌導演的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確實是史詩氣味的大師之作;《獨立時代》的絮絮叨叨卻讓肉麻做作,加上參差不齊的演員表現(例如王柏森的誇張與金燕玲內斂的並置;又例如鴻鴻以嚇死人的念白赤裸裸地把楊導的中心題旨唸出來…),讓整部電影洋溢著不自然的工整。到了年輕色彩的《麻將》,成績也只能說不功不過,一群年輕演員仍有演小學生話劇之嫌!幸好《一一》裡頭的演員表現尚稱自然:吳念真帶有一點楊導自傳色彩的NJ自然是光芒所在,演一雙兒女的童星也很精彩,客串明星更是多如過江之鯽,有蕭淑慎、李康宜、徐淑媛、唐從聖、柯宇綸、李永豐等,在度小月的國片中算是超豪華卡司。
若真要抱怨,姑且譴責一下片中日劇般過度甜膩的配樂吧!
˙《鬼子來了》
鬼子來了!鬼子來了!誰是鬼子?當然日本人才是鬼子。
姜文在恣意奔放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裡辯證青春、假想記憶的虛實狂妄曾讓許多影迷驚豔,這回他卻安安份份的如說書人般,講述一段發生在大時代的小人物悲喜劇。
顧長衛精緻的黑白攝影(其實不算完全黑白喔)並非刻意向史蒂芬史匹伯濫情沈重的《辛德勒的名單》看齊;相反的,《鬼子來了》前兩小時出乎意料一改戰爭史詩片的凝重嚴肅,洋溢著一股荒謬、滑稽而質樸的庶民趣味。這再一次證明了眾多受矚目的中國電影裡,最傑出的其實仍是最簡單的電影(而且多是如《秋菊打官司》等鄉土劇)。在動盪的亂世中,英雄美人的傳說固然動人,但有時平民百姓的遭遇卻更貼近真實。於是我們看到姜文一家及村人為了該如何處置一個日本戰俘而手忙腳亂,深怕一個不小心把全村送上斷頭臺……沒有忠肝義膽、沒有普世仁心,所有人(包括日本人)只是企圖在歷史洪流裡站穩自己的位置。
本片在2000年的坎城影展拿下評審團大獎;當年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是拉斯馮提爾的《在黑暗中漫舞》;楊德昌的《一一》勇奪最佳導演獎(也是台灣人在坎城拿過的最高獎項);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為梁朝偉奪得夢寐已久的坎城影帝,杜可風及李屏賓的攝影加上張叔平的美術設計則合拿高等技術大獎,至於李安轟動全世界的《臥虎藏龍》只觀摩不競賽。
文章定位: